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诊室里,65岁的老许正卷起裤腿展示他的脚——脚趾缝发白、脱屑明显,部分皮肤还渗液。旁边的妻子一脸无奈:“不是说这就是天气热起疹子?怎么一查才知道是脚气,还传染给孙子了!”
“你看他脚脱皮起泡,一开始只是痒,结果越抓越严重,还传染给全家!”
在诊室里,65岁的老许正卷起裤腿展示他的脚——脚趾缝发白、脱屑明显,部分皮肤还渗液。旁边的妻子一脸无奈:“不是说这就是天气热起疹子?怎么一查才知道是脚气,还传染给孙子了!”
这其实不是个例。每年夏秋季,医院皮肤科因为“脚痒”就诊的人暴增,其中不少人都以为是“小毛病”,结果拖成了真菌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你可能不知道:脚气不仅能传染,还可能引发甲癣、手癣,甚至“全身真菌播散”这种严重并发症。
但脚气,真的会“凭空长出来”吗?为什么有些人年年中招,有些人却从不患脚气?
最新研究指出:脚气,绝不是无缘无故地找上你,而是生活中4种行为,悄悄为真菌打开了大门。
如果你也总觉得脚痒难忍、脱皮起泡,甚至反复感染不愈,那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个彻底的答案。
脚气,医学上称为足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一种慢性真菌病。它分为趾间型、角化型、水疱型等类型,常表现为脚痒、脱皮、起水疱、皲裂等症状。
但你可能不知道:全国约70%的人一生中至少得过一次脚气,而一半以上从未接受规范治疗。
为什么它这么“顽固”?
真相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习惯里。
研究显示,脚气的高发,与“高温高湿+皮肤屏障破坏+真菌暴露+免疫低下”密切相关。尤其在梅雨季、夏秋之交,环境闷热、脚部汗液增多、鞋袜不透气等因素,让真菌如鱼得水。
一项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的多中心调查研究表明,在30岁以上人群中,有脚气病史者中超过60%存在不良足部卫生习惯。
也就是说,脚气并不是“脏人”才得的病,而是很多看似“无伤大雅”的习惯,给真菌开了绿灯。
医生总结了大量脚气复发患者的生活行为,发现有4个高频诱因,是导致脚气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幕后黑手”。
1. 爱穿不透气的鞋,尤其运动鞋
不少人常年穿运动鞋、皮鞋,尤其是泡在办公室一整天,脱鞋那一刻热气腾腾,袜子湿透。这种密闭、潮湿的环境,是真菌最爱的生存温床。
数据显示:足部在封闭状态下6小时后,真菌繁殖能力提升约2.5倍。
2. 公共场所赤脚行走,交叉感染风险大
很多人夏天在游泳池、更衣室、澡堂、瑜伽室赤脚走动,或者穿公共拖鞋,这些地方往往是脚气“交叉感染高发区”。
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调查发现:公共浴场内检测出的皮肤癣菌种类多达8种,部分地面存活时间可超72小时。
3. 脚汗多但不及时更换袜子
“袜子不臭就不换”“鞋袜连穿两三天”是很多中老年男性的常态,但长时间潮湿环境不仅诱发真菌,还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受损,让真菌更容易入侵。
研究显示:角质层浸湿超过4小时,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超过40%。
4. 用手抓脚,手也“中招”
不少人脚痒就下意识抓,结果真菌就这样从脚“转移”到了手,形成手癣,出现脱皮、瘙痒、龟裂的“对称性改变”,这叫“二重感染”。
医生提醒:如果发现双手掌有脱屑、增厚,尤其是和脚气同时存在,要警惕手足癣共发。
脚气看似小事,但若长期忽视,真菌不断扩散、迁延不愈,不仅自己难受,还可能传染给家人。
脚气虽顽固,但不是不治之症。只要避开诱因,配合科学干预,大部分患者在2-4周内可获得明显改善,3个月内可临床痊愈。
医生建议采取以下4个有效措施:
1. 保持脚部干燥透气,避免潮湿环境
每天洗脚后擦干脚趾缝,尤其是趾间型脚气患者使用电吹风低温档吹干脚趾缝2. 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不要“好转就停”
外用药物如联苯苄唑、特比萘芬、酮康唑等,每天坚持涂抹2次,持续使用2-4周,即使症状缓解也要巩固一周以上重症或反复发作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需医生指导下使用)3. 不共用拖鞋、不赤脚使用公共场所
4. 饮食清淡,增强免疫
少吃高糖、高脂、刺激性食物,防止真菌繁殖适度补充维生素B族、锌元素,增强皮肤抵抗力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提升免疫系统清除真菌的能力脚气虽然不算大病,但拖延不治、处理不当,真的可能“上下其手”,从脚趾蔓延到手掌、指甲,甚至全身。
别让这个“脚下的小病”,毁了你的生活质量。
很多人对脚气不以为意,总觉得“痒几天就过去了”“忍忍就好”,可越是轻视它,它就越是缠人。
实际上,脚气就像一个真菌定时炸弹,你对它不上心,它就给你制造麻烦。
今天开始,不妨关注一下自己的脚:
有没有脚趾缝痒、脱皮?袜子脱下来是不是总潮湿?鞋子是不是穿了一整天都不透气?家人之间是否共用鞋拖?
这些日常细节,决定了你是不是下一个“被真菌盯上的人”。
当然,每个人脚部皮肤状态不同,脚气的类型、严重程度也不同。是否需要外用药物、口服药、还是物理治疗,仍需皮肤科医生面诊判断。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请大家牢记: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切勿自行乱用药物或拖延治疗。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皮肤癣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与预防》——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第6期
3.《真菌性皮肤病诊治共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2021年发布
4.《足癣治疗临床路径指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2年第3期
5.《手足癣共病机制与传播路径研究》——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0年第9期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实用老年医学 2021年第11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