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门诊上遇到太多肝郁脾虚的患者,症状反反复复,吃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甚至自己熬山药粥、喝四君子汤,一开始可能有点效果,但过不了多久又不行了——腹胀还是胀,嗳气照旧打,大便时干时稀,食欲时好时坏。
门诊上遇到太多肝郁脾虚的患者,症状反反复复,吃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甚至自己熬山药粥、喝四君子汤,一开始可能有点效果,但过不了多久又不行了——腹胀还是胀,嗳气照旧打,大便时干时稀,食欲时好时坏。
为什么?因为方向错了。
这类患者来看病时,往往主诉就是“脾胃不好”:吃一点就胀,吃完饭顶得慌,嗳气频繁,要么大便不成形,要么便秘但大便黏马桶,舌头两边鼓胀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薄黄。
但仔细问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有个共同特点——情绪问题突出:要么长期焦虑、压力大,要么爱生闷气,要么经常失眠、多梦。
到底谁是病根?
这就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脾虚的症状大家都看得见,但背后的“肝郁”才是病根。肝主疏泄,负责调畅全身气机,如果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就会横逆犯脾——也就是中医常说的“肝木克脾土”。
这时候单纯健脾,相当于在漏水的桶里拼命加水,肝气不疏,脾永远补不到位,症状自然反复。
更麻烦的是,脾虚之后,气血生化不足,肝得不到足够的滋养,肝郁会进一步加重,形成“肝郁→脾虚→气血弱→肝更郁”的恶性循环。所以很多人的脾胃问题,不只是单纯的消化问题。
我的观点很简单:肝郁脾虚必须肝脾同调,而且要以疏肝为主,健脾为辅。
门诊医案笔记
上个月有位45岁的男性患者,程序员,长期加班,作息不规律,近半年来总觉得胃里不舒服:饭后胀得厉害,嗳气多,偶尔反酸,大便黏滞不爽,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
刻诊时,他舌质偏红,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微腻,舌边有明显的齿痕,脉弦细。问他情绪怎么样,他说工作压力大,经常烦躁,晚上睡不好,半夜容易醒,白天没精神。
这明显是肝郁化热,横逆犯脾——肝气郁久了,郁而化火,热邪扰脾,导致脾的运化功能更差。如果只用健脾药,清热疏肝的药不到位,热邪不除,脾虚就很难彻底改善。
我给他开的方子,是以脾胃舒丸为基础加减:
疏肝:白芍、香附、川芎、乌梅、鳖甲。
健脾:黄芪、白术、陈皮。
消积行气:槟榔、厚朴、枳实、草果。
患者吃了两周复诊,反馈胃胀明显减轻,嗳气减少,大便也顺畅了一些。继续守方微调,再吃一周巩固,三诊时基本没有明显不适了。我叮嘱他,除了纯中药调理,更重要的是调整作息、放松情绪。
有类似问题的朋友,可以具体说说你的症状(比如情绪、饮食、大便、睡眠),我帮你分析看看是不是肝郁脾虚,再给你更针对性的建议。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健康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文中的方子不一定适合每个人,需要在专业中医辨证下遵医嘱调理,不可盲目用药。
来源:中医杨小平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