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住杭州的李阿姨今年56岁,半年前开始总觉得胸口烧得慌,尤其是晚饭后躺下时,酸水往上涌,喉咙像被火烧一样难受。去医院一查,医生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开了奥美拉唑。李阿姨吃了一周感觉好转,就自己停药了。
家住杭州的李阿姨今年56岁,半年前开始总觉得胸口烧得慌,尤其是晚饭后躺下时,酸水往上涌,喉咙像被火烧一样难受。去医院一查,医生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开了奥美拉唑。李阿姨吃了一周感觉好转,就自己停药了。
可没过多久,老毛病又犯了,而且比之前还严重。她听邻居说吃雷贝拉唑效果更好,就自己去药店买来吃,饭后吃、睡前吃,想起来就吃一粒。结果半年后去复查胃镜,医生看完片子摇了摇头:"你这5种拉唑的区别压根没搞清楚,吃法也不对,难怪症状反反复复。"
李阿姨一脸疑惑:"拉唑不都是治胃病的吗?还有啥区别?"医生叹了口气,耐心给她解释起来。这个故事,其实正在很多胃食管反流患者身上重复上演。
很多人跟李阿姨一样,觉得胸口烧、反酸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实际上,这可不是简单的"胃不舒服"。
胃食管反流病,说白了就是胃里的东西(胃酸、胃内容物)不老实,往上跑到食管里。正常情况下,食管和胃之间有个"单向阀门"——贲门括约肌,它只允许食物从上往下走。但当这个"阀门"松了,或者胃酸分泌过多,酸性物质就会反流上来,腐蚀食管黏膜。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研究数据显示,长期不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约8-12%会发展为食管炎,1-3%甚至可能出现癌前病变。这可不是吓唬人,食管黏膜长期泡在胃酸里,就像墙壁天天被酸水浸泡,迟早会"烂掉"。
而"拉唑"类药物,学名叫"质子泵抑制剂"(PPI),它的作用就是抑制胃酸分泌。简单说,就是把胃里那个"产酸工厂"的开关关小了,让胃酸少分泌点,食管就不会被反复刺激了。
有研究追踪了1286名胃食管反流患者,规律服用PPI治疗8周后,约82%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食管黏膜愈合率达到78%。这说明,合理用药真的很重要。
李阿姨在医生那里才知道,原来"拉唑家族"有5个成员: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虽然名字都带"拉唑",但它们还真不一样。
奥美拉唑——老大哥,经典但要小心吃
这是最早上市的PPI,价格便宜,很多基层医院都用它。它的抑酸效果稳定,一般服用2-4天起效。但有个特点要注意:奥美拉唑需要胃酸激活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最好空腹吃,餐前30分钟服用效果最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对比研究发现,空腹服用奥美拉唑的患者,胃内pH值维持在4.0以上的时间,比餐后服用的患者平均多出3.2小时。别小看这3个多小时,对于食管黏膜的保护至关重要。
而且,奥美拉唑对肝脏代谢酶(CYP2C19)比较敏感。如果你同时在吃华法林(抗凝药)、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药)等,一定要告诉医生,可能需要调整用药。
兰索拉唑——起效快,适合急性期
兰索拉唑的特点是起效快,1-2天就能感觉到症状缓解。它对肝脏代谢的影响比奥美拉唑小,药物相互作用也少一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数据显示,兰索拉唑治疗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4周黏膜愈合率可达73%。
适合人群:症状比较严重、急需缓解的患者,或者正在服用多种药物的老年人。
泮托拉唑——最温和,肝肾不好也能吃
泮托拉唑的优势是代谢途径特殊,既不过多依赖肝脏,也不需要肾脏加班处理。这意味着,肝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可以相对安全地使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186名伴有轻中度肝功能损害的胃食管反流患者进行观察,使用泮托拉唑12周后,93%的患者未出现肝功能指标恶化,且反流症状控制良好。
服用方法:可以餐前吃,也可以餐后吃,相对灵活。但同样建议餐前服用效果更稳定。
雷贝拉唑——抑酸最强,顽固反流的"王牌"
雷贝拉唑是这5种里抑酸能力最强的一个,它不需要酸性环境激活,直接就能起作用。对于那些用其他PPI效果不好的"顽固性反流"患者,医生常常会换成雷贝拉唑试试。
《中华消化杂志》发表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对于奥美拉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改用雷贝拉唑后,61%的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不过,雷贝拉唑价格相对较贵,而且起效速度不如兰索拉唑快,通常需要3-5天才能感觉到明显效果。
艾司奥美拉唑——新一代,药效更持久
艾司奥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升级版",通过技术改良,提纯了药物的有效成分,药效更强、持续时间更长。简单说,就是同样的剂量,艾司奉献得更多、维持得更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艾司奥美拉唑40mg,胃内pH值维持在4.0以上的时间可超过15小时,而普通奥美拉唑20mg只能维持约10小时。
适合人群:夜间反流症状明显的患者,或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人群。
医生告诉李阿姨,她之前吃药效果不好,主要就是没注意这些关键点:
时间选对,效果翻倍
所有"拉唑"都建议早晨空腹服用,餐前30分钟最佳。为什么?因为PPI需要胃酸分泌时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而早晨空腹时,胃酸分泌正处于一天中的高峰期。
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医生可能会建议一天吃两次,那就早晨空腹一次、晚餐前30分钟一次。千万别饭后吃,效果会大打折扣。
