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省银保监局已进场,30天内要给结论;银行董事会连夜加班,讨论“退一补一”的补丁方案。
“先把钱装进你口袋,再让你掏出来,这叫‘合规’?
”——广州农商行200多名员工此刻正用仲裁申请书回答这个问题。
广东省银保监局已进场,30天内要给结论;银行董事会连夜加班,讨论“退一补一”的补丁方案。
看似只是一笔1.4万元的过节费,实则撕开了银行业薪酬追索的“灰色暗门”:门后藏着三条铁律,谁碰谁流血。
第一条铁律:钱一旦发出去,就不再是“数字”,而是“证据”。
银行想把钱要回来,必须先证明它“发错了”。
监管文件写得冷酷——只有三种情形可以追:事前写进合同、事后抓到违规、流程一步不少。
广州农商行的问题卡在第一步:过节费当年以“福利”名义入账,工资条上写得明明白白,没有附加任何业绩条件。
现在改口说它是“绩效”,相当于把已经煮熟的饭说成“生米”,法院不认,员工也不认。
第二条铁律:扣工资不是银行自家算盘,每扣一分都有法定上限。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像一把尺子横在那儿:单月扣款不得超过20%,扣完还得给劳动者留足当地最低工资。
广州农商行首期就要员工交2500元现金,后续再从工资里“分期”,不少基层柜员月薪6000出头,真按这个节奏扣,直接触碰红线。
员工把工资条拍照存证,仲裁委一看就知道谁在“超速”。
第三条铁律:程序走错一步,实体再对也归零。
银行口头通知退钱,没有工会讨论、没有书面送达,更没给员工申辩时间,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章制度须公示”的硬要求。
法律界有个比喻:程序是铁轨,实体是火车,铁轨铺歪了,火车再豪华也得翻。
银保监局此次专项调查,第一项就是查“铁轨”——只要程序瑕疵坐实,银行后续所有补救都像在沙滩上盖楼。
三条铁律说完,再看银行正在酝酿的“退一补一”补丁。
简单说,就是先让员工把过节费退回去,再通过“合规渠道”发等额补贴。
听起来像“左手倒右手”,实则暗藏风险:补贴如果走工资通道,要被社保、公积金基数吃掉一大截;走福利通道,又可能触发新的个税。
更尴尬的是,中层以上干部原路退的比例低,补丁若只给基层,坐实“区别对待”;若全员补,预算瞬间多出几千万,股东大会上那一关比仲裁还难。
事件外溢效应已经显现。
珠三角几家城商行连夜自查,把近三年所有带“节”字的科目翻了个底朝天;HR群悄悄流传“避坑模板”:以后发钱先签“附条件发放确认书”,哪怕中秋发月饼也得让员工先勾选“如监管政策调整,本人同意无条件退回”。
员工这边则掀起“留痕运动”:工资条、邮件、OA截图、甚至微信群红包记录,全部云盘备份。
一位股份行支行行长苦笑:“以前发钱图个喜庆,现在像埋雷,谁也不敢先动手。
”
给仍在岗的银行人五句大实话,能救命:
1. 今天收到的每一笔奖金,先问HR“科目名称”和“退回条件”,让对方邮件回复,别嫌麻烦。
2. 工资条别只看不存,每月PDF下载,命名“年月+公司+姓名”,丢独立文件夹,仲裁时比聊天记录更硬。
3. 遇到口头通知扣款,先书面要求“提供制度依据和计算方式”,对方不回复就别签字,这是法律留给你的“缓冲垫”。
4. 现金缴纳要求可拒绝,坚持“走工资代扣”,一旦超限,银行财务系统会报警,比个人抗议更管用。
5. 若已扣款,60天内提起仲裁,别等“群体结果”,仲裁时效不因为“集体维权”而中断,晚一天都可能被驳回。
监管、银行、员工三方拉锯,结局无非三种:
最乐观版本,银保监局认定程序违规,银行叫停追索,已扣款项原路退回,管理层被问责;中间版本,银行补正程序、重新公示,过节费变“可追索绩效”,但扣款比例被锁死在20%以内,分期拉长到三年;最悲观版本,银行硬扛到底,仲裁败诉后上诉,案件拖两年,员工拿到钱也身心俱疲,行业福利整体缩水,谁也不再敢多发一分钱。
无论哪种结局,这件事都给职场人提了个醒:
“合规”两个字,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免责金牌,而是双方甚至三方的契约游戏。
发钱时越随意,退钱时越狼狈;程序上越偷懒,实体上越吃亏。
下一次,当HR笑盈盈地把“过节费”打进你账户,别急着高兴,先看清那条附带的细线——它可能是礼物,也可能是鱼钩。
毕竟,银行 lesson one:现金流可以温柔,也可以锋利,关键看合同里有没有写“收回”二字。
来源:永悟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