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巷遇》,带你遇见遵义街巷里最本真的模样。抛开地图,忘记导航,跟随我们的脚步,去邂逅一间老字号、一种老手艺、一份人情味,解锁城市里的宝藏盲盒。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巷遇》,带你遇见遵义街巷里最本真的模样。抛开地图,忘记导航,跟随我们的脚步,去邂逅一间老字号、一种老手艺、一份人情味,解锁城市里的宝藏盲盒。
在遵义老城,好多古老街巷早已消失,而捞沙巷却至今“活跃”在遵义人的生活里,如今以美食闻名遐迩,整天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这条宽不足五米、长仅二百余米的小巷矗立的古韵牌坊镌刻着“捞沙巷”三个大字,往来游人常对巷名心生好奇——不“捞金”不“捞银”,何以得此名?
答案藏在老城地理脉络中:巷处东南低洼之地,每逢山洪过境,自水井湾、西门沟奔涌而下的泥沙在此沉积,居民捞沙清淤成常态,故名“捞沙巷”。
这条蜿蜒巷陌承载着深重历史记忆。清代沙滩文化奠基人黎安理在《记遵城水》中详述了二百多年前那场浩劫:嘉靖辛酉年春夜,雷电撕裂天幕,暴雨如注,洪流“如天崩地裂”般席卷老城。洪峰过处,“汪姓二宅及中男妇七口,并地基冲低三尺,尽没乌有”。这场灾难将捞沙巷几乎夷为平地,唯余漠漠荒滩。
但顽强的生命力在此生根发芽。灾后居民清除淤沙、重筑家园,几代人垒砌堡坎、疏通沟渠。巷口老柳树下渐现祈福的红布条,跨水而建的红砂石单拱桥串联起小十字街与朝天街,沿水沟延伸的“小桥桥”连通四方台,市井声响渐渐浸润这条重获新生的巷弄。
因其地势低洼,富贵人家对此避而远之,反倒使捞沙巷成为底层百姓的栖身之所。篾匠、补锅匠、担贩在此汇聚,土墙茅屋间飘起炊烟,竹篱笆上牵牛花绽开紫红喇叭。虽入夜后尚有豺狗出没的惊心往事,但市井的生机终将荒凉驱散。
转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周边楼宇拔地而起,这条见证三百年沧桑的古巷迎来蜕变。得益于《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应,源自明代的古巷焕发新彩,如今已成为黔北民居风格的特色美食街区。
这里既是贵州酸香与川渝麻辣的交融之地,更是“遵义味道”的集大成者——外酥里嫩的炸烤豆腐,还有可口的七彩冰粉、辣卤串串……
清晨五时,羊肉粉的醇香率先唤醒巷弄;正午时分,便飘着豆花面的嫩滑与辣香;暮色初垂时,炒洋芋的焦香与怪噜饭的香气交织升腾,学生捧着烫手的烤红薯穿行而过,老人坐在店门口慢品卤猪蹄,外地游客对着烤猪脑拍照打卡……各种声响气味交织成温暖的生活交响曲。
记者观察到,巷内七成商户为传承两代以上的老字号。经营豆腐丸子的李姓店主边翻动油锅边说:“我家在这条巷做了四十年生意,看着土墙变砖房,石板路改青石板。”他的话语间,正有游客举着手机直播鸭溪凉粉的调制过程,晶莹剔透的粉皮在红油辣子里起伏,引得线上观众连连点赞。
如今捞沙巷日均客流量逾万人次,节假日更甚。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推进老城改造过程中,特别注重保留捞沙巷原有肌理,通过风貌整治、业态引导,使这条古巷既存历史底蕴,又焕时代活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李洋
二审 徐春燕
三审 潘树涛
来源:美食有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