整粒吞服,别掰开
很多拉唑类药物是肠溶片或肠溶胶囊,外面有层特殊包衣,目的是让药物在肠道才开始溶解,避免被胃酸破坏。如果你把它掰开、嚼碎或者打开胶囊,药效会损失30%-50%。
李阿姨之前就是嫌胶囊太大,自己打开倒出来吃的,难怪效果不好。
足量足疗程,别自己停药
胃食管反流病的标准治疗疗程是8-12周,不是吃几天舒服了就能停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症状缓解后至少还要继续服药4-8周,巩固黏膜愈合。
研究显示,规律服药8周的患者复发率是27%,而服药不足4周就自行停药的患者,复发率高达68%。这就是为什么李阿姨的症状反反复复。
生活习惯配合,药效才稳
光吃药不改生活习惯,效果要打折扣。睡前3小时别吃东西,晚上把床头垫高15-20厘米,少吃辛辣、油腻、酸性食物,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这些都是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对428名患者的跟踪调查发现,药物+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症状控制率达89%,而单纯吃药不调整生活的患者,控制率只有64%。
李阿姨还问了一个很多患者都担心的问题:"医生,这药要吃这么久,会不会有副作用?"
客观来说,任何药物长期服用都可能带来一些影响,PPI也不例外。但这些风险是可控的,而且远远小于不治疗带来的危害。
可能影响营养吸收
长期抑制胃酸,可能会影响钙、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的吸收。所以服药期间,建议适当补充钙剂(每天800-1000mg),多吃富含B12的食物(动物肝脏、牛奶、鸡蛋)。
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胃酸有杀菌作用,长期抑酸可能让细菌更容易存活。研究显示,长期服用PPI的患者,肺炎发生风险略有上升(约增加1.5倍),肠道感染风险也有所增加。
但这主要发生在本身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身上,而且绝对发生率并不高。只要注意个人卫生,风险是很小的。
定期复查,监测风险
服用PPI超过6个月的患者,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每年查一次骨密度和维生素B12水平。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虽然"拉唑"类药物很有效,但不是所有胸口烧、反酸都适合自己在家吃药。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吞咽困难或疼痛,可能是食管狭窄或其他严重问题;持续呕血或黑便,说明有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超过5公斤;胸痛剧烈,要排除心脏问题;服药4周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科分会的专家提醒:45岁以上、有长期反酸烧心史、伴有报警症状(吞咽困难、消瘦、贫血)的患者,建议先做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后再用药。
李阿姨听完医生的解释,才明白自己之前走了多少弯路。按照医生的建议,她改用了艾司奥美拉唑,每天早晨空腹服用,配合调整饮食作息,坚持了3个月。复查时,胃镜显示食管黏膜已经基本愈合,烧心反酸的症状也很少发作了。
胃食管反流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规范治疗。"拉唑"类药物虽然都是抑酸药,但各有特点,适合的人群也不同。最重要的是,用药方法要对、疗程要足、生活习惯要改。
不过,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文章里说的只是一般原则。具体该用哪种"拉唑"、吃多长时间、需不需要联合其他药物,还是要去正规医院消化内科,让医生根据你的胃镜结果、症状严重程度、身体状况来综合判断。千万别自己当医生,网上查查就随便吃药,这样不仅治不好病,还可能延误病情。
健康,真的不能凭经验、靠邻居推荐,科学就医才是正道。
注:文中所涉人物化名处理,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公开网站。
参考资料: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2020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0版)》,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4年第34卷Strand DS, Kim D, Peura DA. 25 Years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Gut Liver. 2017;11(1):27-37《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学特点与临床应用》,中华内科杂志2019年第58卷《PPI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评估》,中国药学杂志2021年第56卷《不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比较》,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年Scarpignato C, Gatta L, Zullo A, Blandizzi C. Effective and safe proton pump inhibitor therapy in acid-related diseases.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16;48(3):319-35《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年第40卷《艾司奥美拉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9年第17卷来源:一只蘑菇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