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的清华园,秋风卷着银杏叶铺满小径,往日里充满书声与笑语的校园,这几日被肃穆的哀思笼罩。高等研究院那栋熟悉的三层红砖小楼前,数十米长的吊唁队伍在寒风中缓缓移动,人们手捧白菊,目光坚定地望向那方承载着百年传奇的缅怀室。这里是杨振宁先生晚年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父
10月的清华园,秋风卷着银杏叶铺满小径,往日里充满书声与笑语的校园,这几日被肃穆的哀思笼罩。高等研究院那栋熟悉的三层红砖小楼前,数十米长的吊唁队伍在寒风中缓缓移动,人们手捧白菊,目光坚定地望向那方承载着百年传奇的缅怀室。这里是杨振宁先生晚年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父亲杨武之曾耕耘的园地;7岁时他随父在此启蒙,81岁时他归根于此终老,如今,我们在此与这位科学巨擘作别,送别那个从清华园走向世界,又带着一生荣光回归故园的赤子。
缅怀室里的时光长卷:一生风骨,半世清华
高等研究院119室的缅怀室内,白色与黄色的菊花簇拥着先生的遗像。照片中的杨振宁眼神睿智,面带温和的微笑,仿佛只是刚结束一场与学生的讨论,正静候下一位来访者。对面的墙壁上,一张张老照片串联起他的生命轨迹:少年时在清华园的青涩留影、诺贝尔领奖台上的意气风发、在高研院办公室伏案工作的专注身影,每一幅画面都在诉说着"从清华出发,归清华终老"的人生闭环。
吊唁者们依次上前献花、鞠躬,签字簿上写满了真挚的悼念。来自成都的戴雨宋特意赶早来到这里,她在留言栏写下"长夜有光,国之脊梁"八个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杨先生在最艰难的年代为中国人争得了尊严,这种风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队伍中既有白发苍苍的退休学者,他们带着珍藏的旧著作前来告别;也有父母牵着年幼的孩子,轻声讲述照片里的科学故事,希望孩子能记住这位"让中国人骄傲的爷爷"。
一位曾与杨振宁有过一面之缘的围棋界老师站在遗像前久久伫立,他回忆起先生对围棋的热爱与支持:"杨先生早年推荐吴清源先生获博士学位,还常参加围棋交流活动,待人特别随和,合影时总会主动侧身让大家站得舒服些"。从学术泰斗到邻家长者,先生的多元形象在吊唁者的低语中愈发清晰,正如那本《杨振宁先生生平》扉页所写:"他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国家的永恒回响"。
科学星空的筑路人:那些改写物理史的瞬间
缅怀室的展柜里,一本泛黄的《物理评论》期刊格外醒目,1954年发表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就刊载其中。这篇被视作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论文,当时并未立刻引发轰动,却在日后催生了多个诺贝尔奖,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弗里曼·戴森曾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这个评价在吊唁现场的学术海报上熠熠生辉。
1957年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35岁的杨振宁用中文强调:"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骄傲",这句宣言穿透时空,成为无数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坐标。而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面对"θ-τ之谜"的困境,他与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设,顶住学界质疑,最终通过吴健雄的实验验证改写了物理法则。这种求真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90多岁时他仍坚持每天去科学馆查阅资料,在笔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推导公式,字迹工整如青年学子
。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格言在缅怀室的墙上格外醒目。南开大学葛墨林院士曾多次听先生说起这句话:"做学问不能急于求成,先老老实实把基础打牢,才能谈得上创新"。美国石溪分校的老同事还记得,每周的学术讨论会上,这位诺奖得主总会耐心听完年轻人的发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追着提问,丝毫没有架子。这种谦逊与执着,让他在百岁高龄仍能产出高质量论文,用行动诠释了"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归根清华的守望者:22年的赤子情怀
2003年秋天,81岁的杨振宁拖着行李箱回到清华园,住进了自己取名的"归根居"。这距他1945年赴美留学已过去58年,距7岁时第一次踏入清华园更是过去了74年。他曾说:"我的人生是一个圆,从清华出发,最终回到这里",这份故土情结化作了22年的默默耕耘。
回国后的杨振宁拒绝了清华的年薪,反而捐出美国房产,并募集1亿多元资金支持高等研究院发展。82岁时,他主动为200多名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每周两次课,每次两个课时,课间5分钟还在解答学生疑问,连外校教师都慕名赶来旁听。在那间挂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对联的办公室里,他引进了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人才,对每一位候选人的学术背景都仔细研判,常常几轮讨论才最终确定。
"他把高研院当成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清华原校长顾秉林院士的回忆道出了先生的执着。从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恢复,到设立奖学金资助学子;从组织中美学术交流,到为重大科技工程建言献策,杨振宁的日程表永远排得满满当当。即便是95岁后行动不便,他仍坚持通过视频参会,叮嘱年轻学者"要做对国家有用的学问"。这种奉献,让"归根居"不仅是住所,更成为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精神地标。
1971年,杨振宁成为"乒乓外交"后首位访华的华裔科学家,此后他持续推动中美学术交流,通过"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学者赴美深造,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科研骨干。纽约的"满庭芳"餐馆曾是他的"外交阵地",在这里他既让国人吃出家的味道,也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的变化。当有人质疑祖国时,这位温和的学者会立刻据理力争,家人劝他少得罪人,他却坚定地说:"捍卫祖国尊严义不容辞"。
风骨传承:留在清华园的精神遗产
午后的阳光透过缅怀室的窗棂,洒在"杨振宁先生生平事迹"展板上,其中一张照片格外动人:90岁的他牵着学生的手,在银杏树下讲解公式,落叶在他们脚边堆积成金。这张照片完美诠释了他对教育的执着——回国22年,他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宁拙毋巧"的治学理念也在清华园代代相传。
潘建伟院士曾说:"杨先生的成就让我们相信,中国人也能做顶尖科学"。这种信心的传递,正是先生留给中国科学界最宝贵的遗产。在高等研究院的公告栏里,最新的研究生招生海报旁贴着先生的寄语:"科学的美在于探索,人生的美在于奉献",不少学生在海报前驻足抄写,将其作为座右铭。
吊唁队伍渐渐缩短,但缅怀室里的菊花依旧新鲜。一位即将毕业的物理系博士生在留言簿上写道:"先生曾说,他最大的贡献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现在,这份自信传到了我们手上"。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所有吊唁者的心声——杨振宁先生虽然离去,但他在清华园播下的科学种子已经发芽,他的风骨与情怀,将永远照亮中国科研的前行之路。
夕阳西下,清华园的路灯次第亮起,宛如夜空中的星辰。高等研究院的红砖小楼在暮色中静静矗立,这里见证了少年的启蒙、学者的归来,也承载着永恒的缅怀。杨振宁先生的人生圆归于此,但他留下的科学遗产与赤子情怀,将如清华园的银杏,在每一个秋天绽放新的光彩。正如他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的百年人生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千古文章",永远留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来源:海边观海潮的静神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