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8日,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上表彰了入选2025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的14个“最佳实践”和26个“优秀案例”。10月14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北京发布,陆续推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第九站带您了解东城
2025年9月28日,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上表彰了入选2025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的14个“最佳实践”和26个“优秀案例”。10月14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北京发布,陆续推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第九站带您了解东城区朝阜路和朝阳门南北小街区域环境整治提升项目。
01
基本情况
近年,东城区持续巩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古都风貌品质、道路交通环境、公共空间功能和多元治理格局,2023年底启动朝阳门南、北小街和朝阜路(东城段)"十字"形区域的环境品质系统化提升。2024年圆满完成,与既往提升的崇雍大街、平安大街在长安街以北形成"两纵两横"棋盘式健步悦骑林荫景观文化漫道体系,让文化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得益彰,成为东城区在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核心区控规方面新的生动实践。
两条街纵横交汇、历史悠久、风物集萃、功能复合,均形成于元大都,已逾700年,体现《周礼·考工记》中“中纬王城”“九经九纬”的营城思想,周边不仅保留干支分明的老城肌理,还见证了风貌保护与时代发展。朝阜路(东城段)是老城“四横两纵”干道之一,文化建筑众多,是重要的政务服务、文化交流和交通通道。朝阳门南、北小街是北京乃至全国所有“小街”中最长的一条,既是重要的生活性服务商街,又是核心区重要的景观视廊。东城区选取朝阜路(东城段)朝阳门桥至皇城根遗址公园的2.3公里路段,朝阳门南、北小街南门仓胡同西口至建国门内大街的2.3公里路段作为提升区域,复合利用空间、改善交通和设施环境、提升绿化品质、引导社会参与,全面提升街区品质。
区位图
02
实施成效
功能布局优化
两条街打通道路瓶颈,慢行系统联系增强,实现了全线人车分流和人行道宽不低于3米、非机动车道宽不低于2.5米。两条街重构空间尺度,打破空间的封闭隔离,大幅压减占道设施,立杆减少34.5%,箱体减少91%,非必要护栏全部撤除,割裂的空间碎片重归完整。朝阜路(东城段)延长拓宽中央绿化带,修正过宽道路,实现全线过街距离平均缩短20%,交通事故及投诉量下降50%。城市生态功能增强,“小街步道公园”有效完善城市绿色空间,营造完整连续、可游可赏的花园街道氛围,朝阜路(东城段)形成五条连续林荫带,带动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从95%提升至近98%,促进“文绿相融”。
文脉精髓赓续
文化绿色漫道串联起朝阜路(东城段)28座文化建筑,保护了“古今交融、多元并存”全线传统风貌。孚王府老院墙等得到提升,激发社会对文保修缮的关注和期待,有效撬动后续的大慈延福宫、孚王府、伍连德故居等文物腾退和西总布片区申请式退租。利用边角空间营造“水门巷口”等景观节点,将漕运历史、市井风情、名家雕塑、童趣创意与风貌相融,增添了街区的历史和艺术气息。朝内81号还原了百年前法式建筑风格和浪漫的庭院形象,成为区域文化新地标。活化“宝成当”历史空间,展示“老街焕新记”,通过“空间共享、社会众筹”,居民街坊捐出老照片、老家具、老物件,以“老邮票回忆展”“菊雅曲韵”等文化活动,展现街区生活变迁,将两条街提升历程融入街区记忆,延续了文脉乡愁。
民生福祉提升
朝阳门南、北小街实现跨区域停车供需平衡,引导集中停放,精简路侧停车,消除“开门杀”隐患,并在两侧胡同固化扩大“胡同不停车”成果。沿线改善排污、排水能力,消除步道高差和井盖隐患,提高区域海绵城市水平。普及“安心通学路”,为沿线门店增加坡道、扶手等适老化设施,惠及“一老一小”群体。打通英大信托、浙商银行等单位和居民院落的门前通道,亮出商家门前的等位区,营造了高品质城市生活、经营空间。改造后,朝阜路(东城段)12345热线诉求量月均下降20%,朝阳门南、北小街区域下降60%以上。
街区活力涌现
项目有效带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积极性。中国美术馆、嘉德艺术中心精心营造的口袋公园成为游客休闲区;“闻园81号”品牌引入木木美术馆等文艺交流业态进驻,呈现餐饮、零售、演艺多元化发展;人民文学出版社底商改造的“花香读书驿站”和“朝花夕拾”咖啡厅,成为花园城市消费新场景,推动朝阜路(东城段)底商客流量提升30%。朝阳门南、北小街店铺自主提升品牌形象后,沿线外卖订单量同比增加54.8%,小街麻辣烫、粤小馆等多家餐厅跻身大众点评“地区必吃榜”,小街炒货等营业额增加三成以上,老街涮肉等4家以上闲置店铺被盘活,有效支撑了“朝阳门之夏”等后续促消费活动;位于朝阳门南小街的东城区党群服务中心、北小街的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体育文化中心同步焕新亮相,培育了书画、戏剧、文创、健身、篮球、舞蹈、武术等公益群团,月均接待2.33万人次。
03
创新经验
统观街区系统,找准提升方向
东城区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全局性、系统性研究,全面梳理两条街的历史文脉、城市肌理、建筑风貌、商业业态、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地下管线、园林绿化、社情民意等情况。基于“‘公交+慢行’的街区出行模式已占主导”等新特征,确定推动道路优化功能布局。深入梳理当地存在的政务服务失焦、风貌融合失准、道路功能失调、公共空间失序、绿化景观失衡、多元治理失联等问题,明确朝阜路(东城段)着力营造启古纳今、慢行友好的“京城时空走廊、文化绿色漫道”,朝阳门南、北小街则力求打破空间中的封闭隔离、割裂禁锢,打造“小而稳”“小而活”“小而美”“小而精”的全市首条“慢行步道公园”。
