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8月,陈果夫躺在病床上,手中紧紧的攥着一份报纸。而报纸上的“中央改造委员会”的名单里却没有他,也没有他一手经营的CC系成员。
1950年8月,陈果夫躺在病床上,手中紧紧的攥着一份报纸。而报纸上的“中央改造委员会”的名单里却没有他,也没有他一手经营的CC系成员。
就在几天前,蒋介石还亲自找他谈话,说道:“果夫,党里需要新鲜血液,你身体不好,先安心养病。”
一句“安心养病”,就将他从国民党踢了出去。
作为掌控国民党党务20年,被称为“蒋家天下陈家党”的领军人物。陈果夫此刻才明白,蒋介石要清算的,首当其冲是他和CC系。
“二十年经营,一朝尽散,非因敌败,实因‘家’弃。”陈果夫愤慨的写下此言后,随即暴亡于病床上,年仅59岁。
那么,陈果夫是谁?他的权势到底有多大?他又为何会在退守台湾不久,就遭到了蒋介石的清算呢?
常州陈氏
1892年10月27日,陈果夫出生在江苏常州。他的祖父陈延祐是前清举人,父亲陈其业是当地有名的乡绅,二叔陈其美则是同盟会成员,后来的“辛亥革命元勋”。
1907年,15岁的陈果夫因不满学堂保守氛围,毅然退学,奔赴上海投奔二叔陈其美。
当时,陈其美正在上海策划反清起义,见侄子来投,就安排他在《民立报》做校对,同时让他加入同盟会,负责传递秘密信件。
辛亥革命爆发后,陈其美任上海军政府都督,陈果夫任都督府秘书,负责起草公文、联络各地义军。
然而,随着“二次革命”的失败,陈其美被迫流亡日本,陈果夫也回到了常州,在当地小学任教。
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陈其美还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了。不过,陈其美虽死,陈果夫却继承了他和蒋介石的关系。
毕竟,在日本时,蒋介石就和陈其美结为拜把子兄弟。
黄埔起家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急需可靠的人协助打理校务。他想起了陈果夫,就发电报邀请他南下。
当时,陈果夫正因肺结核在家休养,接到电报后,不顾家人劝阻,毅然奔赴广州,任黄埔军校秘书,主要负责招生、军需和档案管理。
此后,陈果夫利用招生权,优先录取江苏、浙江一带的同乡和青年学生,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而在军需管理上,他还建立了严格的账目制度,杜绝贪污,既赢得蒋介石的信任,又让基层官兵对他心生好感。
更重要的是,他利用档案管理的就利,详细记录每位学员的籍贯、背景、能力特点,为日后的人事布局埋下伏笔。
当时有人调侃:“蒋校长管军事,陈秘书管‘人事档案’,黄埔的未来,在陈秘书的账本里。”
两年后,国民革命军北伐,陈果夫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正式掌控国民党党务。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党员登记制度,要求所有党员重新登记,凡不符合“绝对服从蒋介石”的,一律不予登记。
仅此一招,陈果夫就清除了党内的左派和异己分子,将组织部打造成了“陈家天下”。而副部长和各处处长,几乎全是他的同乡、亲信。
此时,CC系的雏形已现。
“CC”的由来,一说是“中央俱乐部”(Central Club)的缩写,二说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姓氏的拼音首字母。
无论哪种说法,都是以陈氏兄弟为核心,掌控国民党党务、组织、宣传和情报的派系。陈果夫负责统筹全局,陈立夫负责具体执行,兄弟俩配合默契,逐渐形成“党权在陈家”的格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分裂为南京、武汉两个政府。
陈果夫坚定站在蒋介石一边,利用组织部的权力,动员各地党部支持南京政府,为蒋介石巩固政权立下汗马功劳。
同年,蒋介石因派系斗争暂时下野,陈果夫仍坚守南京,暗中联络江浙财阀和黄埔系将领,为蒋介石复出铺路。
而在蒋介石重新上台后,对陈果夫更加信任,正式任命他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还让他兼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实现“党权”和“政权”的双重掌控。
此时的陈果夫,已成为国民党内仅次于蒋介石的人物。
有人统计,1929年国民党三大选举的中央执行委员中,CC系成员占比超过40%;各省党部的负责人中,CC系成员占比更是高达60%。
“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从此传遍全国。
巅峰时刻
然而,平静的湖面之下,尽是“垃圾”。
1933年,陈果夫任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负责治理淮河。可他却借机掌控导淮工程的经费和物资采购,从中积累资本。
此后,他又联合江浙财阀,成立“中国农民银行”,任董事长,通过发行农贷、控制粮棉收购,垄断农村金融市场。
他还涉足纺织、电力、造纸等行业,创办“大华企业公司”,成为国民党内最大的“红顶商人”之一。
1938年,国民党成立“中统”和“军统”。“中统”由CC系掌控,主要负责监控党内异己、镇压进步人士和地下组织。
陈果夫虽不直接任“中统”局长,但局长徐恩曾却是他的亲信,“中统”的重大决策都需经他批准。
派系斗争
