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9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上反复起的“湿疹”,最后竟被确诊为梅毒。她不是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没有乱用护肤品,甚至早就不觉得“性”这个字跟自己还有关系。可偏偏就是她,把这事儿撞了个正着。
“身上起红疹,还奇痒无比,以为是皮肤过敏,结果越治越重。”李阿姨一脸无奈。直到她被转诊到皮肤科,医生问了两个问题——“有没有不洁性接触?”“老伴近期有没有出现类似症状?”她当场愣住了。
最终确诊:二期梅毒。
这不是个例。近年来,中老年群体感染性病的比例正在上升,而像李阿姨这样误以为是“湿疹”的患者,并不少见。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感染初期可能只有轻微症状,甚至完全没有症状,但当进入第二期时,皮肤开始出现红斑、丘疹、鳞屑样的变化,看起来和湿疹、银屑病很像。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误诊。
李阿姨最早是在小腿上发现了一块红疹,抹了点药膏后反而更痒了。后来发展到手臂、背部、甚至脸上都有,夜里痒得睡不着。她跑了三家皮肤科,前两家都按湿疹治疗,直到第三家医生建议做梅毒血清学检测,才发现问题根本不在皮肤。
医生说得很清楚:“这种‘皮肤病’,是螺旋体在你血液里作怪。”
国家疾控局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梅毒报告病例数量连续三年上升,占比接近15%。在部分社区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中老年人群的性病咨询量甚至超过30岁以下年轻人。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中年以后并不等于“性”生活的终结。很多人即便退休后,依然有性需求。而一些因丧偶、离异、再婚等原因重新建立亲密关系,却缺乏性健康知识,也没有使用安全套的习惯。
其次,性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更容易被忽视乃至误诊。一方面他们自己觉得“年纪大了,不可能得性病”;另一方面,一些医生在问诊时也不会主动提出相关问题,结果错过了最佳诊断时机。
再加上梅毒早期症状轻微,常常不痛不痒,极容易被当作湿疹、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病处理,治疗无效还耽误病情。
梅毒发展到第二期,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梅毒疹”。
它可以出现在手心、脚底,特别是对称分布的红斑、丘疹,有时表现为脱屑,甚至有轻度渗液。因为不痒或仅轻度瘙痒,很容易被忽略。
还有些不典型的表现:头皮脱发,像老年斑块一样的暗红色斑点;口腔、舌头、喉咙里出现白色斑膜;女性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外阴溃烂、分泌物增多,但常误以为妇科炎症。
更隐秘的是,二期梅毒时螺旋体已经进入血液循环,不仅皮肤,全身多个系统都可能受影响,包括神经、眼睛、心脏等。
有人说:“我又不乱来,怎么可能得梅毒?”事实上,感染梅毒的方式,不仅仅是“乱性”。以下几种情况,都可能成为感染途径:
配偶感染但未告知:长期未检查的配偶,可能早已感染而不自知。
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即便是固定伴侣,如果一方曾经感染过,也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
不洁注射、器械共用:虽然不是主流传播途径,但仍有案例报道。
母婴传播:女性感染后怀孕,可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造成出生缺陷。
最常见的,还是没有使用安全套。中国性病防治协会指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梅毒传播风险达90%以上,但现实中,中老年人使用率远低于年轻人。
第一,保持健康的性观念。性行为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安全也不是年轻人的责任。中老年人更要树立科学的性知识,及时了解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第二,发现异常,主动就医。皮肤反复出现不明红疹、脱屑,或伴有其他全身症状时,不要自行用药,应尽早到正规医院皮肤性病科就诊。
第三,定期体检,尤其是夫妻双方。建议中老年夫妻每年进行一次梅毒、艾滋病、乙肝等性病筛查,一旦发现阳性,也要积极配合治疗。
别再以为“梅毒离我很远”。它可能藏在你忽略过的“湿疹”里,藏在你以为“安全”的亲密关系中。真正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轻视与误解。
参考资料: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中华医学会.《梅毒诊疗指南(2020年版)》.
中国性病防治协会.《性病防控与公众健康教育手册》.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汪医生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