强化统筹调度,高效协同联动
构建市、区、街道多级联动和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协同工作体系。争取城管、交通、规自、交管、城管、供电等市级部门和企业给予支持。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北京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等单位积极响应“统规自建”,配合改造提升。项目合理整合市、区专项资金,加强投资聚焦,实现财政投资的大幅压缩。同时,项目筹集商户、单位、中社社区培育基金等非政府筹集110余万元,并带动周边交通治理、低效楼宇盘活、文物活化利用、申请式退租等14个其他项目同步亮相,实现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涌现效应。
传承古都文脉,形成文化探访
消除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孚王府、市级文保单位大慈延福宫周边建筑遮挡,改建为1000平方米“朝孚园”口袋公园,亮出孚王府老院墙,拆除违建和占道箱体,亮出东辕门,以历史照片串联今昔对比。中国美术馆东侧新建“东美园”口袋公园,将美术馆的人文艺术气息引向城市开放空间,并利用朝内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文化地标,营造“书香+花香”场所。对朝内81号“鬼楼”的都市传说正本清源,正确诠释独特的建筑风貌与历史传承,引导统规自建,展示孟莎式屋顶等北京地区罕见的历史风貌,促进建筑历史与环境融合,打造“闻园81号”品牌,作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创想平台,持续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开园以来接待4万人次以上,传播覆盖客群100万以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朝孚园改造前与改造后
优化交通格局,实现健步悦骑
两条街提升公共交通环境,拓宽、调整8处公交站台,增设6处安全岛,拆除2处低效天桥改为平面过街,优化22个路口转弯半径。在朝阳门南、北小街整合机动车、非机动车、步道及绿化带资源,打造公园化的连续畅通慢行空间,同时扩容停车资源,周边落成2座立体停车设施、共209个车位;盘活陆军总医院、银河SOHO等200余个错时共享停车位。两条街规划可容2700辆非机动车的停车区,并配22处充电桩,共享单车实现“入栏结算”。同时保障周边政务出行和警勤车位。
朝阳门段小街步道公园拆围栏透绿
建国门段底商步道一体化
春棠方庭
店铺自主更新启动会
设施减量提质,服务宜居宜业
主动未诉先办,重建朝阳门南小街500米排污管线,根除居民商户“揪心事”;推进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9座建筑门前增设线形排水沟,增强步道排水能力。提升步道安全,消除高差步道309米、占道台阶260平方米,利用818个隐形井盖实现盲道通直;打造周边20余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心通学路”。推进设施减量,开展“多杆合一”沿街582根立杆减少至381根;撤并迁改占道箱体,从178座减至16座,步道更加开阔清朗。
重构舒美漫道,打造花园城市
朝阜路(东城段)重构尺度宜人、绿色连续的“一路繁花”林荫漫道,绿化面积从9400万平方米增至1.3万平方米。“小街步道公园”全线拆除4600米绿地护栏,将9900万平方米封闭绿地改为1.13万平方米开放绿地,面积增加12%,将南门仓胡同西口2300平方米空间改为“仓礼园”口袋公园,将位于路中的古树纳入公园,与北侧富新仓600年仓墙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将某小区占用的1200平方米道路红线内用地对外开放,打造以胡同老树为核心的“总布拾光”口袋公园,唤起老居民的乡愁记忆。两条街从植被选择、配置方式、雨水利用等方面考虑降低维护成本,精选国槐等20余种乡土树种以及鼠尾草、紫菀等30种易养彩色地被植物,并优化雨水、空调水利用,采用智能滴灌系统,节水可达40%,打造节约型绿地。
共建共治共享,促进有机更新
探索由政府包办转向社会主动参与、协同推进的城市更新模式。开展“共益·创生”小街店铺自主提升行动,编制《小街社区生活性服务业综合提升指南》,引入113人设计团队与商家结对,带动商家自主升级品牌形象,共有50余家完成提升,其中业主全资提升43家。优化北京二中等企事业单位外围环境,引入社会力量改造提升金宝街52号等老旧楼宇,组织史家小学学生自主创作“苔花画廊”,制定商户规范经营自治公约,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
责师全程精耕,发挥政民纽带
各街道责任规划师全程深度参与,在谋划研究阶段,发挥专业擅长,依托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宣贯普及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知识,引导市民、社会单位关注街区发展,共忆乡愁、共议需求,共谋策略。在设计实施环节,发挥纽带作用,一方面坚持以专业为街区市民、单位发声,为街道、商家提供咨询,研提绿带、节点、立面和风貌衔接等建议,主动发现实施问题、潜在风险;一方面参与协助问卷访谈、谋划业态,摸清商户自主提升的出资意愿等社情民意,组织开展史家小学“小小规划师”专题工作坊,动员社会参与改造。项目竣工后,长期跟踪后续发展变化,持续评估提升成果,发现新现象、新需求。
“一路繁花”文化绿色漫道
东美园大师设计雕塑
东美园无界融合艺术主题空间
老街焕新记”展厅
本内容由市委城市工作办秘书处提供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