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站在祠堂门口,看着那个被人群推搡得几乎站不稳的孩子——叶锐聪,18年没回家的人啊。本该是亲人相拥的时刻,他却像被扔进了沙丁鱼罐头,连喘口气的缝隙都没有。
18年寻回的孩子,差点被挤哭在认亲现场
我站在祠堂门口,看着那个被人群推搡得几乎站不稳的孩子——叶锐聪,18年没回家的人啊。本该是亲人相拥的时刻,他却像被扔进了沙丁鱼罐头,连喘口气的缝隙都没有。
事情是这样的:叶锐聪回来了,认亲仪式办得“挺隆重”,但现场乱得像捅了马蜂窝。孩子从家到祠堂,全靠一位肖姓家长开车,另一位陈姓家长举着他妈妈的手机直播,旁边还站着个自称“舅舅”的人——没血缘关系的舅舅,拿着“记者”的架势追问东问西。那舅舅嗓门大得能掀翻屋顶:“你妈找你这18年,天天哭,腰都直不起来!你姐姐当年丢了你,偷偷在河边哭晕过去!”孩子刚下车,脑子还懵着,被这几句“催泪弹”砸得眼圈通红,嘴唇都在抖。
最让人心堵的是他妈。从祠堂门口到认亲现场,她一路被人围着,一会儿有人喊“妈妈快看我”,一会儿有人递话筒问“现在心情咋样”,她手里攥着块湿巾,擦了八遍汗,嗓子都哑了,还得扯着嗓子指挥:“那边的车挪开!碍事!”——我眼尖看见,她老公全程不见人影,连个搭把手的都没有,难道这18年,都是她一个人扛过来的?
现场简直像个大集市。寻亲家长、街坊邻居、各路媒体、扛着相机的网红,挤得水泄不通。孩子下车时,手里突然被塞了束花,花瓣都掉地上了。他妈妈扑上来抱着他哭,有人在旁边嘀咕:“早就见过面了,还哭这么大声干嘛?”我在心里骂了句:“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是18年的眼泪啊!”
好不容易进了祠堂拜祖宗,主持人说的是当地土话,几百号人听个稀里糊涂,有人举着手机录视频,声音比解说还响。拜完又要去村委会,一路走一路挤,孩子胳膊被姐姐弟弟架着才没摔倒。我听见他小声跟姐姐说:“姐,我好紧张。”姐姐红着眼眶:“别怕,马上就到了。”
到了宴会大厅,姐姐终于找到个角落喘气,孩子瘫在椅子上,小声跟我说:“阿姨,这里太吵了,我想回家。”我看着他,突然想起我弟当年找回来的时候,我哥(他是我亲哥,后来帮我弟找回来的)提前租了场地,连桌椅都摆得整整齐齐,记者采访都有专人引导,根本不是这样乌泱泱地挤成一团。
最可笑的是,现场连个维持秩序的人都没有。有人问:“什么时候能轮到我采访?”有人扯着嗓子喊:“让让!我要直播!”妈妈分身乏术,连杯温水都顾不上给孩子喝。我在旁边急得直跺脚:“这么多人,你怎么不请个专业的人来统筹?哪怕临时找个社区主任也行啊!”
后来听说,妈妈为了“帮没找到孩子的家长扩散信息”,包了宾馆、管了饭,确实人缘好。但这认亲仪式不是慈善晚会,是叶家母子18年的等待啊!仪式感不是靠人多、靠直播,是靠让孩子觉得“回家了”的安全感。
我想起前阵子谢某家认亲,人家就做得好:提前租了酒店宴会厅,专人引导媒体,连拍照角度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孩子从车上下来,有志愿者牵着手,妈妈坐在旁边,脸上是实实在在的笑,没有被人推来搡去的狼狈。
叶锐聪这一路,从被挤到祠堂门口,到被挤到村委会,再到被挤到宴会厅,他心里该多委屈?18年的思念,好不容易盼到回家,却被当成了“明星见面会”一样折腾。他可能会想:“我到底是回来认亲,还是被当成了‘寻亲成功的案例’被展示?”
更让人心寒的是,现场记者吵吵嚷嚷,直播声音盖过了当事人的话。我旁边一个寻亲家长叹了口气:“早知道这么乱,我就不帮他扩散信息了。”——这哪是帮,这是添乱啊!
认亲仪式本该是温暖的,是两个家庭跨越18年的拥抱。但现在,却像一场闹剧,考验着寻亲家庭的脆弱神经。妈妈,你是伟大的,但别让你的“热情”变成孩子的“压力”。下次认亲,哪怕少请几个“亲戚”,少来几个“记者”,先把秩序搞好,让孩子能安安稳稳吃口饭,睡个觉,那才是真的“组织能力”。
我看着叶锐聪低头喝水的样子,突然想起:“团圆不是秀场,是让等待的人不白等。”希望所有寻亲家庭都能明白:我们要的不是“热闹”,是“安静”。
来源:小书童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