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在公开场合挥舞着“100%关税”的大棒,威胁要让中国“付出代价”。 但短短几天后,这位一向以强硬示人的总统却突然改口,承认对华高额关税“不可持续”,甚至表示“可能会冲击美国经济”。
就在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在公开场合挥舞着“100%关税”的大棒,威胁要让中国“付出代价”。 但短短几天后,这位一向以强硬示人的总统却突然改口,承认对华高额关税“不可持续”,甚至表示“可能会冲击美国经济”。
这一戏剧性转变的背后,是中美贸易博弈中现实力量的残酷碰撞,美方的极限施压不仅未能击垮中国,反而让自身陷入更深的困境。
而几乎同步发生的,是10月18日中美经贸高层的紧急视频通话,双方敲定了下周在马来西亚的面对面会谈,以及更高级别的APEC峰会会晤。 这些密集互动暗示着,一场决定未来格局的谈判即将拉开序幕。
特朗普的态度转弯并非偶然。 在10月16日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他首次松口称高关税“不可持续”,但试图将责任甩锅给中国,声称是中方“强迫”他这样做。
然而,市场和数据揭示了另一番真相:就在他发表新一轮加税威胁后,美国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五”,三大股指暴跌,投资者用脚投票表达了对贸易战升级的恐慌。 更讽刺的是,每当特朗普释放缓和信号,股市便小幅回升,这种赤裸裸的资本压力让“关税大棒”成了双刃剑。
中方的反击在此次博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依据《出口管制法》宣布对稀土开采、冶炼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直击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命脉。 从新能源汽车到战斗机生产,美国企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超过80%,而中方这一举措被外媒形容为“精准戳中痛点”。
几乎同时,美国商务部在10月8日将15家中国实体列入制裁清单,中方在24小时内便宣布对等反制,这种“你来我往”的节奏让美方意识到,单边施压只会引发更强烈的反击。
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反噬效应正在全面显现。 以农业为例,美国大豆出口的55%-60%依赖中国市场,但今年中国未采购一颗美国大豆,导致中西部农场主库存积压。 伊利诺伊州一座存放816吨大豆的仓库因爆满而垮塌,成为贸易战最直观的“受害者标本”。
在航运领域,美国邮轮公司“RIVIERA”号为逃避上海港1167万元的特别港务费拒绝停靠,反遭800多名乘客投诉;而嘉年华等巨头若坚持避开中国港口,将面临市场份额被欧洲企业抢占的困局。
10月18日的视频通话成为局势缓和的突破口。 当天上午,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何立峰与美国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进行了70分钟的视频沟通,双方同意“尽快举行新一轮磋商”。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通话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继今年2月、3月高层对话后,双方第4次重大互动。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美方主动提议将会晤地点定在马来西亚,一个与中国经贸合作密切的国家,2025年上半年中马贸易额增长2%,这种“借景抒情”的安排显然是为谈判营造友好氛围。
特朗普政府的“甩锅”叙事难以掩盖战略被动的实质。 他在采访中一边承认“中国的实力非常强大,让人不得不尊重”,一边又将贸易僵局归咎于50年前尼克松的对华政策,这种矛盾言论暴露了其内部混乱。
他声称稀土管制是中方“破坏谈判”,却绝口不提美方在20天内对中国发起20项制裁的事实。 中国商务部于10月17日发布的《美国履行世贸规则报告》直接打脸,用300页文件详列美方2017年以来的违规行为,证实贸易摩擦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国自身。
下周的马来西亚会晤将进入实质性问题磋商。 据披露,美方首要目标是争取延长3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豁免期,以缓解国内通胀压力;而中方大概率要求美方简化农产品检疫流程,为美国大豆重返中国市场铺路。
另一个焦点是供应链安全机制,双方可能探讨建立“预警系统”,但在技术细节上仍存分歧。 此外,磋商频率也有望制度化,如每月工作层会议、每季度高层对话,这种机制化安排反映出美方对长期拉锯战的疲惫。
中方在谈判中的底气源于硬实力。 稀土管制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在全球硅料、石墨等关键材料供应链占比均超70%,而美国风电设备企业Vestas曾表示“找不到中国稀土的替代来源”。
市场筹码同样致命,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因对华限售,其高端芯片在华份额从95%暴跌至近乎归零,CEO黄仁勋警告“技术封锁会反噬美国”。 这些案例说明,特朗普的“脱钩”幻想已被现实击碎。
甚至连美国的盟友体系也在瓦解。 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近期相继访华谈合作;新西兰将百亿造船订单交给中企;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公开反对“脱钩”;荷兰在遭遇反制后急忙寻求对话。
这种“盟友倒戈”让美方联合33国围堵中国的计划沦为空谈。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财长贝森特在通话后紧急预订马来西亚行程,并希望赶在11月APEC峰会前达成初步共识,这种急切姿态与年初的傲慢形成鲜明对比。
贸易战对企业的冲击已蔓延至微观层面。 中国纱线行业因叠加关税综合税率突破50%,山东魏桥等企业被迫转向南美市场,在巴西展会首日抢下200万美元订单。
同时,美国纺织业同样受损,沃尔玛等零售商因成本上涨被迫提价,消费者怨声载道。 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效应,让特朗普不得不承认“贸易战没有赢家”。
纵观整个博弈过程,中方的反制始终保持着精准节奏。 10月10日,针对美方对中国船舶的歧视性收费,中方宣布对等反制;10月17日,又发布稀土技术管制细则。 每一步都落在美方新一轮挑衅后的24小时内,既彰显决心,又为谈判留有余地。 这种“斗而不破”的战术,与美方杂乱无章的出牌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性转折的背后,是力量对比的客观现实。 当特朗普从“100%关税”的狂热中清醒时,他面对的是一个掌控稀土命脉、拥有14亿消费市场、且盟友圈不断扩大的中国。 接下来马来西亚会谈的成败,将不取决于谈判技巧,而在于美方能否真正接受一个平等博弈的新格局。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