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疼痛确认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凸显了疼痛在医学与健康管理中的关键地位。10月20日是“世界镇痛日”,同时10月20日至26日也是“中国镇痛周”。今年世界镇痛日的主题聚焦于“关注中低收入地区的疼痛管理、研究与教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疼痛确认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凸显了疼痛在医学与健康管理中的关键地位。10月20日是“世界镇痛日”,同时10月20日至26日也是“中国镇痛周”。今年世界镇痛日的主题聚焦于“关注中低收入地区的疼痛管理、研究与教育”,呼吁关注医疗资源不均、公众认知不足等问题。
基层疼痛诊疗能力仍待加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在“2025世界镇痛日暨中国镇痛周”活动上指出,我国疼痛医疗资源存在“东强西弱、城高乡低”的结构性矛盾,基层医疗机构在专科医师、诊疗设备配备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他强调,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优质疼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推动优质疼痛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促进区域诊疗能力均衡发展,是提升我国疼痛医学发展水平、保障基层患者获得同质规范诊疗的关键。”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受访者供图。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打造的“全国疼痛规范化诊疗培训平台”,已累计培训基层医师超3万人次,提升了基层诊疗的同质化水平。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制定的《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版)》,涵盖了疼痛评估率、规范用药率等12项核心指标,为全国医疗机构提供了统一的质量“标尺”。
目前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已构建起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的疼痛质控网络,设立哨点医院374家。通过“数据反馈+针对性培训”模式,2024年全国医疗机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住院患者疼痛治疗有效率较上年提升4.25%,质量控制成效显著。
提升公众对疼痛的科学认知
“目前全国已有3316家医院设立疼痛科,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形成了涵盖慢性疼痛、癌痛等多个领域的诊疗体系,累计服务人群超过2亿。”樊碧发说,长期以来“疼痛能忍则忍”的观念实属误区。许多慢性疼痛患者不仅身体承受痛苦、免疫力下降,还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和健康知识的普及,“疼痛不是病”的传统观念正逐渐转变,公众逐渐认识到应“有病早治,有痛早治”。对于轻中度疼痛,建议患者积极寻找病因,结合药物与非药物治疗进行干预;若为重度疼痛或慢性病伴随突发疼痛,则应及时就医,以防病情恶化。
樊碧发表示,为进一步降低公众获取权威信息的门槛、扩大科普教育覆盖面,今年镇痛周期间,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共同推出的《2025常见疼痛识别与应对联合提示》将在北京、上海、重庆、武汉、长沙、成都、杭州七大城市的地铁大屏同步展示,助力疼痛知识走进公众视野。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