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划重点:3个「普通人能进场」的行业要起风 下半年别错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08:54 2

摘要:二十届四中全会刚结束,不少政策信号一出来,就有人琢磨:这波风口里,普通人能抓着啥机会?别盯着那些高大上的概念,这次有3个行业,既有政策托底,又不用大本钱,只要看懂方向,说不定就能在身边找到挣钱的门路。

二十届四中全会刚结束,不少政策信号一出来,就有人琢磨:这波风口里,普通人能抓着啥机会?别盯着那些高大上的概念,这次有3个行业,既有政策托底,又不用大本钱,只要看懂方向,说不定就能在身边找到挣钱的门路。

一、智慧养老:不是开养老院,「细分服务」比想象中好做

一提养老行业,很多人先想到开养老院、卖保健品,其实早不是这回事了。四中全会明确说要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意思很明白:大多数老人更愿意在家养老,围绕这个需求的细分服务,才是真机会。

先看组实在数据,现在我国60岁以上老人快2.5亿了,其中八成以上想在家养老,但家里的养老条件跟不上——洗澡怕滑、起身费劲、生病没人及时照应,这些小痛点里全是生意。

最火的要数「居家适老化轻改造」。不用砸墙拆地,就装个防滑地垫、可折叠扶手、感应夜灯,再给马桶加个升降圈,一套下来几千块,老人用着放心,子女也愿意掏钱。上海有个小伙子,专门做这种改造,还按老人身体情况定制,比如给偏瘫老人装床边助力杆,给视力不好的老人装语音提示器,一年接了三百多单,比上班挣得多。

还有「医养衔接」的活儿,不用当医生也能做。比如现在缺的陪诊师,帮老人挂号、取药、陪做检查,一天收两百来块,不少子女在外打工,宁愿多花钱也想让老人看病方便。更细分的是「上门康复护理」,老人做完手术回家,需要有人帮着做康复训练、按摩护理,按小时收费,比去康复机构便宜一半,很多家庭都乐意选。

连老人的「精神需求」都能挣钱。有个阿姨学了短视频剪辑,在社区教老人拍抖音、开直播,教一次收几十块,还帮老人对接些适合的养老产品推广,赚点佣金。还有人组织「银发兴趣班」,教书法、合唱、用智能手机,一个班收十几个人,报名的人排到下个月,后续还能帮着联系老年旅游,生意越做越宽。

现在社保基金、大保险公司都在往养老领域砸钱,但普通人不用跟他们抢大项目,就盯着「老人在家养老」的小需求,做精做细,就能站稳脚。

二、绿色能源:不只是建电站,「配套服务」缺人又缺活儿

四中全会提了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很多人觉得这是大企业建光伏、风电的事,跟自己没关系。其实能源转型到了「落地阶段」,最缺的是配套服务的人,这些活儿技术门槛不高,普通人学俩月就能上手。

先说说「光伏后市场」。现在农村屋顶、工厂房顶装了不少光伏板,可农户和老板大多不懂维护,板上积灰、零件松动,发电效率就降了。有人专门学了光伏板清洗、故障检测的手艺,带着工具走村串户,按每块板收费,一个村跑下来,一个月挣得比上班多。还有家庭储能电池,现在不少人家里装小储能电站,找师傅安装调试、后期检修,都得排队预约。

再看「绿电服务」的生意。政策现在鼓励企业和个人买绿电,可很多小厂子、农户不知道去哪买、怎么交易。江苏有个小伙子就盯准这个,帮农户把屋顶光伏发的电挂到交易平台,跟需要绿电的企业对接,赚点差价分成,一年下来比单纯收光伏租金多挣好几万。还有人帮中小企业办绿电交易手续,虽然一单抽成不多,但单量稳,积少成多也不少赚。

甚至「传统能源改造」也有机会。现在不少老电厂在改造成储能中心,煤矿也在往「绿色矿山」转型,这些改造需要大量懂点新能源技术的工人。有个以前在火电厂上班的师傅,学了储能设备维护,现在帮电厂调试储能系统,工资比以前翻了倍,这就是老技能叠加新需求的红利。

别嫌这些生意小,政策给的支撑很实在。各地都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整个产业链的配套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比起炒股票、投基金,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生意,反而更让人踏实。

三、数字政务下沉:不玩代码,「帮人落地」的活儿最缺人

四中全会提了要「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数字政务下沉——让社区、乡镇的政务服务都搬到线上,可很多基层工作人员、老百姓不会用,这就给普通人留出了「数字化帮手」的位置,不用懂代码,会帮人解决实际问题就行。

比如社区的「智慧系统运营」。现在很多社区要装智慧服务平台,把居民报修、养老服务、物业缴费都放线上,但社区工作人员大多不会操作。有人就专门帮社区对接系统,教工作人员怎么录入信息、处理居民需求,还负责日常维护,一个社区一个月能挣几千块,同时接两三个社区,收入就很可观。

还有「政务服务代办」。不少老人不会线上挂号、交水电费、办社保卡,有人就在社区开了个「代办点」,帮老人操作手机,收点服务费。更有人专门帮小商户办线上审批手续,比如帮开小吃店的老板在线申请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不用老板跑部门,按单收费,生意特别好。

甚至「数字助老」都能做成生意。现在挂号、查社保都要在线上弄,可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有人在社区开了「数字小课堂」,手把手教老人用健康码、网上挂号、视频通话,顺便帮老人修修手机、调调字体,虽然一次就收几十块,但老人觉得靠谱,有其他需求也会找他,比如帮买智能血压计、设置紧急呼叫器,慢慢就把生意做起来了。

这些活儿看着简单,却刚好补上了数字政务下沉的「短板」。现在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推数字化,但真正能把技术和老百姓需求对接起来的人太少了。普通人不用懂高深技术,只要能帮人把数字化工具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就不愁没生意做。

其实看下来就会发现,四中全会释放的机会,从来不是让普通人去追那些飘在天上的概念,而是藏在养老的居家服务里、能源的配套维护中、数字政务的落地环节里。这些生意不用大资本,也不用高精尖技术,关键是能看懂政策方向,沉下心解决身边人的实际需求。

你最近在小区里、周边乡镇,有没有发现这类刚冒头的商机?比如有人开始做适老化改造,或者帮老人代办政务手续?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咱们一起琢磨琢磨怎么抓住这波实在的机会。

来源:秋叶晴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