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到秋风起,寒意袭来,身体最先“感冒”的,往往不是鼻子,而是免疫系统。尤其是癌症患者,在气温骤降的日子里,身体比常人更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病情波动。
一到秋风起,寒意袭来,身体最先“感冒”的,往往不是鼻子,而是免疫系统。尤其是癌症患者,在气温骤降的日子里,身体比常人更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病情波动。
医生反复提醒:宁愿多睡一会儿,也不要轻易做这6件事,否则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气温一降,癌症患者的身体就像“玻璃人”一样脆弱?生活中哪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其实正在无声地加重病情?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规避这些“隐形陷阱”?6个细节,或许是你康复路上的关键。
很多人觉得,得了癌症,吃药、化疗、定期复查就行了。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动作,一顿饭的选择,一个洗澡的时间点,都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别是天气转凉以后,免疫力低下的癌症患者,身体调节能力本就缓慢,稍一疏忽,感冒、感染、失温、复发接踵而至。
不少患者反映,秋冬一来,睡眠变差、胃口下降、手脚冰冷,甚至伤口不愈合。这些表象背后,其实是基础代谢减慢、血液循环不畅、体内炎症水平上升。
此时如果还坚持“早起锻炼”“冷水洗脸”“空腹外出”等习惯,等于主动给身体制造“战场”。
很多人不理解:“以前我冬天也这么过,怎么现在就不行了?”这是因为术后或治疗期的你,免疫力已经不是“以前的你”,寒冷对身体的打击,会被放大数倍。尤其是肺癌、胃癌、乳腺癌等患者,身体的代谢负担更重,恢复力更慢。
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最容易“伤身”?第一件事就是“早起锻炼”。
很多人以为清晨空气好,适合锻炼,其实秋冬清晨的空气湿冷、氧含量低,血管收缩剧烈,极易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癌症患者早上醒来后,建议静卧5-10分钟再起床,保持血压平稳,可有效预防突发状况。
第二件事是“空腹外出”。早上不吃饭,直接出门,容易造成低血糖、头晕,甚至昏厥。
尤其化疗期间的患者,本就营养吸收差,空腹时身体更难调节体温,容易着凉。出门前哪怕喝一杯温牛奶、吃几口粥,也比完全空腹强太多。
第三件事是“冷水洗脸”。很多人喜欢用冷水提神,可对于神经敏感的癌症患者来说,冷水刺激不仅会诱发血管痉挛,还可能造成面部神经炎、头痛等不适。正确方式是用温水洗脸,再轻轻按摩面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第四件事是“强行泡热水澡”。听起来是件舒服的事,但高温泡澡会使血管扩张、心率加快,容易引发心慌、头晕,甚至晕厥。
尤其是正在服药或接受放化疗的患者,皮肤本就脆弱,泡热水澡反而可能造成皮肤屏障损伤,增加感染风险。
第五件事是“晚上开窗通风”。虽然空气流通重要,但秋冬夜间温度骤降,突然的冷风进入室内,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
建议选择中午或下午较暖的时候短时通风,室内温度保持在22℃左右为宜,既保证新鲜空气,又不至于受寒。
第六件事是“频繁熬夜”。很多患者认为,白天没事,晚上刷会儿手机无伤大雅。
殊不知,生物钟紊乱是癌症复发的重要诱因之一。熬夜会影响褪黑素分泌,削弱免疫系统,使体内的炎症反应持续活跃,肿瘤细胞更容易趁虚而入。
很多患者忽视了一个事实:身体正在悄悄“发出信号”。比如一个小感冒老不好,可能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食欲下降、消瘦明显,也许是内分泌紊乱;情绪低落、易怒、乏力,也许不是“心情不好”,而是肿瘤相关疲劳症状的前兆。
那是不是只能被动接受这些变化?当然不是。日常调养的细节,往往决定了康复的速度。比如保持规律作息、饮食温热清淡、适当补充蛋白质、记得晒晒太阳,都是增强免疫屏障的关键因素。
还有很多患者担心“癌症复发”,却不知道复查之外,早期筛查也同样重要。
比如肺癌患者可以定期做低剂量CT,乳腺癌患者定期进行钼靶检查,胃癌高风险人群建议做胃镜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真正控制住病情。
不少人也会问:“补品能不能吃?是不是多吃点就能抗癌?”这其实是个误区。部分补品如人参、鹿茸等含有激素样成分,反而可能刺激肿瘤细胞生长。
癌症患者的饮食原则应是:均衡、适量、易消化,以天然食材为主,避免高糖高脂。
至于日常锻炼,秋冬虽冷,也不能完全不动。建议选择室内气温适宜的环境,进行低强度活动,比如广播操、八段锦、散步等,既能提升心肺功能,又能改善情绪状态。运动不在于强度,而在于坚持和适度。
还有人问:“我总是焦虑,睡不着怎么办?”情绪问题在癌症患者中很常见。
心理调适和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不要羞于表达情绪,情绪管理是康复路上的“软药方”。
你是否自己也在不经意间做过这6件事?或许你认识的亲友也正在经历这些困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找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晓峰,李亚男.癌症患者秋冬季生活管理建议[J].中国肿瘤临床,2022,49(4):203-206.
[2]王立新,刘珊.肿瘤患者情绪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7):812-815.
声明: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知行健康趣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