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句绝美梧桐诗词,古人的情浩浩之荡,恨幽幽之深的感情就出来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09:27 2

摘要:深夜三更,正是沉入梦乡之时。秋雨不识趣地打在梧桐叶上,那噼啪作响的声音,骤然将人从或许还存有片刻温存的梦境中惊醒。醒来后,梦境消散,现实清冷,那被打断的美好无处寻觅。这雨打梧桐的声音,成了美梦的刽子手,也是冷酷现实的报幕员,它带来的惊醒,比持续的失眠更让人怅惘

01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宋·苏轼《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深夜三更,正是沉入梦乡之时。秋雨不识趣地打在梧桐叶上,那噼啪作响的声音,骤然将人从或许还存有片刻温存的梦境中惊醒。醒来后,梦境消散,现实清冷,那被打断的美好无处寻觅。这雨打梧桐的声音,成了美梦的刽子手,也是冷酷现实的报幕员,它带来的惊醒,比持续的失眠更让人怅惘。

02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

这是李清照笔下最富感染力的愁绪。如果只是梧桐的萧索,或许还能忍受。但偏偏又加上了绵绵的细雨,而且这雨要一直下到黄昏,那种“点点滴滴”的声音,不是一下完事,而是缓慢地、持续地、富有节奏地敲击在耳膜上,也敲击在心坎上。这声音将时间拉得无比漫长,将空间填得无比窒闷,把一种抽象的、无边无际的愁苦,化作了可以听见的、具体的声音折磨。

03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宋·文天祥《重阳》

诗人文天祥,身经国破家亡,万里漂泊,头发如同蓬草般杂乱。在这无尽的流浪中,他想起故乡。故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记忆的焦点,最终落在那棵已经苍老的梧桐树上。那棵梧桐,承载着童年,承载着过往的安宁,如今在想象中也已然“老”去。它不只是树的衰老,更是故国风物的衰老,是诗人心中所有美好事物在战火中凋零的象征。对故乡的思念,对国家的忠爱,全都浓缩在那棵记忆里风烛残年的梧桐影子里。

04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用“梧桐半死”来比喻自己丧偶后的状态。经过清冷秋霜的打击,梧桐树一半生机盎然,一半枯死凋零,这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身体虽在,灵魂的一半却已随爱人逝去。紧接着,他又以“头白鸳鸯”自比,成双成对的鸳鸯,如今失却了伴侣,纵然活着,飞翔也成了孤独的哀鸣。树之半死,鸟之失伴,双重意象叠加,将那种肝肠寸断、虽生犹死的悲痛,刻画得入木三分。

05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宋•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的词,字字千钧。梧桐叶落了,这场景年复一年地重复。于是,“又还是”这样的秋色,“又还是”这样的寂寞。一个“又”字,道出了时间的循环与无情。秋天会一次次地回来,寂寞也会一次次地,在梧桐叶落时,准时地、分毫不差地袭来。这种寂寞不是新鲜的刺痛,而是陈年的、熟悉的、无法摆脱的钝痛,它随着季节轮回,根植在了生命里。

06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他笔下的梧桐承载着更深的囚困之痛。他默默无声,独自登上西楼,一弯残月像钩子一样挂在天上。向下看,深沉的院落里,只有一棵梧桐,孤零零地站立着。整个清冷的秋天,似是被这把“寂寞”的锁,牢牢地锁在了这方寸庭院之中。梧桐在这里,成了囚禁他的牢笼的化身,它锁住的不仅是秋天,更是他的自由、他的故国、他所有的欢愉。

07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象来概括唐玄宗的心境。在往昔“春风桃李”的烂漫时节,他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如今,在“秋雨梧桐”的萧瑟时刻,他独自咀嚼着永失所爱的凄凉。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它巨大的时空跨度与情感落差。那打在梧桐叶上的淅淅沥沥的秋雨,每一滴都像是在敲打着他孤独的心,提醒他失去的一切永不复返。

08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宋·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清冷的阳光,勉力地爬上雕花的窗棂,带来的是寒意,而非温暖。女词人李清照移情于物,她觉得,那窗外的梧桐树,也应当是在“怨恨”昨夜降临的寒霜吧。这“恨”,是词人自己的恨。她恨这世道的艰难,恨这命运的残酷,恨这催逼万物走向衰亡的无情时光。梧桐的恨,是她内心所有悲苦与不平的投射。

09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唐·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白居易再次以“半死梧桐”自况,这一次,是与自己衰老多病的身躯直接划上了等号。树木半死不活,人也风烛残年。每一次思念起那葬于九泉之下的亡妻,他的精神就遭受一次重创。梧桐的残败与病躯的衰弱相互映照,使得这份悼亡之痛,显得格外具体而沉重,充满了生命终将逝去的无力感。

10

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

——唐·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井边伫立着古老的梧桐,当秋日来临,一片金黄的叶子,打着旋儿,悠悠地、几乎是带着仪式感地,飘落在井台之上。这景象,像是一位从盛年走向衰颓的贵族,最后的舞姿依然优雅,却掩不住生命流逝的哀伤。这一叶,是整个秋天寄来的第一封书信,上面写满了繁华将尽。

