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省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文化馆+”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18:18 2

摘要:10月14日,甘肃省总工会发布了全省工会重点工作2025年第3期创新案例,涉及14个方面21项具体工作。渭源县文化馆和县总工会联合设立的渭源县工匠人才创新传习研学基地之“破圈之路”案例名列其中。这是继2024年入选全国总工会周优秀案例以来又一次入列省重点创新案

10月14日,甘肃省总工会发布了全省工会重点工作2025年第3期创新案例,涉及14个方面21项具体工作。渭源县文化馆和县总工会联合设立的渭源县工匠人才创新传习研学基地之“破圈之路”案例名列其中。这是继2024年入选全国总工会周优秀案例以来又一次入列省重点创新案例,渭源“文化馆+”发展方式迈出了坚实步伐。

案例详情

劳模工匠传帮带 传统技艺永流传

破圈之路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表现为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而且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几乎每一次引起产业变革的创新创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催生着各行各业的探索者和发明家,推动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融合发展。近年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劳模工匠传帮带作用一直是渭源县总工会的重点工作之一。但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完成这项工作、大力弘扬传统技艺成了长期困扰的难题。

在定西市“陇中工匠”评选活动中,以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泥塑师李国柱、皮影戏传承人潘明生为代表的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走进人们的视线。用现世的心做传统的事,是他们长久以来的秉心克慎和执着坚守,但由于缺少方法、平台和设备支持,未能将自己的传统技艺很好地发扬和传授出去,也正是他们的困境为渭源县总工会带来了“破圈之路”。

AUTUMN

渭源县总工会和县文化馆联合成立了定西市首家工匠人才创新传习研学基地,在长期的探索中,开拓了新时期下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新思路。

(一)主要内容

一是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关键在于树立匠心。树立匠心,既要弘扬优良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加强宣传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价值观,尊重一线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完善制度机制。比如,可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设立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奖项,评选奖励优秀一线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引导人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开展“传、帮、带”活动。要广泛开展多工种、多岗位的师带徒活动,拓展技能“传、帮、带”的形式和途径,营造“师爱徒真心授技术、徒拥师全心学经验”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健全渭源县工匠人才创新传习研学基地“传、帮、带”长效机制,完善工匠带徒传艺平台。

二是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基础在于培育技能人才。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近年来,随着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快速发展,我县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急需培养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思想引领进一步提升。转变社会观念,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渭源县总工会将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放大示范、引领、辐射效应,把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经历、方式方法,尤其是把民间传统工艺大师、企业能工巧匠的绝技绝活向职工传授、让职工传承。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发展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育方式。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为一线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切实提高其职业技能。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工匠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激发员工钻研生产技艺、不断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建立“名师”“高徒”档案和技能人才库。广泛开展演展示活动,通过现场演示、巡回交流、成果展览、网上展播等,集中展示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推广“先进技术操作法”,激发广大职工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争当好工匠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渭源工匠”脱颖而出。

三是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方法在于开展培训。强化开展系统培训。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职工培训,为培育工匠搭建平台,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提高职工工作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聚焦开展需求调研。加大经费投入,探索项目化运作方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行业企业的力量抓好技能培训工作。坚持基础培训与岗位培训、实用技能培训与急需技术培训、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和技术资格培训,不断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开展职工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技能培训、技能帮带、技能竞赛、技能晋级、技能激励”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拓宽领域,拓展内容,引导和帮助职工学技术、提技能、长才干。

(二)工作成效

一是强化内核出实效。在建设中,渭源县总工会按照“文化馆里有文化、文化馆里学文化、文化馆里享文化”的“三步走”目标,创造性地采取“文化挖掘+非遗保护+展馆展陈+传习基地+非遗工坊”的思路,将渭源时至今日,仍然坚守艺术的李国柱、潘明生、乔宏、陈天福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守艺人”本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登堂入室,保存记录下渭水源头渐行渐远的农耕文化和工匠精品,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同时邀请李国柱、潘明生等工匠人才现场教学,录制文化慕课并上传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以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等方式,加大劳模工匠传帮带作用,带动更多人弘扬“工匠精神”,加入传承弘扬渭源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

二是提质增效出优绩。基地建成之后,兰州等周边地区亲子研学团体纷至沓来,每年到馆参观或参加各类培训、研学达15900多人次。渭源县工匠人才创新传习研学基地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典型,也成为宣传展示渭源文化的一扇窗口。真正创建了普通工人与行业技术工发扬“工匠精神”研学交流新平台,实现了让老百姓“零门槛”“零负担”“零距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研学

“文人”亦有“工匠心”

自工匠人才创新传习研学基地成立以来,渭源县文化馆以“匠心”持续为工匠人才创新基地注入蓬勃生机,不仅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更构建起一条人才培育与输出的鲜活链条。通过系统挖掘、记录与推广,将李国柱、乔宏、张秀兰、李俊明、潘明生等一批非遗“守艺人”及其技艺引入公共视野,并依托“文化慕课+现场传习”双线模式,把工匠的“独门绝活”转化为可学、可感、可延续的公共资源。目前,已培育形成一支涵盖省级乡村工匠6人、市县级工匠人才20余人的骨干队伍,他们既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播种人。

在赋能人才成长的同时,文化馆以另一种“匠心”深耕研学领域,将工匠精神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通过精心设计互动体验课程、研学旅行课程、打造沉浸式非遗工坊、开发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资源,使研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参观,而成为激发兴趣、传递技艺、浸润文化的深度体验。越来越多的研学团体与院校学员在此触摸匠心跳动、感受手艺温度,年均参与人次突破万数,真正实现了“以研促学、以学育才”的良性循环。这种持续为基地注入人才活水、并以创新模式放大传承效应的努力,正是渭源文化馆在新时代践行“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

来源:渭源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