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达到气候临界点,中国“北涝南旱”,降水雨北移是大好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8 15:00 2

摘要:但这就是一两个月以来的现实,河南的阴雨日数已经创纪录了!可长三角地区却连日高温,现在出门还是短袖,回家空调不能停。

烟雨江南听起来就很唯美,而烟雨河南听起来十分命苦。

但这就是一两个月以来的现实,河南的阴雨日数已经创纪录了!可长三角地区却连日高温,现在出门还是短袖,回家空调不能停。

不是说我国整体降水是“南涝北旱”,怎么今年颠倒过来了?

但不止中国的气候突发异常情况,整个世界都出问题了。

根据160名科学家的观测,世界已经达到了第一个气候临界点,一系列灾难正在迅速逼近,生态系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可此时却传出另一种声音:这次气候变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该算大好事。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环球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央视农业】(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10月13日,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牵头,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87家机构的160名科学家发布了《全球临界点报告》。

该报告指出,如今全球变暖的温度已经突破了1.5°C的临界阈值,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珊瑚礁是最先受到影响的,珊瑚礁本身就十分脆弱,又坐落在海洋之中,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一丁点风吹草动就会对它产生影响。

在珊瑚礁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温水珊瑚礁。

对它产生影响的温度临界点在1.2°C左右,但现在,全球平均温度已经升高了1.5°C,大量温水珊瑚礁白化死亡。

如果全球气候变暖无法遏制,可能就连大堡礁都会消失。

珊瑚礁除了好看之外,还肩负着维持生态系统的重任,它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还是鱼类幼苗的育儿所。

一旦珊瑚礁消失,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受到影响的不止海洋,世界不少国家还面临着生存危机。

如果不加控制,热带的不少小国都将因为极端高温而变得难以生存,更可悲的是,位于热带地区的国家,大部分生活条件都落后于世界水平。

中非、乍得、赤道几内亚等等,这些非洲小国现在还经常饿死人,如果未来气温不断升高,他们将无处可去。

热带地区的岛国可能连自己的国土都保不住,气温升高导致南北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对于热带小岛来说,简直是致命的威胁。

但气温升高并非都是坏处,原本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高纬度地区会因此变得宜居。

颇具代表性的俄罗斯和加拿大,这两个国家比“宁古塔”还要苦寒,俄罗斯人和加拿大人自己都不愿意去西伯利亚地区和努纳武特地区。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的时候,西伯利亚是俄国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到了苏联时期,更是成了日军俘虏的“天堂”,动不动就被送到这里挖土豆。

如果气候变暖没有被遏制的话,西伯利亚在未来堪称一片沃土,黑土地中富含的营养堪比加过化肥。

相信到时候会吸引不少国人过去种地,这刻在DNA里的本能是真抑制不住啊。

那全球气候变化又会给国内带来什么影响呢?

今年入秋后,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那就是降雨带不对劲。

往年的七八月份,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确会出现大量降水天气,但以往这段降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虽然降水量比较多,但基本不会出现暴雨。

可今年,华北地区的降雨是在太不对劲了,不仅阴雨天气持续时间变长,降水量也有明显增加,暴雨频发。

尤其是河南地区,今年的阴雨天数已经创纪录了,从9月16日开始,全省的阴雨日数已经达到了20天以上,比往年多了10天。

下得久,也下得多,降水量相比往年同期多了3.5倍,虽然有时候这雨并不大,但它下得够久,下得够密,降水量也就跟着上去了。

不少生活在河南的网友哀叹,是谁又把天撞漏了吗,怎么这雨就没见停的。这雨还特别奇怪,有几天格外小,跟那补水喷雾似的。

打伞有点矫情,不打伞,头发又跟被牛舔过一样,最后只好穿上冲锋衣,扣上帽子,但还是没挡住雨水的偷袭。

尤其是带着眼镜的,在外面走一圈,眼镜上一层细密的水珠,看路都受影响,可又不能在眼镜安一个雨刮器,只能时不时把眼镜摘下来擦擦。

更揪心的还是地里的庄稼,河南是我国的产粮大省,正值秋收却阴雨不断,不少土地变成了泥地,机械收割机完全进不去,只能靠人手工掰,再装袋扛出去。

花生更是难搞,整个埋在泥地了,用锄头挖都不好挖,特别是没干过几次农活的小年轻,连怎么发力都不清楚。

但他们并没有因为没怎么下过地就不干,因为这群年轻人知道,这地里的庄稼是家中长辈一年的心血,不能被雨水泡烂了。

可就算全家老少齐出动,也有不少地块的庄稼受到影响,发霉都算小事了,有些玉米直接在地里长出了嫩芽。

但收完庄稼还不算完,冬小麦怎么种又是个难题。

在河南有句种地的老话:“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但目前的阴雨天气让地里面存了不少积水,这些积水排不出去,土地太软,播种机也下不了地,小麦的种植也会被往后推迟。

可小麦如果不在过冬天长到一定高度,积攒一定营养,这个冬天对它来说会很难熬。

跟华北地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长三角地区,现在每天的气温还在30°C往上。

一些长三角地区的网友感叹,真想把太阳一脚踢到隔壁河南去,这温度实在受不了了,谁家好人都快十月底了还天天空调16°C呢。

今年的这场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同时也有可能促进我国进一步发展。

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农业方面,这场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甚至弊大于利。但眼光放长远些,这次的气候变化也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机遇。

在这里可以做两种假设,一是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延缓气候变暖,这个时候,我们的清洁能源就派上用场了。

出口清洁能源技术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创收新项目,我国的人居环境也能得到不小的改善。

但假设世界气候变暖并没有被遏制,我国又会发生什么呢?

可能广东等地又要像唐朝时那样遍布瘴气,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但于此同时,西北和东北地区将迎来新的机遇。

要知道,东北地区现如今发展受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情况下是真的能冻死人。

但如果全球气温持续升高,东北地区的温度将跟现在的华北地区差不多,适宜人类生存。

再者说了,如果东北地区的温度能跟华北差不多,那北大仓的产量能翻一番,毕竟现在北大仓还是一年一季。

而限制西北地区发展的则是水源,今年的降水带就明显呈现北移趋势,原本干燥的西北已经湿润了。

有了水,西北地区发展的一大毒点就解决了,毕竟不管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离不开水。

但不管怎么说,最好的变化还是不要变化,特别是农业方面,如今我国大部分农民种植还是习惯性依靠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

如果气候变化过于明显,一些人还按照原来的种植方法,别说靠地赚钱了,不亏就行了。

结语

气候变化,似乎已经不可抵挡,它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要求我们重塑生产模式来适应它。

而应对气候变化,则需要世界各国一同努力,但靠一个国家的付出,是很难撼动整体的气候变化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环球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央视农业】

来源:老牧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