11

夜来清商入梧桐,策策不已鸣霜风。

——宋·刘一止《赠道人王生一首》

“清商”是凄清的秋声。夜深时分,这萧瑟的秋声仿佛钻进了梧桐树的每一根纤维。西风带着寒霜,不停地吹拂,让树叶发出“策策”的声响,这声音连绵不绝,像是天地间一曲无尽的悲歌。它不是一声巨响,而是细密、持续地侵蚀,让愁绪在不知不觉中弥漫了整个空间,浸透听者的心灵。

12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的这句词,带着一种直接的埋怨。那窗外的梧桐树,那三更时分的冷雨,它们全然不顾屋子里的人正因为离别的愁苦而心碎,就那么自顾自地响着,滴答着。这种对无情外物的“责怪”,恰恰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离情”的浓烈与难以承受。外物的冷漠与内心的煎熬,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13

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

——唐·薛涛《别李郎中》

女诗人薛涛借用“凤别凰”来喻指挚友的分离,这场离别,就发生在梧桐花落之时。梧桐,传说中是凤凰栖息的树。如今凤凰已别,梧桐花也凋落,双重的失落感叠加在一起。进而想到,友人将要翻越那高峻荒凉的秦岭,前方的路途,想必比眼前的景象更加凄清孤寂。梧桐在此,成了美好相聚时光的纪念碑,它的花落,标志着一段珍贵关系的终结。

14

一庭明月无人筦,秋在梧桐落叶中。

——宋·施枢《初泊世彩》

满院的月光,清冷如水,静静地流淌,却无人来欣赏、无人来掌管。整个世界仿佛都睡着了,只剩下那轮明月醒着。秋天,它并不在虚无缥缈的空气里,它就具体而微地、一片一片地,躺在满地的梧桐落叶中。这里的“秋”,不只是季节,更是一种沁入骨髓的孤寂感。明月是孤独的见证,落叶是孤独的实体,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无人打扰、却也无人分享的落寞境界。

15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宋·刘翰《立秋》

一觉醒来,忽然感觉到秋意,但四处张望,这秋色似乎无处可寻。直到看见,那皎洁的月光下,台阶上铺满了梧桐的落叶,才恍然大悟,秋天原来就在这里。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体验,秋意是无形无质的,但它通过“满阶梧桐”这个壮观的、静谧的画面,变得可视、可感。那满地的落叶,在明月的清辉下,美得惊心,也凉得彻骨。

16

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

——宋·刘过《贺新郎·老去相如倦》

在异乡的客舍中,枕席上已能感受到秋日的新凉。一个人躺着,无法入睡,只能静静地听着。听那稀疏的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听那秋风吹过,让树叶与雨声一同“颤抖”。这“颤”字,是树叶在风中的物理抖动,也是诗人孤寂心弦的共振。所有客居的愁、羁旅的苦,都融入了这风声、雨声、落叶声中的寒凉乐章里。

17

雁声忽断梧桐雨,草阁秋深倚暮寒。

——宋·艾性夫《题龟峰僧阁》

天空中南飞大雁的鸣叫忽然停了,是因为那梧桐雨声掩盖了它吗?或者,是雁声被雨声打断?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倚靠在草阁边,暮色四合,寒气逼人。雁声的“断”与梧桐雨的“续”,构成了听觉上的转换,但无论哪种声音,导向的都是同一个结果,在暮寒中,感受着身世的飘零与时光的流逝。

18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宋·周紫芝《鹧鸪天》

三更时分落在梧桐叶上的雨,每一滴,落在每一片叶子上,发出的每一个声响,在他听来,都不是普通的声音,而是“别离”二字在反复地吟唱。自然现象被彻底情感化,物理的声音被彻底解读为心灵的哭喊。这离情,是如此之密,如此之深,以至于充满了整个夜晚的时空。

19

白藕花前一信风,飒然吹雨到梧桐。

——宋·黄文度《白藕》

从夏末的白藕花前,一阵应期而至的秋风(信风)吹来,飒飒然地,带着雨点,一路吹到了梧桐树上。风是信使,它从残荷那里出发,最终将秋的讯息和秋雨,精准地送达梧桐。梧桐,在这里成为了秋天正式登场的舞台,它接收了夏天最后的余韵,也开启了属于它自己的、也是属于整个秋天的悲凉序幕。

20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这句与第一首遥相呼应。华美的金井边,梧桐树叶已经变黄。屋内,珠帘长久地垂着,不曾卷起,因为女主人知道,外面夜里已经降下了寒霜。这是一个被刻意封闭起来的空间,梧桐叶黄与夜来霜,是外部世界的衰败与严寒,不卷的珠帘,是内心试图躲避、却无法真正隔绝外部寒冷的象征。整个画面充满了深宫幽怨,那棵黄叶的梧桐,是窗外无法忽视的、关于流逝与孤寂的永恒提醒。

21

诗成吟罢来清风,秋意拂拂生梧桐。

——宋·章甫《谢张倅惠茶》

诗人写完了诗,吟诵刚停,一阵清风正好徐徐吹来。他感到那阵阵的秋意,仿佛正从梧桐树上袅袅地生发出来,随风拂动。在这里,梧桐不再是被动承受秋意的对象,而是秋意的源泉,是秋的精灵。它仿佛有了生命,主动地将清凉、萧瑟的诗意,播撒到人间。这为梧桐的意象添上了一笔灵动的、近乎于禅意的色彩。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