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络上突然被曝,大家热议的就是那个曾经火到挤都挤不进去的85度C好多店突然关了门,尤其在杭州,有些门店甚至十几年都没换过地方。一时间,各种新闻、身边朋友讨论都来了,大家都在问,“怎么可能?”、“85度C也扛不住了?”我自己看这个事儿,也是各种感慨,觉得这里
最近网络上突然被曝,大家热议的就是那个曾经火到挤都挤不进去的85度C好多店突然关了门,尤其在杭州,有些门店甚至十几年都没换过地方。一时间,各种新闻、身边朋友讨论都来了,大家都在问,“怎么可能?”、“85度C也扛不住了?”我自己看这个事儿,也是各种感慨,觉得这里头其实有不少值得琢磨的地方,今天就用最直白的话,把我个人理解和看法说一说。
先说说我对85度C的印象。这家店其实是很多人青春里的一个坐标,尤其是刚进中国大陆那会儿,2007年那个节点,这种台湾风味面包加咖啡的组合一下子就抓住了无数年轻人的胃和心。那时候,大城市、尤其是杭州、上海这些地方,85度C的门口人能排到马路边,男孩女孩专门去买一个明星产品“凯撒大帝”、黑森林蛋糕。不光是买吃的,更像去打卡、社交,面包店就是一个“很潮很时髦”的公开场合,好多年轻人约会也爱选85度C。可以说,85度C是最早一批通过品牌和场景把烘焙做成网红的典范。
但时过境迁,谁都能看到实体店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对像85度C这样规模铺得很广、靠租店面生存的连锁品牌来说,本身经营的难度就在变大。你看这次杭州的庆春店关门,不光是有情怀、有回忆,更有租金压力、竞争压力。店员也直白说——就是因为租金涨得厉害,没办法撑下去了。现在很多城市,商业综合体一批批建起来,房租一路走高,但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你可以去刚开的网红甜品店,可以去网上买精品蛋糕,可以点个外卖在家吃,85度C就成了被“夹在中间”的那种,进退两难。
另一个问题其实更核心——门店的经营模式是不是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最早85度C靠的是新鲜和聚集效应,十几年前没那么多像样的面包店,能做出咖啡+烘焙的复合型体验,大家都觉得新奇。可现在,无论是面包种类还是咖啡文化,消费者的水准都变了,谁还会天天去老店买“顺手”面包?现在做烘焙的,讲究“无添加”“新鲜手作”“口味创意”,哪怕是在路边小店都不见得差,而像85度C这样全国大批量生产、一个馅料、一个模子做出来的产品,早已经让不少顾客觉得“没新意”。
品牌老化是很现实的事,尤其在餐饮业。你看这几年,无论是在杭州、上海还是江浙周边,“闭店”的新闻越来越常见。不止是85度C,还有星巴克、喜茶、牛奶棚、甚至一些小众品牌,都逃不过门店不断关的现实。大家聊起原因,核心还是客户被分流,“新鲜感”消失,情感连接变弱,价格还压力大。这种情况下,品牌必须得找到新突破,让大家愿意继续买账,而不是一直吃老本。
再看具体杭州这波事件,其实很典型。像庆春路店、滨江店、富阳玉长城店这些地方,本来也是流量腰部地段,都是被人反复光顾、带着回忆的地方。但这几年,随着购物中心越来越多,新式茶饮和精品烘焙、甚至外卖、团购的冲击,去线下门店消费的频率就是在下降。85度C本来火的时候,谁都得排队,现在有多少人还愿意专门绕路去买?尤其像家庭收入结构还是主打刚需的时候,谁会天天去买二三十元的蛋糕和咖啡?“闭店”其实是市场淘汰的一部分,而非个别事件。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关于店内的储值卡券残留。有的人在庆春路买了卡,关了才发现怎么用?幸好还能在别家门店核销,可如果哪天所有门店都陆续关了,这种“遗留资产”就成了很现实的负担。所以对于连锁品牌来说,怎么处理这些“售后问题”也是行业必须面对的。做生意,不只是开店卖货,更要考虑品牌退出、消费者权益的处理,这些都是底层逻辑。
