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城区文化街道文化社区老追古居民小组,50岁的居民小组长和玉鸿,用脚步丈量山林,用实干破解增收难题。自2012年当选组长以来,他始终以乡村振兴为己任,从探索林下经济到带动群众共富,在绿水青山间闯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之路,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领头雁”
在古城区文化街道文化社区老追古居民小组,50岁的居民小组长和玉鸿,用脚步丈量山林,用实干破解增收难题。自2012年当选组长以来,他始终以乡村振兴为己任,从探索林下经济到带动群众共富,在绿水青山间闯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之路,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领头雁”。
图为和玉鸿给鸡放音乐
初心如磐:于困境中寻振兴方向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百姓要致富,带头人要先闯。”这是和玉鸿扎根乡村十余载的坚定信念。2012年,刚接过居民小组长担子的他,面对的是居民“守着林地没出路、靠天吃饭收入薄”的困境——老追古人守着大片山林,却仅靠传统种植和零散务工维持生计,大片山林资源闲置,乡村振兴的蓝图难以落地。
十余年间,和玉鸿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一边操持农事、打零工贴补家用,一边走遍村里的每一片林地,调研过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多种路子,却始终未找到契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方向。直到2023年,文化街道办事处“一乡一产土鸡林下养殖”的政策春风吹到了老追古村,丽江市古城区农百业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垫资又补助还帮助销售,和玉鸿眼前一亮:“我们的林地就是乡村振兴的‘金饭碗’,发展林下养殖,既护生态又能增收,这就是最适合我们的路!”
实干破局:从“门外汉”到产业“领路人”
认准方向后,和玉鸿以“敢闯敢试”的劲头,率先扛起发展林下经济的大旗,将目标锁定在林下土鸡养殖上。从零起步的他,白天扎进林地搭鸡棚、围林地,晚上熬夜查资料、学技术、记笔记。短短一年多时间,便完成了从“养殖门外汉”到“产业带头人”的蜕变。
养殖初期,土鸡“胆小易惊、存活率低”的问题曾让他屡屡受挫。为破解这一难题,他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音乐养殖法”——在鸡棚旁安装音箱,每天定时播放舒缓的民族音乐,有效缓解土鸡应激反应,存活率提升近20%。不仅如此,他还坚持“精细管理”,用一本厚厚的“养殖账本”记录每一笔开支:饲料采购、疫苗使用、鸡苗损耗等明细一目了然,通过数据动态调整养殖策略,将成本精准控制,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
如今,和玉鸿的林下土鸡养殖基地初具规模,第一批土鸡出栏便实现纯利润数万元。曾经闲置的林地变成了“聚宝盆”,为老追古村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根基。
共富领航:把“独木桥”变成“阳光道”
“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大家共同的大合唱。”在自己尝到林下经济的“甜头”后,和玉鸿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带领乡亲一起踏上振兴路。他主动敞开养殖基地大门,邀请村民实地参观学习,手把手传授选种、搭建鸡棚、疫病防控等技术,还把自己的“致富账本”当成“教材”,教会大家算好“成本账”和“收益账”。
在他的带动下,5户居民先后加入林下养殖队伍,实现每户年均增收近万元。曾经“不敢闯、不会干”的村民,如今都成了林下经济的“实践者”。为进一步释放林地效益,和玉鸿还创新探索“林下养殖+作物种植”的立体发展模式,在林地间套种魔芋、玉米,形成“土鸡粪便肥田、作物遮阴护鸡”的种养循环,实现“一份林地两份收入”,让乡村振兴的产业动能持续增强。
图为魔芋地里忙碌的和玉鸿
振兴蝶变:让绿水青山映出幸福图景
随着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老追古村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曾经寂静的山林,如今鸡群穿梭、庄稼茁壮,处处是生机勃勃的产业图景;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从“要我振兴”变成“我要振兴”,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玉鸿用实干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扎根乡土的坚守里,藏在敢闯敢试的勇气里,藏在带动共富的担当里。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老追古村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记者:马思雨 撰稿人:和晓松
来源:丽江古城融媒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