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连日来的绵绵秋雨(俗称秋傻子雨),刷着手机里怨天怨地的视频,自己的思绪中又浮现出少儿时期的秋收场景。(想看看本文作者黄汉臣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家家必备的特产美食,许昌的你一定百吃不厌)
旱了一夏的玉米在秋天被淹死了:农民真难 ‖老家许昌
文‖黄汉臣 图‖网络
看到连日来的绵绵秋雨(俗称秋傻子雨),刷着手机里怨天怨地的视频,自己的思绪中又浮现出少儿时期的秋收场景。(想看看本文作者黄汉臣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家家必备的特产美食,许昌的你一定百吃不厌)
那个时候农业生产是大集体,种植秋作物生产队长说了算。秋季农作物以高粱、谷子、红薯为主,玉米和一些小杂粮为辅,高粱、谷子农民称它们为铁杆庄稼,相比其它农作物耐旱、耐涝,收成保障大一些,种红薯产量高,能让大家吃饱肚子。
遇着连阴雨年份,减产减收不可避免,当时生产队仅有的经济作物是棉花,因为上级政府规定各生产队必须上交棉花的任务,采摘期间最怕雨淋,秋收期间我们学校会不定时停课,组织全校同学帮着队里摘棉花,一个五好学生要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回学校后老师会布置写作文“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
有时候睡到半夜会被父母叫醒,来到村外的地里去捡未晒干的红薯片。为了不被雨水淋坏,家里所有能利用的地方都晾着这些一家人的生活口粮,当时有句口头禅叫:“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过去的秋收也叫“三秋”,即秋收、秋种和秋征。秋收就是到了庄稼成熟季节,大家会抢时间收获劳碌一季的各种农作物,免遭雨淋,像打仗一样早出晚归。老话讲:“麦天忙不算忙,要忙还是桑叶黄”,这句说明秋收时期是农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
紧接着是秋种,搞好明年过冬作物的播种工作,为明年的夏粮丰收打好基础。干旱年份冬小麦不能适时播种,县、乡(当时叫人民公社)各级政府都会成立工作组,下派领导干部入村督促抗旱抢收抢种,在田间地头搭起一个高大的棚子,叫抗旱指挥部,上挂宣传标语,“农业学大寨”这句话我记忆深刻。到处红旗招展,大喇叭放着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大造声势。
秋征就是把秋季收获的粮食,挑选最好的晒干扬净交到国家粮库,也叫交公粮。
一年到头收获的粮食,首先要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最后才分给每家每户少部分口粮,主要是红薯,能够吃饱肚子就是好年景。现在的幸福生活在那年代想也没想到。
记得自己少年上学时期,一天是作文课,语文老师首先读了一篇描述“秋收”的范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叙述的:“今年三秋,气候反常,低温多雨,造成了各种农作物收获期推迟的紧张局面。”
文章描写了一位勤劳肯干,大公无私热爱集体的老人,为抢收队里的粮食,不怕苦,不怕累,带领大家靠着人拉肩背,把泡在水中的粮食尽其所能做到颗粒归仓,寸草归垛。在那个年代的广大群众看到了榜样的力量,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我们今天的物质社会中,这种精神力量很难找到,这样的正能量让人们永远怀念。
这篇范文的题目早已忘记,但是文章中的一些句子和故事情节还有模糊印象。
2025年的天气现象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秋收季节和所回忆文章中的天气状况极其相似。
每年春节临近,农村的一些老人仍保留着请灶神年画这种习俗,他们不但敬畏灶神,从灶神画中还能了解到农历年的大小月份,显示的是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几日得辛,来预测当年的农时是否面临挑战,农历乙巳年是七龙治水、四牛耕田、四日得辛,这是古人对每年降水规律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虽然不靠谱,农家人还是根据这种预测在一年中做到有备无患。
七龙治水寓意着今年不会风调雨顺,降水分布不均,不是干旱就是内涝。
今年的夏季小麦生长期就出现了旱情,浇了两次水小麦才收到囤里,紧接着抗旱种秋,抗旱保苗。
由于今年是几十年一遇的高温年份,不但温度高还持续时间长。有的老乡顶着近40度的酷暑抗旱保秋,出现了中暑现象。粮食作物浇了三到四次水,经济作物要浇十多次水。这里面的苦和累不是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到,尽管如此拼搏,农作物生长还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因为旱情是春夏连旱,地下水位下降比较严重,一部分农田水井已经无水可取,但是广大农民还是尽最大努力去挽救他们用汗水换来的庄稼苗,争取把灾情降到最低限度,能保一块地是一块地,能多浇一颗苗是一颗苗。
现在的农业生产设施,比生产队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达不到抗御较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今年天气气温太高,地表水份蒸发得快,你根本浇不及时,正常情况下庄稼苗需用的水分,应该是三伏天,三天一次小雨,五天一次大雨这才叫风调雨顺。连续几个月无明显降水加上持续高温,瞅着田野里枯萎的禾苗,广大农民心里如烹煮般难受。再困难他们也没退缩,我那可敬可爱的乡亲们,还是没明没夜的与旱情作斗争。他们不愿意看到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不长庄稼而滋生杂草。那些闲不住的老人看到一点空闲地都会采取肩挑,车拉的方式弄过去点水,种植上一点芝麻、红薯等耐旱作物。干些农活他们感到充实而快乐,从不计算劳动成本,活动活动身体有事情做,能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个好身体就是他们晚年最大的幸福。
老话说“农历七月十五、开始杀倒麻谷”,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节,秋作物将陆续进入成熟期,即将收获。
2025年的秋天真是让人烦恼又无奈,眼看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即将收到囤里,天公不作美,由高温干旱,直接变成了低温多雨,看不到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秋日美景,降水由大到小持续一月有余,造成田间积水,眼睁睁瞅着成熟的粮食不能收到家,有的已经发芽,有的霉变,有的烂在地里。农业机械不能下地作业,只有采用肩扛、人背的传统方式,一点一点往家运,旱地变成了藕塘,发霉、发芽品质下降,各种粮食的价格大打折扣,看到今年那么不容易,付出很大代价换来的劳动成果将成为泡影,他们扎心般难受,心痛,望天长叹农民难,做农业更难!
有句俗话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谁也没有办法”。这是改变不了的事情。由此看来我们的农业生产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强大,农业生产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还要加倍努力。
相信有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综合国力的强盛,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不远的将来一定会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使我们的农业生产抗御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更大幅度提高,让农村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写于2025年中秋节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黄汉臣,河南鄢陵人,中共党员,自幼生长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热爱农村,熟悉农民。有乡土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深受读者欢迎。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来源:老家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