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人数新增130万!医生:艾滋病有8个症状,并不难发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09:19 1

摘要:它不是悄无声息地降临,而是早已给出了警告。只很多人忽视了它的8个明显信号。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问题摆在眼前:我们是不是已经对艾滋病的“早期提醒”充耳不闻了?

过去一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高达130万人,其中不少人直到病情严重才发现自己早已感染。这个病毒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它不是悄无声息地降临,而是早已给出了警告。只很多人忽视了它的8个明显信号。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问题摆在眼前:我们是不是已经对艾滋病的“早期提醒”充耳不闻了?

在一次普通的门诊接诊中,一个30多岁的男性前来就诊,自述反复发烧、盗汗三个月,体重明显减轻,口腔反复溃疡。

他反复跑了几家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却始终没有确诊。直到我们建议他做一次艾滋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他整个人呆住了——他从没觉得自己会感染艾滋病,甚至从未怀疑过。

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医生,我又不是高危人群,怎么可能是艾滋病?”这句话其实反映了很多人的误区。

人们总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只有“某些人”才会得。但艾滋病早已跳出了“传统人群”的圈子,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普通人生活中。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近年来,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已超过95%,而其中,异性性传播比例不断上升。

这意味着只要有不安全性行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感染者。而最可怕的是,艾滋病的早期症状并不“隐秘”,只是我们太容易忽视。

第一个信号是反复发热。很多人以为只是感冒、上火,就草草吃几片退烧药了事。

但如果持续低烧超过两周,尤其是夜间反复出汗,要特别警惕。这种发热常常是免疫系统被病毒攻击后的反应,就像警报器在提醒你,身体出了大问题。

第二个信号是明显消瘦。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超过10%,且没有刻意节食或运动,那就不是“瘦了”的问题,而是身体在被病毒消耗

艾滋病毒攻击的是免疫系统,免疫力下降后,身体容易出现代谢紊乱,导致体重迅速下降。

第三个是淋巴结肿大。脖子、腋下、腹股沟这些地方的淋巴结如果持续肿大,摸起来像黄豆大小,且不疼不痒,很可能是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的表现。普通感冒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几天就会消失,而艾滋病引发的则持续时间更长。

第四个是反复口腔溃疡或鹅口疮。很多人会把口腔问题当作“火气大”。但如果你发现自己一月之内反复出现溃疡、口腔白斑或舌头疼痛难愈,那就不只是“上火”那么简单了。这是免疫力低下最直观的表现,艾滋病感染者很常见。

第五个是皮疹。艾滋病初期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红疹、丘疹,甚至是全身瘙痒。这些皮肤问题不是季节性过敏,而是因为病毒影响了身体对外界过敏源的防御能力,皮肤成为免疫失衡的“战场”

第六个是腹泻不止。不是食物中毒,也不是肠胃炎,而是长期、反复拉稀,甚至伴随黏液。

艾滋病毒攻击肠道免疫系统,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让肠道变得脆弱不堪。在没有明确饮食原因的情况下,长期腹泻一定要提高警惕

第七个是持续疲劳和乏力。即使睡了整晚也觉得累,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这种疲劳感是一种“被抽干了”的感觉,是身体在对抗病毒消耗大量能量的结果。很多人以为自己是“亚健康”,但其实免疫系统已经处于崩溃边缘。

第八个是反复感染。感冒、肺炎、带状疱疹、念珠菌感染,一次接一次,药效越来越差。

这种情况背后的真相是:免疫系统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有抵抗力了。艾滋病并不直接致命,而是通过各种“机会性感染”慢慢摧毁身体。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这些症状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但从没想过它们会和艾滋病有关。正因如此,很多患者错过了最宝贵的早期治疗窗口。而一旦进入艾滋病期,治疗难度大幅上升,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很多人不愿去检测,觉得“太吓人”、“没必要”,但艾滋病检测很简单,只需抽血就可以初筛

国家疾控中心已经在多个城市推广免费检测服务,一些机构甚至支持匿名检测。检测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明知道有风险却始终自欺欺人

国家卫健委早在《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20年版)》中明确提出: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至少检测一次艾滋病毒抗体,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庭负责。在临床中,我们见过太多家庭因为一个“不小心”的感染者而支离破碎。

更令人警醒的是,感染后5-10年都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体内病毒早已在悄悄破坏免疫系统。而一旦发展到“艾滋病期”,病毒载量高,极易传播,治疗成本也水涨船高。与其到那时后悔,不如现在主动面对。

现在还有一个误区必须打破:艾滋病不是绝症。从2005年起,我国已经全面推广免费抗病毒治疗。

只要及时发现、规律服药,感染者可以像慢性病患者一样长期带病生存。我们见过不少病人坚持服药十年以上,生活工作与常人无异。

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感染了。而这正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太多人连检测都不做,甚至连怀疑都没有。他们可能只是一次“侥幸”的无套行为,或者一次酒后失控,却换来一生的代价。

作为医生,我必须说一句很现实的话:艾滋病不挑人,不讲情面,它只认传播途径。只要你有过高风险行为,它就有可能找上你。它不会因为你是白领、学生、已婚人士就放过你。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恐慌,而是正视。不是污名化感染者,而是科学防治。不是回避检测,而是主动筛查。如果你曾有过高危行为,哪怕只是一次,也请勇敢地去做一次艾滋病检测。

真相往往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直在逃避真相。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20年版)[S].北京:国家卫健委,202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通报[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4.

[3]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版)[S].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来源:医疗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