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总统李在明10月20日在2025年首尔国际航空航天暨军工展览会(ADEX)上郑重宣布,韩国将在2030年前投入超预期预算,用于国防和航空航天研究,目标是使韩国成为全球第四大防务强国。这是韩国领导人首次明确给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表和资金承诺。
李在明在首尔国际航空航天展上宣布将投入超预期预算,誓言使韩国跻身全球防务强国前列,军火贸易已成为韩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品类之一。
韩国总统李在明10月20日在2025年首尔国际航空航天暨军工展览会(ADEX)上郑重宣布,韩国将在2030年前投入超预期预算,用于国防和航空航天研究,目标是使韩国成为全球第四大防务强国。这是韩国领导人首次明确给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表和资金承诺。
“跻身全球第四大防务强国,绝非遥不可及的梦想,”李在明在展会开幕式上表示,“我们会通过重点投资自主研发关键技术、零部件和材料,例如国防领域的专用半导体,来确立技术主权。”
韩国在全球武器市场的崛起速度令人瞩目。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数据,截至2023年,韩国军售额位列全球第十。然而,这一排名正在迅速改变。
韩国武器出口额从2000年的全球第31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9位。而按照俄罗斯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的数据,2024年韩国武器出口额已位列全球第4位。这一跨越式发展背后是韩国军工产业的飞速增长。
李在明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他将此归功于前几届政府的政策积累。事实上,前总统尹锡悦早在2022年就提出到2027年使韩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国的目标。
韩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前所未有的预算”投入军事和航空航天研究领域,以获得未来防御和自主太空探索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武器。
韩国军工出口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过去三年,军火已成为韩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品之一。2017年至2021年,韩国武器出口环比2012年至2016年增加176.8%,增速全球第一。
2022年,韩国创下了173亿美元的武器出口新纪录。而这一数字在2025年有望被刷新——韩国今年军火出口总额有望突破200亿美元。
韩国与波兰签订的军售协议尤其引人注目。这份价值148亿美元的订单包括F/A-50轻型战斗机、K-2主战坦克和K-9自行榴弹炮等装备。这是韩国军工首次敲开欧洲市场的大门,具有里程碑意义。
除了波兰,韩国还与阿联酋、澳大利亚、印度、挪威等国家签订了多个军售合同。从中东到欧洲,从东南亚到美洲,韩国武器正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
韩国已构建起完整的武器装备出口体系。陆地上,K-2主战坦克和K-9自行榴弹炮已成为国际市场的明星产品。K-9自行榴弹炮已斩获土耳其、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订单。
天空中,韩国的F/A-50轻型战斗机表现出色,已获得波兰和阿联酋的订单。海洋里,韩国不仅出口轻型护卫舰给菲律宾,还曾向英国和新西兰出口补给舰。
韩国军工企业近年来的重大突破是实现了系统化、集成化装备的整装出口。从单纯的武器装备出口,到如今能够出口整舰、整机乃至整套作战系统,韩国军工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更令人瞩目的是,韩国已成为一次出口500辆坦克的国家,这是美国都做不到的事情。这种大规模批量出口能力,彰显了韩国军工产业的制造实力。
韩国武器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可归因于四大优势。交付快速是首要优势。许多西方国家军工产业产能萎缩,而韩国能够快速大批量供货。
制造实力强是第二优势。韩国依托扎实的工业和科技基础,能够生产高质量武器装备。现代重工集团甚至表示有能力参与美国海军舰队扩张计划,每年可建造多艘大型舰艇。
政府支持意愿强烈是第三优势。韩国政府将国防工业视为国家战略行业和经济增长引擎,不遗余力地推动武器出口。
单位成本和售价较低是第四优势。韩国武器具有“西方军标、东方售价”的特点,性价比极高。韩国生产的武器装备比西方国家生产的便宜得多,因为韩国人工成本低,如果出口规模继续扩大,生产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
韩国军工企业正在推行海外本土化策略,即在潜在客户国或地区收购成熟的防务企业、建立武器生产工厂或维护中心等,以实现就地生产和销售武器装备。
韩华集团收购美国费城造船厂,成为首个打入美国市场的韩国船企。韩华海洋还计划收购澳大利亚的奥斯塔公司,以期深入参与澳大利亚和美国关键的舰艇建造领域。
在欧洲,韩国将波兰作为“桥头堡”,不仅向波兰出售重型装备,还抛出技术转让和本土化生产条件。波兰计划引进180辆K-2主战坦克,后续还将在波兰批量生产至少800辆本土化“K2PL”主战坦克。
在东南亚,韩国正将秘鲁打造成为地区枢纽。现代重工已与秘鲁国有SIMA造船厂签订合作协议,在当地联合建造舰艇。这是韩国在中南美洲最大的国防工业出口订单。
尽管前景看好,但韩国实现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国的目标仍面临挑战。核心技术依赖是首要问题。韩国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不少武器装备很大程度上仍属于“拼装产品”,核心部件高度依赖进口。
资金压力是另一大挑战。韩国与欧洲国家签署的订单价值均以百亿美元计,但韩国进出口银行给任何借款方的单笔贷款不得超过其总股本的40%,即约6万亿韩元,这限制了韩国提供买方信贷的能力。
国际竞争加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美国等传统军工强国重振产能,韩国在国际军火市场可能将回归到为美欧“补缺”的次要角色。
此外,韩国武器出口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乌克兰效应”。许多北约欧洲国家因安全压力急欲军购补仓,为韩国武器提供了市场机会。一旦地区局势缓和,这种特殊需求可能减弱。
韩国军工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李在明政府承诺投入巨额预算,韩国军工企业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第四大防务强国的目标。
韩国武器出口的崛起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从“自主国防”到“军工大国”,韩国只用了短短数十年时间。这一跨越式发展背后,是国家战略、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的完美结合。
随着韩国军工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全球武器市场格局或将迎来重塑。韩国能否如愿成为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国,世人将拭目以待。
来源:星火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