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一包油菜种子,撒在肥田和瘦田里,收获时产量可能差上一大截,这种秘密就藏在株行距的设置里。
同一包油菜种子,撒在肥田和瘦田里,收获时产量可能差上一大截,这种秘密就藏在株行距的设置里。
俗话说“肥田稀,瘦田密”,这简简单单六个字,藏着油菜高产的大智慧。咱们种油菜的农户都知道,油菜要高产,不光靠肥料、天气,那种植的稀疏稠密更是关键。同样一把种子,不同的摆放法,秋收时产量能差上一大截!
这其中的门道,今天就给大家说个明白。
肥瘦田不同,种植方法异
肥田和瘦田的根本区别在于养分供给能力不同。肥田土壤肥沃,养分充足,油菜植株生长旺盛,棵型较大;而瘦田肥力不足,植株生长相对矮小。
这就决定了两种田块的种植策略必须不同。
肥田里的油菜,就像住在宽敞大院里的家庭,空间大,营养足,每株都能充分发育,分枝多,角果满。瘦田里的油菜,则像挤在小屋子里的大家庭,需要靠团结一致、依靠群体力量来提高产量。
所以,有经验的老农都懂得:肥田要适当稀植,瘦田则要适当密植。
肥田稀植,优势尽显
肥田水肥条件好,油菜个体发育健壮。如果种得太密,植株间会相互遮挡阳光,通风不畅,不仅影响光合作用,还容易引发病虫害,严重时还会导致倒伏。
那么,肥田的株行距怎么控制最合适呢?
根据农业专家的建议,肥田的油菜行距可以放宽到30-40厘米,株距保持在25-30厘米为宜。这样的安排给了每棵油菜足够的“私人空间”,让它们能充分舒展枝叶,有效利用光照和空气,从而发挥出单株的生产潜力。
肥田稀植的油菜,一次有效分枝数多,单株角果数能达到220个以上,这些都是高产的保证。
瘦田密植,群体取胜
瘦田的情况正好相反。土壤肥力不足,油菜植株个体发育受限,单株生产能力有限。这时候,就要依靠群体数量来争取高产了。
瘦田密植,相当于“人多力量大”,通过增加株数来弥补单株产量的不足。
瘦田种油菜,行距可以缩小到30厘米左右,株距控制在20-25厘米。这样的密度保证了每亩有足够的株数,形成足够的群体产量。
密植后的油菜,前期覆盖快,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水分蒸发,这对于瘦田保墒增温也很有好处。
行距配置,也有讲究
除了株行距的宽窄调整,不同的行距配置方式也会影响油菜的产量。
对于植株高大、分枝性强的品种,特别是在肥田,可以采用宽窄行播种方式——以33厘米为一带,在带的一边种3行油菜,小行距20-24厘米,大行距54-60厘米。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田间通风透光好,便于田间管理操作,能充分发挥肥地的生产潜力。
而对于植株较小、分枝性较差的品种,在山地、丘陵区等通风透光性好的瘦田,则可以选用匀行播种,以群体夺高产。
密度调整,要因地制宜
油菜的株行距设置,不仅要考虑田块的肥瘦,还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种植季节和品种特性。
比如冬油菜区,冬季寒冷,植株生长缓慢,应适当密植以增强抗寒能力;而春油菜区,春季气温回升快,生长期短,应稀植以促进个体发育。
同样,早熟品种可以适当密植,晚熟品种则要稀植。
这就需要我们农民朋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种植密度,不能一概而论。
株行距得当,效益提升
株行距设置合理,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合理的密度可以使油菜产量提高15%-20%。这是因为适当的株行距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
现在机械化播种也越来越普及,一天能播40多亩,比人工效率高出许多。但机械化播种更要求株行距规范一致,否则会出现漏播、重播,影响产量。
有经验的种植户说:“油菜籽不用我们出钱,点播不用我们出钱,到时候油菜籽收了就是归我们的,效益可以。”这其中,合理的株行距设置功不可没。
老把式的经验之谈确实在理:“肥田稀,瘦田密,不肥不瘦看天气。”这句话总结了油菜种植密度的核心要领。下次播种前,不妨先走到田里,抓把土看看,根据肥瘦情况调整株行距,这个小小的改变,可能会让你收获时惊喜连连。
来源:稻香老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