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起来像个段子,但被记进史书的荒唐,往往和死人连在一起。我们常说历史会重复,其实不是复制粘贴,而是换个场景、换个演员,再演一遍。2024年的华盛顿,国会灯光亮着,镜头对准一位参议员——汤姆·科顿——他抛出一句话,味道有点熟:为什么以色列要给加沙送救援?
从“何不食肉糜”到国会麦克风:当权力住在温室里
西晋年间,全国上下灾情严重,很多百姓都被活活饿死。当大臣向晋惠帝汇报这个情况时,晋惠帝司马衷竟然反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听起来像个段子,但被记进史书的荒唐,往往和死人连在一起。我们常说历史会重复,其实不是复制粘贴,而是换个场景、换个演员,再演一遍。2024年的华盛顿,国会灯光亮着,镜头对准一位参议员——汤姆·科顿——他抛出一句话,味道有点熟:为什么以色列要给加沙送救援?
这类问题,最容易引人叫好。从远处看,加沙是敌人的地盘;从近处看,那是活人的土地,里面不分护照和信仰,还有孩子。讲到这儿,人就分成两拨:有人觉得援助是人道底线,有人觉得它会被敌人利用。我们不急着站队,先把耳朵竖起来,听听这句问话背后的气息:它像不像当年那位皇帝端着热汤问饥民,为什么不吃肉粥?
司马衷的“肉糜”,不只是词笨,它是他位置的温度。他的饭桌上有肉有菜,宫里的厨子会把肉剁成细末煨进白粥,入口顺滑。他从未见过灾年厨房里冷灶的颜色——锅底黑,锅里空,孩子在脚边啼哭。一个人长期住在温室里,世界就成了他温室里的样子,风雪被屏蔽,饥饿被挡在帘外。到了他开口说话时,常识就像走散的友人,再也对不上号。
是不是只有古人才这样?不。今天的议员也可能被包裹在另一种玻璃房里。不是龙袍,是信息流,是安全车队,是一条条会把他送上新闻轮播的锋利句子。听证会上那天,科顿把问题抛给防长奥斯汀,这场景你能想象:话筒、名牌、背后坐满助理;手机屏幕上,直播的弹幕刷过去,转发正在增长。问题简洁、姿态硬朗,镜头喜欢这种语言。可“简洁”有时正是危险,复杂被掐了,人的处境就消失了。
我们翻回去看司马衷。这个人其实并不恶,他笨拙、温吞、怕事,做了十八年的皇帝,像一个被家族安排好的门神。他坐在那儿,权力却在四周流动:先是贾后临朝,后来亲王们握刀,所谓“八王”你追我赶。干旱、饥馑、迁徙,消息一个接一个地撞进洛阳的大门。有人说西晋像一座潮湿的房子,墙纸看着还算体面,里面的木梁却早烂了,一阵风就塌,轰的一声,尘土蒙了天。到最后,他那句“何不食肉糜”,变成了一个时代的笑话。我们笑它,是因为它轻;我们怕它,是因为轻到可以杀人。
再绕回那个国会问题。说历史吧,有人喜欢拿二战做比方,说美国当年没有给敌人送援助。可历史从来不简单。太平洋还没燃起来的时候,横跨海岸的油轮照样起航,货物名单里有橡胶、石油,商人看的是账本而不是国旗;莱茵河畔的工厂里,也有来自远方的设备和资本。政治与生意互相绕圈,等到炮火真的压境,才一脚猛踩刹车。这个复杂性,常常被一句漂亮话盖住。
我不想把科顿写成坏人。他也在扮演一种角色:为自己的选区、支持者与立场,做最刺耳的发问。他知道这句问话会在社交平台被推送,被剪成短视频,让同路人点头。他也知道捐款邮件会更有力,邮件标题常常用一个问号——“为什么要这样?”这就是政治的街头生活。问题是,当“抢镜头”比“听人心”更重要,国会里的语言就变成一种表演。我们以为他们在解决事情,其实他们在解决自己的曝光度。
想起阮籍。魏晋这个人,看遍世事,当时写了个小文,讲那些奔走求名的人像贴在衣缝里的小虫,暖的时候在里面打滚,觉得天下就是这一片布;风起火至,城池化作焦土,小虫们连跑都跑不出衣缝。阮籍不是在骂,他是在叹:狭窄的视野,会把人变得很小。司马衷也小,小得只看见自己的碗;在听证会上那句问话也小,小得只看见阵营之争。可历史的火不是看你站哪边,它一来,大家都得找路。
你可能会问:那谁更错?我倒觉得“错”不是重点。重点是,站在麦克风前的人,有没有花一分钟把麦克风拿远一点,去看真实的距离:从宫里到灾民的院子有多远,从华盛顿的会场到加沙的棚屋有多远。距离一旦被看清,常识就会慢慢回来。常识不是书本上的正确,它是你能不能想象一个你没走过的日子——没有米的时候,“肉粥”只是笑话;没有安全的时候,“拒绝援助”就可能让婴儿失去体温。
我们不妨顺着时间线再走一小段。司马衷的十八年里,亲缘化成兵锋,人说这叫“家裂”;民间的途中,流亡化成习惯,人说这叫“活着”。最后走到尽头,西晋散成纸灰。华盛顿的这一年里,议事厅里的声音更硬,话题更尖,各自的队伍拉得更紧。有人说这就是民主的热闹,有人说这像是醉酒的街头。哪个是真的?可能都是真的。世界大,容下许多面孔,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只愿意看自己熟悉的那一面。
写到这里,我并不打算给一个结论。我只想留一个小小的画面:厨房里,一口旧锅安静地立着,光线斜斜打下来,能看见铁皮上的伤痕。有人打开锅盖,里面没有米。另一边,屏幕上,一个人问:为什么不……问号挂在那里,像一只钩子。愿每个发问的人,在挂出那个钩子之前,先走到厨房门口看一眼。或许,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最朴素的提醒。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