站在更大范围看,疫情后餐饮行业的洗牌非常快。从2022年后开始,大家都明显觉得市场变了,有些人节省开支,有些人更重视健康,更多人爱在家下厨,导致餐饮类门店流量比过去下降了很多。再加上新品牌、新产品不断冒出来,有的主攻线上、有的做社群、有的做临时快闪,一下子把传统门店压力拉满。只靠实体店流量、标准化产品的老路,已经很难走通。
说到85度C,大家有感情,这一波闭店大家也在各种怀旧,但同时也要承认——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一味靠回忆就能活下去的了。大家怀念的不只是面包,更是那个带着青春、带着社交、带着新鲜感的体验。谁都能看到:现在门店关一批再开一批,老品牌如果不能把体验提升上来、把产品和服务迭代得更专业、更贴近顾客需求,很快就会被淘汰。不管是做面包还是做咖啡,大家看的已经不只是价格和口味,还想要“独特的感觉”、想要“高品质”,所以新品牌有活力,老牌子如果不优化,不管名气多大最终都过不了关。
另外,互联网平台带来的透明化,让行业洗牌更加彻底。你看原来85度C在大众点评、团购平台上的口碑一直算是稳健,老客户习惯了,点一个外卖、团个券也经常选85度C。但现在一搜索,很多门店直接显示歇业,“暂停营业”直接明明白白跳出来。消费者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一家店如果不能及时给出响应、提供更好产品和体验,马上就会被新一代用户弃用。包括这次上海、无锡等地的门店关停,也是被舆论推着一波波被大家关注出来,信息差还真没有。
讲到这里,其实我觉得85度C这个事件,不只是一个烘焙品牌的关店,更代表着一批“老网红”品牌集体面对的转型危机。过去十几年,靠品牌、靠规模、靠线下连锁的打法,让不少品牌火到顶点。但现在,这套办法不再灵了,哪怕是咖啡蛋糕这种有点技术门槛的领域也是如此。谁能创新、谁能保证品质、谁能用新的社交和场景重新俘获年轻人,谁才能活下来。85度C最大的问题,就是这几年产品创新跟不上了,门店还停留在老装修、老流程,大家去过一次就不愿意去第二次。这种情况下,关店其实是必然的,不关反而奇怪了。
当然,说到情怀,大家都是感慨。无数人上学时候第一次吃到“网红面包”,第一次喝到便宜咖啡,都是在85度C。但眼下商业社会变化太快,企业必须得跟上,要么持续创新、要么想办法给客户制造新的情感连接,不然终究是“回忆满满、现实残酷”。谁也别怪消费者“忘恩负义”,人家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你要是能让大家再有新体验、新感觉,门店生意还是照样能有;否则只能被市场淘汰。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其实目前烘焙、咖啡市场竞争已经严重过剩,你去看各大城市,连锁、小众、精品店一抓一大把,手作店、私房烘焙、网红快闪店,玩法层出不穷。消费者早就不是只认大品牌,反而更爱追小众、爱尝新奇,所以大牌更加难应对 “流量的碎片化”。85度C其实到现在应该重新定位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赛道和新产品,否则关了一批再关一批,只会是最后那种“留给记忆的名字”。
说白了,商业本质是适者生存,烘焙行业也一样。老品牌关店虽然让人怀念,但也提醒所有人:不进步、不创新、不升级,最后一定会被新一轮浪潮淘汰。这波85度C的关店也好,是杭州、上海还是无锡都证明了这一点。大家感慨是正常的,但行业洗牌才是真正的核心。
所以我觉得,对于85度C这样的老网红品牌来说,关店不是终点,也不是结局,反而是新一轮转型的开端。要么趁机会大刀阔斧改革,把产品、门店、运营彻底改头换面,给消费者新的理由留下来;要么就淡出市场,把价值留在历史。无论哪种结果,企业都得靠自己。毕竟,商业世界从来都是不进则退,今天关店的85度C,也许会被大家怀念一阵,但如果不能靠创新再站起来,以后就只会成了大家朋友圈里的那句——“这里,曾经火到挤不进去”。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来源:萌宠狂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