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无愧“匈奴克星”的13位名将:1蒙恬,2卫青,3霍去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10:27 2

摘要:出身将门的蒙恬,是秦始皇扫六合后锁定的 “抗匈第一人”。公元前 215 年,他率 30 万秦军北击匈奴,仅用一年就收复 “河南地”(今河套平原)—— 这块匈奴南下的战略跳板,把匈奴势力逼退 700 余里,史载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此后他主持修万里长城,以

出身将门的蒙恬,是秦始皇扫六合后锁定的 “抗匈第一人”。公元前 215 年,他率 30 万秦军北击匈奴,仅用一年就收复 “河南地”(今河套平原)—— 这块匈奴南下的战略跳板,把匈奴势力逼退 700 余里,史载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此后他主持修万里长城,以 “因地形,用制险塞” 的智慧构建防御体系,让匈奴数十年不敢窥伺中原。可惜秦二世继位后,他被赵高构陷赐死,临终前仍叹 “吾何罪于天”,一代名将的结局,成了秦亡的预演。但他留下的长城防线,此后两千年都是华夏抗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基石。

卫青的起点是平阳公主府的骑奴,却凭外戚身份(卫子夫之弟)与军事天赋逆袭。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四路大军伐匈,三路溃败,唯有卫青率部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 700 人 —— 这是西汉对匈作战的首次大胜,彻底击碎匈奴 “汉兵不能度幕(沙漠)” 的傲慢。此后他七战七捷:收复河南地建朔方郡,漠北之战中率部穿沙漠绕后,包抄单于主力,逼得伊稚斜单于弃军而逃。他从不恃功傲物,即便官至大司马大将军,仍低调谦和,司马迁赞其 “为人仁善退让”,而匈奴则称他为 “汉之青虎”,闻其名则避战。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却走出了比舅舅更激进的 “闪电战” 路径。17 岁随卫青出征,率 800 轻骑脱离主力,奔袭数百里直插匈奴腹地,斩获 2028 人,包括匈奴相国、当户,甚至斩杀单于祖父,一战封 “冠军侯”——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军功侯之一。22 岁时他率 5 万骑兵北击漠北,深入匈奴腹地 2000 余里,在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史称 “封狼居胥”,此战后匈奴 “漠南无王庭”。他的名言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至今振聋发聩,可惜 24 岁病逝,汉武帝为他修祁连山形墓,以彰其功。

李广是汉初抗匈的 “活招牌”,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驻守边郡数十年,匈奴称他为 “飞将军”,不敢近其防区。公元前 133 年马邑之谋后,他多次率军与匈奴周旋:曾率百骑追击匈奴射雕者,遇数千匈奴骑兵却镇定自若,伪装成诱敌部队吓退匈奴;公元前 121 年,他率 4000 骑兵被匈奴左贤王 4 万骑包围,仍亲自持弓射杀匈奴副将,稳住军心直至援军到来。但他一生 “功多而赏薄”,始终未得封侯,最后因迷路延误战机,不愿受刀笔吏羞辱而自刎。司马迁为他鸣不平,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匈奴得知他死讯,竟为之流涕 —— 这是对手对他最高的认可。

赵充国是西汉中后期的 “抗匈老将”,早年随卫青出击漠北,后长期驻守陇西,熟悉匈奴与羌人的习性。公元前 61 年,羌人联合匈奴叛乱,76 岁的赵充国主动请缨出征,他反对朝廷 “速战速决” 的主张,提出 “屯田守边” 策略:率部在羌人聚居区开荒种地,既解决军粮问题,又以军事威慑瓦解羌人联盟。他多次上书汉武帝分析利弊,最终用两年时间平定叛乱,还为西汉留下 “以农养战” 的边疆治理模式。他晚年退休后仍心系边防,甚至手绘地图向朝廷献策,堪称 “老当益壮” 的典范,匈奴此后不敢再轻易联合羌人南下。

陈汤是西汉末年的 “孤胆将军”,出身贫寒却有勇有谋。公元前 36 年,他任西域都护副校尉时,发现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占西域,还试图联合其他部族对抗汉朝。当时朝廷援军未到,陈汤果断 “矫诏”(假传圣旨)调兵,率西域诸国兵与汉军共 4 万人,千里奔袭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他采用 “火攻 + 围城” 战术,斩杀郅支单于及匈奴贵族 1518 人,活捉 145 人,彻底终结了匈奴在西域的霸权。战后他给汉元帝的奏折中写下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成了华夏对外强硬的精神图腾。虽然后来因 “矫诏” 遭弹劾,但他的战绩,让匈奴再无能力与汉朝抗衡。

窦宪是东汉外戚,靠妹妹窦太后掌权,品行备受争议(曾杀宗室夺财),但在抗匈战场上却堪称 “战神”。公元 89 年,北匈奴内乱,窦宪主动请战,率汉军与南匈奴联军共 3 万骑北击,在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大败北匈奴主力,斩杀 1.3 万人,俘获马、牛、羊等百万头,北匈奴单于遁逃。战后他率部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令班固撰文刻石记功,史称 “燕然勒功”—— 这是与 “封狼居胥” 齐名的抗匈里程碑。公元 91 年,他又派军追击北匈奴至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彻底击溃北匈奴主力,迫使北匈奴西迁,从此退出东亚历史舞台。虽然后来他因谋反被杀,但 “燕然勒功” 的战绩,奠定了东汉对北境的百年和平。

