摘要:知乎上,有人问大家“心情跌到谷底时,会做什么”。收到的高赞回答,是令人心疼的一些字。
今天想聊一个我们总挂在嘴边,却常常做不到的词:
倾诉。
知乎上,有人问大家“心情跌到谷底时,会做什么”。收到的高赞回答,是令人心疼的一些字。
“一个人喝闷酒,喝到睡着。”
“关掉手机谁也不理,把自己藏起来。”
“假装没事,第二天继续上班、微笑、开会。”
这个结果,其实一点也不出乎意料。
老实讲,近几年我一直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我们正在逐渐丧失“求助”的能力。
或者说,至少我们不再认为这是一种体面的能力。
“情绪稳定”的故事更被我们推崇——成年人要不动声色,能独当一面,要能漂亮地解决所有问题,最好连眉头都不要皱一下。
“求助”这个词常常站在“强大”的反面。
它总是跟一些软趴趴的、带着“脆弱”气质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示弱,麻烦,不成熟。听上去就很丢脸,不被人们偏爱。
而生活中需要我们“独自扛过”的事也越来越多了。
社交动态里都是精心包装的完美生活,职场文化推崇“别把情绪带到工作里”,连流行文化都在告诉你“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
获得和隐藏都变得轻而易举。
一切的一切都在引导着我们去选择另外一种生存状态:
撑住,再撑一会儿,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一点“真实”的感受,偶尔“溃而不崩”就值得嘉奖。
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故作坚强的生存选择,常常给我们带来一种深切的“情绪内耗”——
我们总会在某一个瞬间意识到,自己只是血肉之躯的普通人。因此会害怕搞砸,害怕辜负他人的期待,害怕被看穿自己的无力。
在坚不可摧的成年人面具面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点连接。
我们需要验证,把自己的脆弱摊开,坦诚、真实地交给另一个人,在这个时代仍然能生效。
会有人接住我们。
今天,是个适合聊聊“自愈”这件事的时刻,也趁机重新拾起一些在假装坚强的过程中,我们被迫丢掉的东西。
倾诉,示弱,连接。
因为当我们循着这样的踪迹望去,笑容的轮廓就会更具体。
一个我们都无法忽略的事实是:
对于成年人来说,“开口”这件事总是比想象中还要困难。
它意味着,你需要撕开“我还好”的伪装,面对一个可能被拒绝或被误解的结果,还有无数“值不值得说”的拷问。
读者 @阿禾 跟我分享过她的故事。她 28 岁那年,因为自己的失误,丢掉了一个跟了大半年的项目。
那是她职业生涯里最大的一次滑铁卢,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三天,不回消息,不接电话。手机里朋友发来的“怎么了”,她只觉得刺眼。
“我没法说,我觉得自己像个彻头彻尾的废物,说出来只会让别人看笑话。”
她拒绝了所有人的靠近,直到发小直接冲到她家。
发小什么也没问,只是默默帮她收拾了外卖盒子,打开窗户,然后坐在她身边,陪她看了一下午无聊的电视节目。
天黑的时候,发小说:“在我这儿,你可以不用那么坚强。”
阿禾在那一刻崩溃大哭。
她没回应那句安慰,而是把那天的经历写进了日记本:“可以被允许不坚强,是成年人世界里最顶级的温柔。”
选择开口的人并非不知道,这不是“强者之选”,但他们渴望那份温柔。
我想起电影《心灵捕手》里,那个叛逆的天才少年威尔。他用攻击性伪装自己的伤痛,拒绝所有人的靠近。
他的心理医生尚恩,一遍又一遍地对他说:“这不是你的错。
威尔从一开始的轻蔑,到愤怒,到最后抱着尚恩嚎啕大哭。
那句重复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紧锁的心门。
真正的朋友,是那个见过你所有狼狈,依然愿意为你兜底的人。
人交付真心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去计算会不会“丢脸”的。
这是一种带着“信任”的生存态度:
一头扎进朋友的怀抱里,不必计算风险,不必反复询问会不会被看轻。
但我们仍然忍不住抱有好奇:
没有“解决办法”的倾诉,如何产生力量?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相信开口是有效的?
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叫“情绪可见”:
“当一种情绪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时,它的破坏力就会大大减弱。”
“说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解脱。”
对于愿意交付信任、坦诚脆弱的人来说,“开口”的过程并不难堪,反而是专注和被疗愈的。
我在后台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把自己的不堪讲给对的人听,决心和勇气长得过犹豫,每一个故事的落版都指向如释重负的情绪。
@大海 和家里大吵一架,摔门而出。他开着车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最后把车停在路边,拨通了兄弟的电话。
他什么也没说,就只是哭。电话那头的人也沉默地听着,等他哭完了,说:“在哪儿?我过去。”
那天晚上,两个大男人在马路牙子上喝着啤酒,骂着脏话,“问题一个没解决,但心里那块石头,没了。”
读者 @小七 连续加班一个月后,在深夜的办公室崩溃。
“我好累啊。”
闺蜜直接打了视频电话过来,她看着屏幕里那张熟悉的脸,瞬间泪流满面,把所有的委屈和压力都吼了出来。
闺蜜全程听着,时不时说一句:“我在呢。”
很多年前,我们都学过一个词,叫“刎颈之交”。我在疲惫提不起劲儿的时候,总会想起它背后那份交付生死的信任。
朋友张蔚,前年创业失败,负债累累。
他谁也没告诉,准备卖了房子抵债。
几个发小不知从哪儿听说了消息。
没人数落他,没人问他到底欠了多少钱,大家只是把各自的银行卡拍在桌上。
其中一个说:“我们几个,当年都是穿着开裆裤一起玩的。你现在想一个人扛?门儿都没有。”
他说,“那一瞬间,觉得命又回来了。”
我很喜欢一个关于“金缮”的说法:
“用金修补过的瓷器,裂痕反而成了最美的故事。最重要的是,你得允许那些碎片被温柔地托起。”
笑容和朋友,就是我们对抗世界时最柔软的铠甲。
更重要的是,我们喜欢看到那些在困境中被拉了一把的故事。
因为它们证明,在这个原子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连接依然存在,且无比珍贵。
愿意袒露脆弱,也愿意接住他人脆弱的人,关系或远或近,但最终都会收到一份极致的回报。
演员胡歌在车祸后一度陷入低谷,是好友袁弘停工一年陪在他身边,帮他重新面对镜头,才有了后来涅槃重生的《琅琊榜》。
人需要朋友和抚慰,那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本能所在。
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对待脆弱,我们就拥有了怎样的人生。
当我们愿意交付信任,袒露脆弱时,我们会听到世界温暖的回音。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来源:埃及社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