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美国消费量最大的食用油,豆油已被证实与肥胖、糖尿病相关,甚至可能影响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症及情绪障碍。如今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团队在《肠道微生物》期刊发表最新研究,首次将溃疡性结肠炎(一种慢性肠道炎症疾病)纳入豆油潜在风险清单。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研究发现:过量摄入豆油可能悄然破坏肠道健康,使这种“健康”油脂转化为潜在的炎症诱因。
作为美国消费量最大的食用油,豆油已被证实与肥胖、糖尿病相关,甚至可能影响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症及情绪障碍。如今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团队在《肠道微生物》期刊发表最新研究,首次将溃疡性结肠炎(一种慢性肠道炎症疾病)纳入豆油潜在风险清单。
研究人员持续 24 周观察高豆油饮食小鼠的肠道状况,发现其肠道内有益菌群减少,而具有侵袭性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这种菌株在人类中已知会引发炎症性肠病。
研究共同通讯作者波纳姆乔特·迪奥尔(Poonamjot Deol)指出:“虽然人体每日需摄取 1-2% 的亚油酸,但当前美国人日均摄入量已达总能量的 8-10%,主要来源正是豆油。”研究发现:
致病性大肠杆菌以亚油酸作为生长能源;多种有益菌无法耐受高浓度亚油酸而死亡;亚油酸会增强肠道上皮通透性,引发“肠漏”。细胞生物学教授弗朗西斯·斯莱德克(Frances Sladek)质疑道:“自 1950 年代发现饱和脂肪与心脏病关联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不饱和脂肪都健康。但不同类型的油脂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鱼油确实有益,而豆油则需要重新评估。”
优先选择亚油酸含量较低的橄榄油(地中海饮食核心用油);警惕加工食品中的隐藏豆油;注意红花籽油、葵花籽等同样富含亚油酸;烹饪推荐使用空气炸锅减少用油。微生物学教授詹姆斯·波恩曼(James Borneman)强调:“在豆油喂养小鼠肠道中发现的人类炎症性肠病相关菌株,这项发现具有明确警示意义。”更令人意外的是,高豆油饮食还会降低内源性大麻素(调节生理机能的重要分子),同时增加促炎性氧化脂质——这与人类炎症性肠病的分子特征高度一致。
豆油占 2017/18 年度食用油消费总量的85%;绝大多数餐厅及加工食品均使用豆油;巴西、中国、印度等国的豆油消费量持续攀升。迪奥尔最后建议:“请务必查看食品营养成分表中的用油信息,将每日亚油酸摄入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这是我们最关键的忠告。”
资金支持:该研究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克罗恩病与结肠炎基金会、美国胃肠病学协会、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代谢组学核心种子基金、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西海岸代谢组学中心及美国农业部多项资助。
编者按:本文报道的 2023 年研究证实,高豆油(富含亚油酸)饮食通过破坏肠道菌群和削弱肠壁屏障,显著提高小鼠结肠炎易感性。截至 2025 年 10 月,其核心结论仍具参考价值:后续动物研究普遍支持高亚油酸摄入会导致微生物组紊乱和炎症反应,但人类研究数据仍存在分歧且限于观察性研究。专家强调应关注整体饮食结构(特别是 Omega-6 与 Omega-3 脂肪酸的平衡),建议采取适度原则而非完全禁用特定食材。实践建议:限制超加工食品摄入,警惕高亚油酸食用油,在坚持多样化全食物饮食的同时,可优先选择橄榄油等低亚油酸油品。
参考文献:《高亚油酸饮食通过扰乱肠道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增强小鼠结肠炎易感性》,作者:Poonamjot Deol、James Borneman 和 Frances M. Sladek 等,2023年7月3日发表于《肠道微生物》。DOI: 10.1080/19490976.2023.2229945
来源:王好为的团队建设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