耿恭是东汉初年的 “守土硬汉”,公元 74 年,他率数百人驻守疏勒城(今新疆奇台),作为汉朝控制西域的前哨。次年北匈奴大举来犯,断绝疏勒城水源与粮道,耿恭率部掘井得水(“穿井得泉” 典故出处),煮弩为粮,仍坚守孤城。匈奴劝降许以公主,他杀使者示众,誓死不降。直到公元 76 年,汉朝援军才突破匈奴封锁抵达疏勒城,此时耿恭部仅剩 13 人,史称 “十三将士归玉门”。这场坚守战,不仅守住了汉朝在西域的据点,更让匈奴见识到汉军的韧性,此后数年不敢再犯西域。

刘琨是西晋末年的 “抗匈孤胆英雄”,早年与祖逖 “闻鸡起舞”,立志报国。永嘉之乱后,西晋都城洛阳沦陷,匈奴刘聪、刘曜部横扫北方,刘琨主动请缨驻守并州(今山西),此时的并州只剩晋阳(今太原)一座孤城,城内 “府寺焚毁,僵尸蔽地”。他率千余人收复晋阳,招抚流民,修缮城池,多次击退匈奴刘聪的进攻:公元 312 年,刘聪派 10 万大军围晋阳,刘琨用 “虚张声势” 之计,夜登城楼吹笳,匈奴兵闻笳声思乡而溃。虽然后来因内讧被石勒击败,最终被段匹磾杀害,但他在北方沦陷时的坚守,为东晋争取了喘息时间,时人赞他 “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李靖是唐朝初年的 “军神”,早年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后转向对抗东突厥(匈奴后裔,当时东亚最强游牧政权)。公元 629 年,唐太宗派李靖率六路大军伐东突厥,他亲率 3000 骑兵从马邑(今山西朔州)出发,趁夜突袭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颉利可汗以为 “唐兵必不能至此”,仓皇逃窜,此战后李靖被封代国公。次年,他又率部在阴山追上颉利可汗主力,用 “诱敌深入” 之计大破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彻底灭亡东突厥 —— 这是唐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首次灭国之战,从此 “漠北诸部皆来朝”,唐太宗被尊为 “天可汗”。李靖的军事谋略被写入《李卫公兵法》,成为后世兵家经典,而他灭东突厥的战绩,也标志着匈奴后裔在东亚的势力彻底衰落。

李绩(原名徐世勣)是与李靖齐名的唐朝名将,早年参加瓦岗军,后归唐,历经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始终是抗匈(突厥)的核心力量。公元 629 年灭东突厥之战,他率部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出发,与李靖夹击突厥,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败突厥军,为活捉颉利可汗奠定基础。公元 646 年,他又率军讨伐薛延陀(突厥别部,匈奴后裔分支),在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击败薛延陀主力,斩杀数万人,迫使薛延陀投降,彻底平定漠北。他一生用兵 “持重稳健”,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唐太宗曾赞他 “古之韩(信)、白(起),何以加也”。公元 668 年,他还率军灭高句丽,堪称唐朝 “战功最全面” 的名将,而他对突厥、薛延陀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北境安全。

苏定方早年是窦建德的部将,归唐后才迎来军事生涯的巅峰,他是唐朝唯一一位同时灭西突厥、百济的名将,而灭西突厥之战,直接终结了匈奴后裔在西域的统治。公元 657 年,苏定方率 1.3 万唐军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在曳咥河(今中亚额尔齐斯河)遭遇西突厥 10 万大军,他亲率精锐骑兵冲锋,大破突厥军,斩杀数万人。随后他率军追击沙钵罗可汗至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将其活捉,彻底灭亡西突厥,唐朝由此控制西域广大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他晚年还率军讨伐吐蕃,在乌海之战中击败吐蕃军,守护了唐朝的西部边疆。虽然后世小说(如《说唐》)将他塑造成 “反派”,但历史上的苏定方,是唐朝开拓西域、压制匈奴后裔的关键人物。

薛仁贵是唐朝中期的 “抗匈名将”,以勇武著称,早年因 “白衣执戟” 救唐太宗于辽东战场而闻名。公元 661 年,铁勒(匈奴后裔分支)九姓叛乱,薛仁贵率部北击,在天山(今蒙古国杭爱山)遭遇铁勒大军。铁勒派数十名勇士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铁勒军大惊,纷纷投降,史称 “三箭定天山”。此后他又率军平定高句丽,驻守平壤,后来还在云州(今山西大同)击败突厥军 —— 当时突厥军得知对手是薛仁贵,竟 “相顾失色”,不战而溃。他一生历经数十战,虽曾因兵败被贬,但对铁勒、突厥(匈奴后裔)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北境霸权。他的 “三箭定天山” 故事,至今仍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抗匈传奇。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