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蒋介石为了整合军事力量,不得不倚重黄埔系将领和“军统”,CC系逐渐被削弱。
更让他不满的是,蒋介石还任命自己的亲信张厉生为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负责实际工作,陈果夫完全被架空,成了“甩手掌柜”。
而在抗战期间,各地物价飞涨,官僚资本趁机囤积居奇,陈果夫的“大华企业公司”也因物资短缺、运输困难陷入困境。
1943年,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统制”,将粮食、棉花等重要物资划归行政院直接管理,陈果夫失去了对物资采购的控制权,中国农民银行的农贷业务也因战乱大幅缩减。
更严重的是,蒋介石为了讨好美国,任命宋子文为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上台后大力推行“美式经济改革”,打压江浙财阀和CC系的企业,陈果夫的“大华企业公司”被查出“囤积居奇”,被迫缴纳罚款,资产缩水近一半。
纵然,陈果夫多次向蒋介石告状,蒋介石却只是劝他“以大局为重”,不愿得罪宋子文。毕竟此时的蒋介石,更需要宋子文争取美国的援助,CC系的利益已不再是首要考虑。
与此同时,戴笠麾下的“军统”因负责对日情报和敌后游击战,得到了蒋介石的更多支持,势力远超“中统”。
1942年,“军统”破获日本间谍案,戴笠借此向蒋介石邀功,同时暗中指责“中统”“情报滞后”,要求合并情报系统。
陈果夫得知后,亲自到蒋介石官邸据理力争,认为“中统”负责党务情报,“军统”负责军事情报,不应合并。
然而,蒋介石最终还是偏向了戴笠。他下令“中统”的部分情报业务划归“军统”,“中统”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而随着多重压力的“逼迫”,陈果夫的身体也越来越差。
他早年就患有肺结核,抗战期间因过度劳累,病情不断加重,经常咳血,不得不长期住院治疗。
抗战胜利后,他本想借“接收”之机重振CC系势力,却发现蒋介石已任命陈立夫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自己被调任没有实际权力的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副院长。
陈果夫明白,蒋介石是在“削权”。但他仍抱有幻想,认为只要自己不犯错,蒋介石终会念及旧情。
直到1948年,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蒋介石为了“平民愤”,下令“整顿党纲”,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党内腐败”,而CC系作为“党内腐败”的代表,首当其冲成为攻击目标。
此时的陈果夫,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和CC系,已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
台湾决裂
1949年12月,陈果夫随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守台湾。
此时的他已病入膏肓,只能靠轮椅行动,住进台北中心医院。他本以为,凭借自己和蒋介石的“香火情”和二十年的功劳,至少能保住CC系的基本盘,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蒋介石退守台湾后,首要任务是“整顿党务”,清除异己,巩固权力。
他认为,国民党之所以溃败,根源在于“党内派系林立,CC系把持党务,导致人心涣散”。因此,他决定彻底瓦解CC系,而第一步就是剥夺陈果夫的权力。
1950年3月,蒋介石宣布成立“中央改造委员会”,取代原来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重建国民党”。
在“中央改造委员会”的16名委员中,没有一个CC系成员,陈果夫的弟弟陈立夫虽被列入名单,却被排除在决策圈之外。
而为了让陈果夫“体面的下台”,蒋介石还亲自到医院探望他,表面上嘘寒问暖,实际就是当面摊牌。
据陈果夫的日记记载,蒋介石说:“果夫,你身体不好,先安心养病,党里的事,我会安排好,你放心。”
说完,就起身离开了。
随后,蒋介石开始对CC系进行全面清算。先是罢免了CC系成员的职务,各省党部的负责人几乎全被替换成黄埔系或蒋介石的亲信。又冻结CC系控制的企业资产,中国农民银行被划归“中央银行”管理,“大华企业公司”因“涉嫌贪污”被查封。
最后是解散“中统”,残余人员要么被编入“军统”,要么被遣散。曾叱咤风云的CC系,在短短几个月内土崩瓦解。
当时,陈果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能为力。
他多次给蒋介石写信,为CC系成员求情,甚至不惜放下身段,求宋美龄帮忙,但都石沉大海。
更让他寒心的是,昔日的亲信纷纷倒戈,有的公开批判CC系“腐败无能”,有的投靠黄埔系,连他的弟弟陈立夫也流亡去了美国。
此时的陈果夫,连基本的医疗费用都成了问题。
他在台湾没有私人财产,抗战期间的资产大多留在大陆,退守台湾时只带了少量现金,而台湾当局给的“国民政府委员”薪水微薄,根本不够支付高昂的医药费。
医院多次催缴费用,他不得不向昔日的部下借钱,却很少有人愿意帮忙。
1951年,陈果夫因肺结核引发心力衰竭,在台北中心医院病逝,终年59岁。
来源:史笔似尘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