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8天,372块,一部待映的贾樟柯电影,和一张可能被中戏收回的录取通知书——这就是18岁荣梓杉此刻的全部身价。
38天,372块,一部待映的贾樟柯电影,和一张可能被中戏收回的录取通知书——这就是18岁荣梓杉此刻的全部身价。
别急着吃瓜,先记住三个数字:8亿、30%、七位数。
8亿是“372元酒店梗”的阅读量;30%是某平台把“无负面”权重一口气抬到的选角硬指标;七位数,是儿童手表品牌连夜撤海报要烧掉的违约金。
数字不会撒谎,它们把一场少年情感纠纷推到更硬的地面:童星工业化流水线的裂缝,终于崩成公共事故。
先把时间轴钉死,再谈意义。
7月13日加微信,7月29日酒店付款截图372元,8月5日冷暴力启动,8月18日肢体冲突,8月20日互删。
38天,比一部网剧拍摄周期还短,却足够让“国民弟弟”标签拆骨去皮。
女方李禹熹已委托北京律所,案由两条:侵犯肖像权、故意伤害。
警方调走了酒店走廊监控,视频里有没有推搡,将直接决定案件走向民事调解还是行政处罚。
一句话,这不是粉圈互撕,是司法程序,留案底的那种。
中戏那边也没法再“观望”。
学生处10月17日对外确认:举报材料收悉,按规定“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可记过到开除。
别忘了,荣梓杉是2024级新鲜人,学籍还没捂热。
校规里“公德”二字看似缥缈,但放在“艺考公平”被放大镜检视的当下,学校必须给出量化回应——一旦司法认定过错,中戏大概率用“开除”对冲舆情,杀一儆百。
换句话说,他失去的未必是片约,而是一张饭票:体制内院团、央企话剧岗、应届生落户,都与这张毕业证挂钩。
品牌方更现实。
儿童手表的受众是10岁以下小学生的家长,他们最怕“坏榜样”。
合约里写明了“道德条款”,触发即停付尾款并追偿。
业内人士透露,荣梓杉签的是“年度框架+销售分成”,如今海报全撤,违约金落在七位数中段,相当于他拍两部A级网剧的男二片酬。
钱还是小事,真正致命的是“童星”身份反噬:从《隐秘的角落》到《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他商业价值的底色是“邻家哥哥”,一旦滤镜碎成“372元酒店”,品牌叙事就断了根。
贾樟柯的《风流一代》原本想借他的“少年气”对冲赵涛的“中年倦”,现在剧组停拍,重新选角。
柏林电影节2025年2月截止报名,新演员必须赶在11月前补拍全部镜头,时间紧到导演组已经把“会游泳、山西口音”两个硬条件放宽成“能来就行”。
对荣梓杉,这不仅是丢一部文艺片,而是被剔除“电影作者”的安全屋——商业代言可以靠粉丝刷量,文艺片刷脸却靠信用,信用破产,银幕就不会再给他特写。
行业恐慌比他本人来得更快。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工委10月19日发倡议,首次把“童星转型期行为规范”写进红头文件。
翻译成人话:以后选00后,要先看“无负面”证明,相当于演员版“无犯罪记录”。
某平台内部PPT流出,选角评分表“道德风险”权重从15%飙到30%,与“演技”持平。
制片人最怕的不是演员贵,而是播不了。
《青簪行》《夜旅人》血淋淋的补拍账单还贴在墙上,没人想再当冤大头。
荣梓杉事件后,带“童星”标签的小生小女统统被叫回公司“谈话”,主题只有一个:交手机、删黑历史、签承诺书。
比行业更焦虑的,是家长。
荣妈长期兼任经纪人,被曝在剧组因“少一个荤菜”跟后勤吵架。
教育学者直斥“亲子关系商业化”:当妈同时是老板,孩子犯错就等于甲方犯错,家长只能硬扛,无法承担“教子失败”的公众羞辱。
北师大心理学部顺势呼吁:对10岁前出道的童模、童星,实行强制心理年检,像汽车年检一样,不合格就暂停接单。
一句话,把“育儿”从“创业”变回“育人”。
法律也没闲着。
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只有原则性条款,管得了工厂童工,却管不住镜头童工。
代表委员已准备在两会上递提案:建立“演艺人员职业行为档案”,一人一档,随学籍走,从剧组到剧组,像飞行员的飞行记录本。
一旦留底,荣梓杉的今天就是后来者的紧箍咒。
故事讲到这儿,你会发现“372元”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火药是整条“童星经济”产业链:
资本需要快速变现的脸,家长需要跨越阶层的梯子,平台需要无风险的流量,观众需要不会塌房的哥哥。
四方力量把未成年演员推到聚光灯最中心,却没人给他补一节“如何当一个普通人”的必修课。
于是,18岁的他在38天里演砸了一场恋爱,也扯下了行业最后一块遮羞布。
接下来看什么?
一看法院传票,二看中戏通报,三看贾樟柯到底换谁。
如果司法留案、学校除名、电影换角同时落地,荣梓杉将成为“童星转型失败”的首个完整样本——那时,“372元”就不再是梗,而是行业词典里一个动词,意思是:从顶流到风险标的,只需38天。
而对于更多想把孩子送进剧组的父母,这是最省流的一课:
在镜头面前,童年不是资本,是负债;一旦资产负债表失衡,追债的不仅是舆论,还有时间——时间不会原谅那些没来得及长大的孩子。
来源:高贵枫叶P1Aot7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