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月 20 日,一段标注 “江阴澄星化工厂爆炸,浓烟漫天” 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快速传播。视频中,厂区方向火光冲天,暗黄色浓烟滚滚升空,迅速弥漫至周边区域,空气中隐约可见悬浮的颗粒物。该视频短时间内引发大量转发,部分网友担忧 “化工爆炸会污染环境”“是否有人员
10 月 20 日,一段标注 “江阴澄星化工厂爆炸,浓烟漫天” 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快速传播。视频中,厂区方向火光冲天,暗黄色浓烟滚滚升空,迅速弥漫至周边区域,空气中隐约可见悬浮的颗粒物。该视频短时间内引发大量转发,部分网友担忧 “化工爆炸会污染环境”“是否有人员受伤”,相关话题很快登上本地热搜。然而,随后官方发布的通报与视频中的 “爆炸” 描述存在差异,事件真相与后续处置情况,成为公众聚焦的核心。
事件曝光:视频传播与市民的恐慌瞬间
最先发布视频的网友未透露具体身份,仅在配文中提到 “路过梅园大街时看到的,烟太大了,离老远都能闻到味道”。从视频画面来看,拍摄地点位于厂区附近一条主干道,镜头对准澄星厂区的一个车间区域,那里正燃起约两层楼高的明火,火焰呈现特殊的橘红色,与普通燃烧的火焰颜色不同;上方的浓烟浓度极高,几乎遮蔽了半边天空,随着风向向东北方向扩散,途经的建筑物都被蒙上一层灰雾。
居住在厂区 3 公里外的市民风先生,当天正在附近写字楼上班。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11 时 50 分左右,同事突然从室外冲进办公室,脸色发白地说 “外面冒烟了,闻着不舒服”。风先生走到窗边,发现远处的浓烟正快速逼近,“一开始以为是普通火灾,没太在意,直到同事说头晕、喉咙发紧,才意识到可能是化工相关的燃烧”。
风先生的同事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 PM2.5 检测仪,先在室外检测,数值瞬间飙升至999 微克 / 立方米,远超国家标准(24 小时平均限值 35 微克 / 立方米)的 28 倍;随后回到车内检测,关闭车窗空调后,数值仍达686 微克 / 立方米。“检测仪显示‘严重污染’,屏幕都变红了。” 风先生说,同事当时出现轻微头晕、咳嗽的症状,他们赶紧关闭办公室门窗,打开空气净化器,还在群里提醒其他同事 “别外出,戴口罩”。
同一时间,厂区周边学校的家长们陆续收到老师的通知。“12 时 10 分,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消息,让家长提前接孩子放学,还特别强调‘一定要给孩子戴好口罩,路上别逗留’。” 家住澄江街道的李女士,立刻驱车赶往孩子所在的小学。她发现,学校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家长,孩子们都戴着口罩,排队有序离校,“有几个孩子说‘闻到怪怪的味道’,老师一直在旁边安抚,让大家‘别害怕,只是正常防护’”。
不少市民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有人说 “家里的窗户缝里渗进烟味,赶紧用胶带封了”;有人晒出买菜时拍的照片,照片里菜市场的摊主都戴着 N95 口罩,“大家都在讨论浓烟的事,担心会有毒”;还有外卖骑手表示 “不敢往厂区方向送单,烟太大,眼睛都睁不开”。网络上的恐慌情绪逐渐蔓延,直到官方通报发布,才有所缓解。
官方通报:自燃而非爆炸,48 分钟扑灭明火
10 月 20 日 14 时许,“澄江发布” 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通报,详细还原了事件经过,澄清了 “爆炸” 的误解。通报明确提到,事件发生于 10 月 20 日 11 时 57 分,地点是江阴市梅园大街 618 号的澄星厂区内,并非 “化工厂爆炸”,而是 “一辆装有黄磷的罐车少量黄磷溢出发生自燃”。
通报中披露的处置时间线清晰且具体:12 时 03 分,当地消防救援大队的首批消防车抵达现场,此时罐车周边已形成局部明火,溢出的黄磷在地面燃烧,产生大量浓烟;消防人员根据黄磷的特性(遇空气自燃、遇水生成有毒气体),没有使用水枪直接灭火,而是采用 “沙土覆盖 + 阻燃毯隔离” 的方式,先隔绝空气,阻止火势蔓延;12 时 48 分,现场明火被完全扑灭,整个处置过程耗时 48 分钟;经现场勘查,过火面积仅 8 平方米,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关于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通报给出明确结论:“目前现场已恢复,罐内黄磷已安全控制。经专业机构检测,周边环境空气、水体均符合标准,未出现污染情况。” 通报还解释,黄磷自燃产生的浓烟主要成分是五氧化二磷,虽短期内会导致局部 PM2.5 升高,但在空气流动和扩散作用下,很快会恢复正常,“不会对周边居民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针对网络上的不实信息,通报特别提醒:“请广大市民朋友不信谣、不传谣,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对恶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相关部门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同时承诺,会持续关注事件后续,如有新信息将及时公布。
记者从江阴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事件发生后,他们联合生态环境、消防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进驻厂区开展调查,重点排查 “罐车为何会出现黄磷溢出”“是否存在安全管理漏洞” 等问题。“目前初步判断是罐车的密封装置出现轻微故障,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检测核实,预计一周内会有详细结果。” 工作人员表示。
企业回应:停产计划下的影响评估
