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8日上午,中美经贸高层的视频通话搅动了全球地缘政治与军事产业的神经。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与美方牵头人、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的这场对话,距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刚过9天,离美国威胁加征三位数关税也不过数日,堪称双方冲突升级后的首次“正面接
据环球时报报道,10月18日上午,中美经贸高层的视频通话搅动了全球地缘政治与军事产业的神经。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与美方牵头人、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的这场对话,距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刚过9天,离美国威胁加征三位数关税也不过数日,堪称双方冲突升级后的首次“正面接触”。
通话结束后贝森特立刻抛出重磅消息:下周将在马来西亚举行面对面会谈,还提及推动中美领导人在韩国进行更高层级会晤。更值得玩味的是他对中美关系“降温”的定性,要知道三天前他还公开指责中方谈判代表“缺乏尊重”,如今却主动释放缓和信号,甚至为配合中方日程,带着团队在华盛顿的深夜参与通话。双方发布的新闻稿罕见达成共识,都用“坦诚、深入、建设性”定义这场交流,同意尽快启动新一轮磋商。
这场对话背后,是美国军事与经济领域的双重焦虑。稀土这张牌的威力已经精准击中美国国防工业的软肋。中国握有全球8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而美国90%以上的稀土需求依赖进口,其中超七成来自中国。稀土不是普通商品,它是制造F-35战机发动机高温合金、宙斯盾驱逐舰雷达元器件、精确制导导弹陀螺仪的核心原料,更是新能源武器装备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10月9日管制新规落地后,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军工巨头已紧急评估库存,部分高端武器生产线面临“断粮”风险。
美国试图纠集盟友施压的算盘也彻底落空。原本联合33个盟友围堵中国的计划,刚启动就出现溃口。法国、加拿大高层忙着赴华谈合作,新西兰直接把造船大单交给中企,澳大利亚国库部长查默斯公开反对对华“脱钩”言论。最有意思的是荷兰,此前跟着美国对华实施半导体设备限制,被中方政策“卡脖子”后,转头就主动寻求对话。所谓的“盟友体系”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让美国的孤立施压策略成了笑话。
特朗普的态度转变更具标志性。这位一贯强硬的美国总统在福克斯商业频道的采访中直言“中国的实力非常强大,让人不得不尊重”,甚至罕见承认“赢不了中国”。他还松口称对华加征高额关税“从长远看难以持续”,反复强调“需要达成公平协议”。这种表态与其说是主动示好,不如说是现实压力下的无奈妥协——美国国内的困境已经容不得继续硬撑。
美国邮轮巨头的窘境成了反制效果的生动注脚。“RIVIERA”号为逃避1167万元特别港务费拒绝停靠上海港,结果面临超过800起乘客投诉,嘉年华、皇家加勒比等巨头也陷入同样困局:缴不起费用就要丢失年均300多万人次的客源,放弃市场又会被中资和欧洲企业迅速填补。更要命的是农业领域,伊利诺伊州816吨大豆仓库垮塌的“爆仓”事件,成了美国大豆滞销的缩影。美国农业部长罗林斯坦言中国今年未采购一颗美国大豆,占比仅4%的日本市场根本无法替代原占55%-60%的中国份额,而联邦政府停摆19天,承诺给豆农的130亿美元补贴后续也没了着落。
贝森特团队抛出的“以关税豁免换稀土放开”的谈判逻辑,彻底暴露了美方的底气不足。这种交换本质上是承认关税手段失效——美国零售商协会的数据显示,对华加征关税已让美国消费者年均多支出930美元,中小企业倒闭数量持续增加。国际社会早已看穿这种困境,WTO总干事伊维拉直接警告,中美“脱钩”可能让全球经济产出长期减少7%,而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也担忧贸易摩擦会重创全球供应链,加剧经济不确定性。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从华盛顿带回的消息更能说明问题:美国国内商界与智库普遍认为,稳定的中美关系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毕竟军事产业与民用经济早已深度绑定,稀土断供影响的不仅是武器生产,更会传导至整个制造业体系。
马来西亚会谈无疑将成为中美关系的“试金石”,但要说博弈就此结束还为时尚早。中方“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的立场从未动摇,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关键在于美方是否停止“说一套做一套”。过去20多天美方密集出台20项打压措施,9月底还搞出实体清单穿透性规则,把数千家中国企业拉进限制名单,这些做法显然不是谈判该有的诚意。
特朗普的低头或许是破冰的信号,但真正的破冰需要美方放下霸权思维。中国的供应链韧性与稀土结构性优势不是短期形成的,美国想要缓解国防工业的焦虑,就得拿出对等的尊重与实际行动。这场博弈的主动权已在悄然转移,马来西亚的谈判桌前,考验的不仅是双方的谈判技巧,更是美国能否接受“无法单方面施压”的新现实。
来源:万象评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