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岛台湾离大陆那么近,却因历史遗留问题的纠葛,隔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两岸关系,一直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宝岛台湾离大陆那么近,却因历史遗留问题的纠葛,隔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台湾曾主动提出统一条件,而赖清德也曾喊话大陆,声称不预设前提可进行对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赖清德这人,出身背景确实是有点曲折。
1959年出生在新北万里区,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矿难早逝,母亲拉扯一堆孩子。
他靠苦读上了台湾大学,后来转到成功大学学医,还跑去哈佛拿了公共卫生硕士。
回台当医生,接触底层老百姓,积累了不少民情经验。
1994年踏入政坛,从台南市议员干到“立委”,再到台南市长、“行政院长”,2020年当副手,2024年爬上台湾地区领导人宝座。
这一路,赖清德的政治标签从“务实台独工作者”到如今的“维持现状”,调子变了不少,但骨子里那点“台独”心思,藏得住吗?
早在2024年5月15日,赖清德在哥本哈根峰会上通过视频喊话,说愿意在“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尊严对等”基础上,跟大陆“无前提”对话。
这话一出,岛内岛外炸开了锅。
什么叫“无前提”?
说白了,就是不想认“九二共识”,觉得这是个政治包袱,直接谈事得了。
可大陆这边态度很明确:没“一个中国”的基础,谈啥都是白搭。
到了2025年5月20日,赖清德就职一周年讲话,玩起了文字游戏,避开“两岸”“中国”“台独”这些敏感词,用“对岸”代替,主题定了个“和平无价”。
这低调的背后,是国际压力,美国忙着中东和乌克兰,不想台海再添乱。
更引人注目的是2025年9月8日,赖清德在《自由时报》专访里抛出“两个条件”,第一,大陆别拿“一个中国”当对话前提,得承认“中华民国”存在。
大陆得放弃动武,改用“友好和平对等”的方式沟通。
他还把这俩条件包装成“岛内民意”,说什么两岸共同的敌人是天灾、传染病,试图把话题扯远。
可这套说辞,细品就是“两国论”的老酒新瓶。
赖清德真想对话?还是借着“和平”幌子,给“台独”找条后路?
大陆国台办9月10日直接回怼:这等于“两国论”,是为对话设障碍,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中的事实。
回顾历史,台湾主动提统一条件不是头一回。
1991年那会,两岸刚开放探亲,气氛还算融洽。
可到了陈水扁时代,搞“一边一国”,统一话题直接凉凉。
马英九上台后,恢复了点对话,签了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但也没真往统一迈步。
蔡英文八年,坚称“中华民国台湾”,不认“九二共识”,两岸官方渠道彻底断线。
赖清德延续这路线,喊话“不设前提”,看似主动,实则在核心问题上打太极,难怪大陆不买账。
赖清德的喊话让人半信半疑,岛内还有人提出过更具体的统一条件。
比如台军退役军官黄征辉,2025年在媒体上抛出“两个条件”,希望台湾能“心悦诚服”回归。
黄征辉
保留台湾现行制度,毕竟台湾民众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第二,保留台军现有战力,觉得这能给岛内安全感,免得变成战场,毁了多年发展成果。
黄征辉这想法,听着是为台湾老百姓着想,但真拿到桌面上来谈,问题一大堆。
先说制度。
台湾现行体制确实有其特色,可大陆早有“一国两制”的框架,明确表示除外交权外,其他权利可以商量。
1963年的“一纲四目”就提过,台湾回归后能保留大部分自主权;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也重申和平解决方针。
这些承诺,早就为台湾留足空间。
可黄征辉的条件,关键问题在于“一中”原则。
如果台湾不认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保留制度就可能变成“割据自立”的借口,这大陆绝对没法接受。
再说军力。
台军虽有一定战斗力,但跟解放军比,差距不是一般大。
2024年大陆军机绕台3011次,几乎天天有;“联合利剑—2024A”军演直接围台演练,台军哪敢硬碰?