事件曝光后,有媒体联系到涉事企业 —— 江苏澄星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澄星股份”),公司相关人士就事件情况与生产影响作出回应。
该人士首先确认了火情的真实性,但强调 “并非爆炸,而是黄磷罐车泄漏引发的自燃”。他解释,涉事罐车当时正处于厂区内的转运环节,准备将黄磷从一个车间运至另一个车间进行深加工,“罐车的密封垫老化,导致少量黄磷渗出,接触空气后就自燃了,量很少,所以很快就控制住了”。对于网传的 “人员伤亡” 说法,该人士明确否认:“现场只有消防和工作人员,没有任何人受伤,大家都很安全。”
关于事件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该人士给出了 “不会造成重大影响” 的结论,核心原因是 “涉事厂区正处于搬迁计划中,即将停产”。他介绍,该厂区位于江阴市城区附近,按照当地城市规划调整要求,公司早在 2023 年就制定了搬迁方案,“大部分生产线已经逐步关停,只剩下少量收尾工作,涉事的黄磷转运也是收尾环节的一部分”。他进一步说明,公司的主要生产业务已转移至郊区的新厂区,“新厂区的产能更大、设备更先进,这次事件不会影响整体的生产进度和订单交付”。
记者查阅澄星股份的公开信息发现,该公司近年来确实在推进产能转移。2023 年发布的年报中提到,“为响应城市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公司决定将城区内的部分老厂区搬迁至工业园区,预计 2025 年底完成全部搬迁工作”。此次涉事的梅园大街厂区,正是计划搬迁的老厂区之一,目前剩余的产能仅为原有产能的 15% 左右。
历史事故:并非首次出现安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澄星股份首次发生安全相关事件。公开报道显示,2020 年 8 月 20 日,江阴澄星日化有限公司(澄星股份的全资子公司)的磷酸钠盐车间,曾发生一起爆炸事故。
当时的事故原因是 “车间内的反应釜搅拌器故障,导致物料混合不均,局部温度过高引发爆炸”。事故造成 1 名操作工人受伤,手臂和面部被烫伤,随后被送往医院治疗,无生命危险;车间内的部分设备受损,停产约 1 个月进行维修。事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对澄星日化作出行政处罚,罚款 20 万元,并要求公司全面排查安全隐患。
两次事件虽间隔 5 年,涉及的产品和环节不同,但都暴露了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潜在问题。有网友质疑:“作为化工企业,安全应该是重中之重,为什么会频繁出现问题?” 也有行业人士分析,老厂区的设备老化、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可能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搬迁新厂区后,设备更新了,但安全管理体系如果不跟上,仍有风险”。
企业背景:磷化工领域的产业定位
公开资料显示,江苏澄星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4 年,1997 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国内磷化工行业的重点企业之一。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黄磷、磷酸以及磷酸钠盐、钾盐、钙盐、复配磷酸盐等,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如洗涤剂原料、水处理剂)、食品(如食品添加剂)、医药(如药用辅料)、电子(如电子级磷酸)等多个领域。
江阴地区是该公司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中梅园大街厂区主要负责精细磷化工产品的深加工,而新搬迁的郊区厂区则侧重于基础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形成 “基础 + 精细” 的产业布局。公司官网介绍,其黄磷产能位居国内前列,磷酸钠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30%,与多家知名日化、食品企业保持长期合作。
从行业特性来看,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和储存存在一定危险性。以此次事件中的黄磷为例,其熔点仅 44.1℃,在空气中容易自燃,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具有腐蚀性,遇水还会生成有毒的磷酸;因此,黄磷的运输和储存需要专用的密封罐车,保持低温环境,还要定期检查密封装置,防止泄漏。
正是由于这种危险性,国家对化工企业的安全监管极为严格,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此次澄星厂区的黄磷自燃事件,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也为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 —— 即便处于搬迁停产阶段,也不能放松对细节的把控。
截至 10 月 21 日上午,涉事厂区已恢复正常秩序,罐车已被转移至专用场地进行检修,周边空气质量已恢复至正常水平,PM2.5 数值降至 52 微克 / 立方米。风先生告诉记者,当天早上他再次检测室外空气质量,数值显示 “良好”,“烟散了,也闻不到味道了,同事的身体也没事了”。
学校方面,21 日已恢复正常上课,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普及了 “化工安全防护” 的小知识,告诉大家 “遇到浓烟要戴口罩、远离危险区域”。家长群里的讨论也逐渐平息,有家长留言 “官方通报及时,避免了恐慌,挺好的”。
澄星股份的相关人士表示,公司会配合官方做好事故原因调查,同时在老厂区开展全面的安全排查,“确保搬迁前不再出现类似问题”。而网络上的不实视频,部分已被平台下架,发布者也通过账号发布了 “澄清说明”,承认 “当时误将自燃说成爆炸,造成误解,深表歉意”。
来源:夏津资讯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