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茅台镇面积还不到200平方公里,却产出了全国近六成的酱酒,年产值破千亿,一直稳坐西部百强镇的头把交椅。2024年,贵州茅台营收高达1741.44亿元,在中国白酒界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大佬。
茅台后面加“镇”字,喝酒可得多留神。这句在圈子里传了很久的提醒话,其实藏着大家对那些乱七八糟“镇上酒”的深深不放心。
行业里都知道,除了茅台酒,茅台镇产的其它酒都被消费者统称为“镇酒”——这些“镇酒”质量差别很大,有的酒品质上乘,有的酒却差得离谱。
好的酒,消费者当然乐意买单,但那些质量极差的“镇酒”,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让茅台镇的名声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都大打折扣。
【老酒乱象遭曝光】
长久以来,有些茅台镇的商家为赚大钱,竟拿酒精勾兑的酒来假冒高档酱香陈酒。这种行为,就像茅台镇身上长的烂疮和毒瘤,狠狠损害了茅台镇的名声和形象。
这几天,央视把这一乱象给揭露出来了,这就像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一下子把这个主要产区里长期存在的行业问题,推到了大家热议的风口浪尖上。
茅台镇作为中国酱酒的核心产区,如今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正同时承受着信任危机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巨大压力。
【茅台镇白酒行业现状】
茅台镇白酒行业现在看着红红火火,可里头藏着不少问题,就像健康人身上长了坏瘤子,要是不把这瘤子去掉,茅台镇迟早得吃大亏。
茅台镇面积还不到200平方公里,却产出了全国近六成的酱酒,年产值破千亿,一直稳坐西部百强镇的头把交椅。2024年,贵州茅台营收高达1741.44亿元,在中国白酒界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大佬。
除了贵州茅台这个大酒企,茅台镇还发展出了从种原料、酿基酒到包装运输的一整条产业链,直接让超过15万人有了工作。但最近几年,白酒行业不太景气,茅台镇也从之前的火爆变得冷静下来——酱香酒热潮一过,不少企业都露出了尴尬的真面目。
2024年的统计表明,茅台镇的白酒厂(包括作坊)数量由1925家减少到了868家,淘汰了6.6万千升的低效产能,681家企业被合并或整合。虽然整体上规模化和规范化有了很大进步,但中小酒厂还是遭遇市场缩小、资金短缺等困境,有些企业为了活下去,甚至冒险违法造假。
【政策监管“两张皮”】
从央视点名的12家酒厂事件中不难发现,这相当于给茅台镇的白酒生产和市场监管做了次"透视检查"。检查结果让人看到当地政策执行和监管实操的鲜明反差:政策层面要求严格,但实际监管却处处是漏洞。
对于白酒市场存在的混乱情况,仁怀市在2023年就发布了《酱香型白酒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明确指出,酱香型白酒生产时不能添加食用酒精,一旦违规,最高可罚货物价值五倍的金额。到了2025年,新国标《GB/T 10781.4-2024 白酒质量要求》在第四部分《酱香型白酒》里,也再次强调了必须用纯粮食来酿造。
不过在政策实际落实过程中,茅台镇这边却暴露出不少问题。记者经过调查后得知,有些厂家靠添加特殊东西来躲过酒精检测,甚至还能给假酒弄到合格的检测证明。
虽然仁怀市把“酒精兑制的酒”当作重点打击对象,可到了2025年央视曝光的消息表明,这种酒还在直播间里疯狂销售,监管的效果急需加强。
【“科技很活”与“营销话术”的双重欺诈】
茅台镇上,假酒的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套挺完整的“流水线”作业方式。但不管造假卖假的人怎么变花样,最终都离不开用“高科技手段”和“花言巧语”来骗人这两招。
第一点,材料作假:拿食用酒精掺水,再加点焦糖色、香精啥的,模仿出酱香酒的颜色和味道。像那种成本不到5块钱一斤的串沙酒(就是酒精和碎沙酒混在一起的),包装一下就能卖到几百块。
第二,编造年份:通过加入色素调出琥珀色,再随意标个想写的生产年份,造出所谓的“年份酒”。这类酒甚至吹嘘是“洞藏三十载”、“茅台老专家精心调配”,其实不过是在编一个毫无根据的假话。
第三点,渠道深入:现在直播带货成了主要销售方式,主播们常用“限量抢购”“厂家直销”这类说法,让消费者觉得商品很稀缺,再利用大家对白酒了解不多这一点,来诱导购买。有例子表明,一种成本每箱仅20元的假酒,扫描二维码后显示的建议零售价竟高达2388元/箱,价格翻了百倍不止。
第四点,资质作假:有些商家靠挂靠到正规酒厂或者伪造生产许可证等手段,弄到个“合法”的招牌,为了让假酒更像真的,他们连假的检测报告都能弄出来。
【信任崩塌与产业阵痛】
事情被曝光后,茅台镇正遭遇多重打击,不仅品牌名声一落千丈、市场信任大幅下降,还促使当地监管措施不断加强。
央视曝光的事情一出,大家对“茅台镇酱香酒”的信任就大打折扣了,茅台的股票当天也跌了超过3%,市值一下子少了一千多亿。另外,有个正规酒厂的老板说,他们厂的订单量一下子少了50%,毕竟,用老方法酿酒的成本比那些假酒的卖价还要高。
舆情扩散开来后,一些经销商表示,消费者渐渐倾向于选择其他地方产的酒,对“镇酒”这类产品都躲得远远的。为了弥补损失,贵州省、市、县三级部门联合行动,对12家相关企业进行了检查,抽取了46次基酒样本和66次成品酒样本,还查封了8105件有问题的产品。
【从源头到终端 治理缺位下的监管漏洞】
“镇酒”之所以出现那些问题,主要是因为茅台镇的白酒产业,从生产到销售,整个链条里监管没做到位,存在不少漏洞。
生产环节里,监管力度不够,检测方法也落后,这给造假的人创造了可乘之机。虽说仁怀市搞了个“一企一管”的智能监管平台,可对那些小作坊的检查次数还是太少,有些企业就趁着晚上生产、把东西分开存放等办法来躲过检查。而且,现在用的检测方法,很难查出那种通过加酯类物质来掩盖酒精成分的新勾兑手段。
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监管出现混乱,使得假酒能够轻易流通——直播平台对商家的资质审核只是走过场,对夸大宣传、虚标价格等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管控。根据某平台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关于假酒的投诉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0%,但解决率还不到30%。
另外,违法代价太小,让造假的人敢于冒险——现在法律对造假售假的人最高只能罚货物价值的五倍,但假酒的利润常常是成本的几十倍,违法所得远远超过了他们要承担的风险。
茅台镇的兴旺,靠的是传承百年的酿酒手艺,还有赤水河那片特别的自然环境。要是放任假酒横行,这片好地方的招牌迟早会被毁掉。就像镇上一位老酿酒师说的:“咱靠着赤水河酿酒,可不能昧了良心。”这既是行业发展的底线,也是对顾客最起码的负责。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