保留台军,听着是给台湾撑腰,可实际上可能给“台独”分子壮胆,只会增加风险。
大陆的白皮书早就讲明,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决心坚定不移。
黄征辉的条件,理想很美好,现实却骨感。
台湾社会对统一的态度,复杂得像一团乱麻。
民进党靠“台独”叙事拉选票,赖清德上台后支持率却跌到28%,民众对经济低迷、物价飞涨怨声载道。
网红“馆长”陈之汉跑去大陆直播,展现一个真实发展的中国,戳破了民进党“大陆落后”的谎言。
老百姓越来越看清,“倚外谋独”换不来好处,反而让日子越过越紧巴。
可即便如此,岛内年轻人多认同“台湾身份”,统一支持率低得可怜。
根据2025年台湾TVBS民调,只有12%的受访者支持“两岸统一”,远低于“维持现状”(48%)和“台湾独立”(28%)。
统派在岛内更是举步维艰。
早年民进党创党时,林正杰、朱高正、卢朝财都是成员,后来转投统派,却被边缘化。
林正杰
林正杰2005年创立中华统一促进党,朱高正1987年退党后推统一,都没掀起大浪。
国民党内乱不断,比如“立委”郑丽文2025年6月一番争议言论,引发大陆网友“武统”热议,适得其反。
民众党柯文哲虽因案件获保释,但被赖清德当棋子使,意在搅乱蓝白合作。
统派声音虽在,却像风中残烛,难聚民心。
大陆这边,态度始终如一。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多次强调,“九二共识”是对话的唯一钥匙。
2025年9月10日,他直言赖清德的“对等尊严”是制造障碍,统一是“正义与邪恶”之争。
大陆军力、经济压倒性优势,2024年GDP是台湾的30多倍,军演常态化,金门海警巡逻成日常,台湾的主动权早已不大。
2025年2月14日,厦金海域发生撞船事件,两名大陆渔民遇难,台当局初期态度强硬,拒不道歉赔偿,激起大陆民众怒火。
事件拖了几个月,直到晋江红十字会介入,双方展开“当事人对当事人”协商。
台“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确认协商进展,最终,遇难者遗体返乡,台当局罕见道歉并赔偿。
这事看似小,却意义不小。台当局低头,说明他们不敢真跟大陆硬碰。
毕竟,台湾经济离不开大陆,2024年对大陆出口占其外贸四成以上,芯片厂虽投美日,但东南亚的“新南向”政策效果平平。
道歉背后,是赖清德内外交困的现实:美国忙着中东和乌克兰,无暇为“台独”撑腰,岛内民怨沸腾,支持率跌到谷底。
国台办陈斌华抓住机会重申,“九二共识”是恢复交流的根本,民间协商能解决分歧,统一也有望更进一步。
有的大陆网友认为,台湾道歉是“服软”,为民间交流开了好头,但也有人觉得,赖清德这套“假和平”把戏,骨子里还是“台独”那一套。
这次事件,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微光,证明对话可行,但离真正统一,还有很长的路。
大陆对和平统一的诚意,从来没变过。
1963年的“一纲四目”,就承诺台湾回归后除外交权外,其他权利可保留;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和平解决方针。
“一国两制”更提出,台湾可保留原有制度,甚至军队。
这些政策,充分考虑了台湾民众的习惯和诉求。
2025年,大陆经济稳健,科技、军事实力突飞猛进,统一主动权牢牢在手。
可即便如此,大陆仍希望以对话促统一,避免战争伤及两岸同胞。
但诚意不代表没底线。
“九二共识”是红线,赖清德若继续玩文字游戏,绕开“一中”,对话就是空话。
2024年“联合利剑”军演、2025年金门海警常态化巡逻,都是对“台独”的警告。
白皮书说得清楚:不承诺放弃武力,分裂分子若铤而走险,统一只能换条路走。
赖清德的底气,很大程度来自对美国的幻想。
可现实是,美国早就不是那个能随便“撑腰”的大哥。
特朗普第一任期搞关税战,自损八百;2025年93阅兵后,美国更意识到跟中国硬碰不划算,政策转向“本土优先”。
赖清德急了,抛出“台湾若不保,美国经济必崩”的说辞,试图绑架美国。
可美国忙着中东、乌克兰,哪有心思为“台独”火中取栗?
赖清德转而拉拢澳大利亚、捷克,甚至韩国前总统尹锡悦都曾“窜台”勾兑,可这些小动作,换不来实质支持。
两岸若真打起来,得利的只有美国集团。
他们巴不得中国陷入内耗,好继续称霸全球。
台湾知名学者雷倩曾直言,中国历史八次大统一多靠武力,台海冲突若起,就是解放战争的延续,域外势力无权插手。
大陆的策略很明确:压缩“台独”空间,同时敞开对话大门,避免让美国渔翁得利。
和平统一,靠的是互信。
赖清德的“两个条件”也好,黄征辉的设想也罢,都得在“一中”框架下谈才行。
台湾经济离不开大陆,2024年对大陆出口虽从2021年高峰下滑,但仍是命脉,民间交流也在恢复,比如2025年大陆学生来台读学位重启。
民进党若继续“倚外谋独”,只会让台湾更孤立。
所以台湾若不认“一中”,提再多条件也是白搭,但若能放下身段,诚心对话,统一未必遥远。
而“2·14”事件的化解,就是个好例子。对话能让矛盾化于无形,也让台湾民众看到大陆的诚意。
未来,双方得多在民间交流上下功夫,比如旅游、经贸、教育,让台湾年轻人看看真实的大陆,打破“台独”洗脑。
赖清德若能从投机转向务实,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就能坐下来好好谈。
反之,若执迷不悟,历史只会给他留个“恶人”的标签。
两岸统一,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回家团圆。
赖清德的喊话,像是伸出手,却攥着拳头,黄征辉的条件,想保台湾,却忘了根在哪。
“2·14”事件的道歉,点亮了一盏小灯,照出对话的希望。
大陆的胸怀足够大,政策也够灵活,可台湾得拿出诚意,认清“一个中国”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缺不了宝岛台湾。
未来的两岸,定能在和平繁荣中,书写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新篇章。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和平统一还是有戏的,关键就看台湾怎么选。
参考资料:《赖清德又在上演“选前蜜语选后霜”的骗人把戏》环球时报2025-09-08
《不庆胜利却言“终战”,赖清德暴露“精日”丑恶嘴脸》中国军网2025-09-08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