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王充,回望《论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08:00 1

摘要:绍兴上虞是出过不少文化传奇与历史名人的。东汉有投江寻父的孝女曹娥,其事有《曹娥碑》传史;东晋时期,又诞生了“梁祝”的千古传说,祝英台的形象流芳后世。还有两位高士,一为东晋谢安,因淝水之战名垂青史;二为东汉王充,公认为史上杰出的思想家。记得多年前曾拜读他的《论衡

喻军

绍兴上虞是出过不少文化传奇与历史名人的。东汉有投江寻父的孝女曹娥,其事有《曹娥碑》传史;东晋时期,又诞生了“梁祝”的千古传说,祝英台的形象流芳后世。还有两位高士,一为东晋谢安,因淝水之战名垂青史;二为东汉王充,公认为史上杰出的思想家。记得多年前曾拜读他的《论衡》,至今仍记得“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哲语,比英国哲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足足早了1500年。

王充原籍魏郡元城(河北大名),因祖辈迁徙会稽(绍兴)、王充父亲再迁居上虞而生于当地,属“细族孤门”。相传他8岁能文,有离乡赴洛阳太学读书的经历,师从史学家班彪。当过小官,因与上司言语冲撞遭免职。他在《自纪》中说:“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后来隐居著述,终成不朽巨著《论衡》。

前不久,我去上虞,途中无意瞥见高悬的“王充路”标志,心想,这样的人物,以其命名公共道路,自有其纪念意义。王充为杰出的思想家,主要针对东汉的学术潮流而言,这里须简要提及《论衡》一书出台的背景:那时,神秘主义思想盛行,儒道两家虽表面占据主流,实则深受阴阳学说渗透。从“王莽改制”到“光武中兴”,不少政治举动都借助谶纬之术制造舆论、迷惑视听。到了东汉,这种风气愈演愈烈,思想界几乎沦为经师与方士唱和的舞台。

而王充的出现,如一道“阒寂”的闪电,隐隐划过哲学的夜空。他生前并没有看到自己的著作面世,而是死后两百年,经蔡邕发现才得以播传开来,被世人叹为奇书。今人则称《论衡》为“怀疑时代的曙光”。

《论衡》究竟有何不同凡响之处呢?以下谈几点肤浅的体会。《论衡》与当时的神秘主义思潮可谓南辕北辙。王充不信神怪谶纬,敢于违诡于俗。他继承了荀子的气论和黄老道家的天道观,却剔除了其中空说无着的成分。其著书的本意,正在于“疾虚妄”这三个字,极力倡导理性精神。

他还对所谓“天人感应说”持激烈的否定态度,以为“伪书俗文,多不实诚”,即人天并非同构一体,天人皆属自然之物,不可能有什么神秘的感应关系。天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反对将自然现象拟人化,以此揭露当时流行的“奉天法古”之类思潮的虚妄。

那么,王充如何理解“人”在这一对应关系中的位置?他从道家的“精气”说发展出“气一元论”,认为人的智慧源于人体中所含的“元气”,提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万物与人皆由元气凝聚而成,“寒温之气,系于天地,而统于阴阳”。

针对自然现象所引发的种种灾变,常被一些人说成是“天怒”,王充认为这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夏天阳气盛,若与阴气相冲,则雷电生,所谓“雷为天怒”纯属荒诞之言。由此否定了董仲舒的“谴告说”。须知在他那个时代,“受命说”“造谴告之言”之类的理论非常盛行,而《论衡》却明确告诉世人:“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并非“天生而知”,而是“知物由学,不学不成”。那些超自然的天命神权、“奉天承运”之类的妄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有人认为王充固有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但对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则论述不足,成为一种“自然定命论”。虽不失为一种解读方式,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凌驾自然之类说法的内在经纬实难甄别。相形之下,王充的学说似更贴近“顺应自然”的主旨。

王充不啻当年“离经叛道”的学者,即便面对孔孟等儒门先师,他也敢于提出质疑。在“今文经学者”董仲舒等人学术垄断的背景下,他甫一发声即被边缘化,其胆识之卓绝、性情之孤勇,着实令人敬佩。这让我想起明末狂禅人物李贽,与之处境相似,皆属任侠勇毅、拒曲学阿世、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先锋。

王充曾短期为官,留下一次遭罢免、两次自请去职的记录,可见其志确不在此。然而,正是这不经意的转身,竟为他推开了哲学殿堂的巍峨之门。

王充的《论衡》对思想史的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无神论思想,否定鬼神的存在;二是对于“天人感应说”的批驳;三是强调实证,反对缺乏实践经验而盲从经典。这在当年是十分了不起的科学意识、逻辑思维和理论勇气的体现,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史哲体系,并且至今仍闪烁着跨越时代的现实意义。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