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材料共三则。首先,考生需理解三则材料的核心概念。三则材料都围绕“怜悯之心”(或恻隐之心、悲悯情怀)展开:孟子强调怜悯之心是人与生俱来、普遍存在的本能反应,是人性之善的起点;屈原的句子展现怜悯之心从对个体瞬间遭遇的同情,升华为对广大民众普遍苦难的深切忧患与哀伤;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美·奥尔科特《小妇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三则。首先,考生需理解三则材料的核心概念。三则材料都围绕“怜悯之心”(或恻隐之心、悲悯情怀)展开:孟子强调怜悯之心是人与生俱来、普遍存在的本能反应,是人性之善的起点;屈原的句子展现怜悯之心从对个体瞬间遭遇的同情,升华为对广大民众普遍苦难的深切忧患与哀伤;奥尔科特的句子揭示泪水(情感体验)与忧患(苦难)对心灵的塑造作用-一使“心”更加“温厚”,即使怜悯之心更深厚、更成熟、更具理解力。
其次,要寻找材料关联。三则材料虽跨越时空与文化,却共同指向“人性中的共情与悲悯”这一核心命题。三则材料呈现了“怜悯之心”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性本能的恻隐是怜悯之心的起点;由己及人,推及家国天下是怜悯之心的实践过程;经历磨难洗礼,使怜悯之心更坚韧、更成熟、更博大是心怀怜悯之心带给人的成长和收获。
最后,确定写作方向。题目要求谈“联想和思考”,应围绕“怜悯之心”的本质、价值、发展过程及其意义展开。重点在于阐释三则材料共同揭示的道理,即怜悯之心如何从本能萌芽,发展为广博的社会关怀,并在个人经历中得以淬炼升华。注意,写作主题不能仅关联三则材料中的一则。需体现对三者关系的理解。
综上,考生可以有以下的立意角度:
角度一:怜悯之心的三重境界。从本能的恻隐(起点),到广博的优患(扩展),再到历经磨砺后的清明与温厚(升华),论述怜悯之心如何逐步成长、成熟。
角度二:从“怵惕恻隐”到“心忧天下”。论述怜悯之心如何从对个体不幸的瞬间反应,自然地扩展升华为对群体命运、社会疾苦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最后强调这种关怀与担当如何在个人身上演变成一种恒定的人文精神与传统。
角度三:综合论述怜悯既是人性的光辉起点(本能),也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忧患),更需要在人生实践中不断反思、体验(泪水)才能走向成熟(温厚),成为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基石。
角度四:探讨“柔软的力量”与“坚韧的温度”如何在怜悯中实现统一。孟子的恻隐之心展现人性的柔软,屈原的“掩涕”与“哀民生”则在柔软中注入行动的力量,而奥尔科特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揭示:真正的怜悯不是脆弱的同情,而是历经苦难后依然保持对世界的温柔。三者共同构建怜悯心的辩证内涵柔软的共情是起点,坚韧的担当是实践,而刚柔并济的智慧则是最终归宿。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以孟子“孺子入井”的场景切入,描绘本能共情的瞬间冲击,引出“人性本善”的核心话题。接着结合屈原的例子,分析共情从个体到群体的升华,探讨“责任如何让悲悯更有力量”;再引用奥尔科特的观点,论述苦难对共情能力的淬炼,结合个人或历史案例深化论证;最后联系现实,反思现代社会共情的缺失与重建,提出“理性与温度平衡”的观点。结尾回归三则材料的精神内核,强调共情是人性的底色,也是文明的微光,呼吁在时代变迁中守护这份“不忍人之心”。
立意:
1.恻隐之心,文明的星火。
2.泪水洗亮的眼睛,苦难捂热的心。
3.不忍之心是人性深处的永恒光源。
4.苦难不是枷锁,而是共情
温床。
5.当恻隐之心遇见人间烟火。
6.共情是跨越时空的生命共鸣。
【范文参考】:
共情之心:照亮人性与社会的光
当孟子笔下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的场景浮现,那份本能的怵惕恻隐之心,是人性最本真的微光;当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悲叹回荡,那份深沉的忧民情怀,是个体与家国相连的纽带;当奥尔科特道出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的感悟,那份历经磨砺后的温暖,是共情之心沉淀出的力量。这三则跨越时空的箴言,共同指向了一种珍贵的品质 —— 共情,它既是人性的底色,更是推动社会前行的精神动力。
共情之心,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人性本能,是未经雕琢却无比纯粹的善意。孟子认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份心并非后天刻意培养,而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就像孩童看到同伴哭泣会主动递上玩具,路人看到老人跌倒会下意识伸手搀扶,这些无需思考的举动,正是共情之心最直观的体现。在云南大山里,支教老师张桂梅看到山区女孩因贫困失学,那份 “不忍” 化作了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她走遍深山,筹集资金,创办免费女子高中,让上千名女孩走出大山。这份坚守的起点,便是对女孩们困境的深切共情。正是这份本能的善意,让她跨越了个人利益的边界,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火炬。如果说人性是一座花园,那么共情之心便是其中最先绽放的花朵,它用纯粹的色彩,装点着人性的美好。
共情之心,能在个体与群体之间搭建桥梁,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屈原身处乱世,却始终心系百姓,“哀民生之多艰” 的叹息,不仅是他个人的悲怆,更是对整个群体命运的关怀。这种共情,让他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百姓紧密相连的 “代言人”。在现代社会,这样的共情同样闪耀。面对新冠疫情,无数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他们明知危险,却因目睹患者的痛苦、感受民众的恐慌,那份共情之心促使他们挺身而出。从社区志愿者为隔离居民送物资,到企业捐赠防疫设备,无数人的共情汇聚成强大的合力,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共情就像一条纽带,将分散的个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温暖的整体。当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到他人的处境、理解他人的需求,社会便会充满善意与力量,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共情之心,在历经忧患后会更加温厚,成为个体成长与精神升华的养分。奥尔科特说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经历过困境的人,更能体会他人的痛苦,也更能珍惜身边的美好,这份共情会变得更加深沉、厚重。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一度陷入绝望,他在病痛的折磨中,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但正是这份经历,让他对他人的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在作品中书写生命的挣扎与希望,用文字温暖着无数身处困境的人。他的共情,不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源于自身经历的深刻感悟,这份温厚的共情,既治愈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人生难免会遇到风雨,当我们在困境中学会感受、学会理解,共情之心便会在磨砺中成长。它会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柔软,也更加坚强,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仅关注自己的脚步,更能看见他人的身影。
共情之心,是孟子笔下的恻隐,是屈原心中的忧思,是奥尔科特眼中的温厚。它是人性的底色,是社会的纽带,更是个体成长的养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会因为忙碌而忽略他人的感受,或许会因为隔阂而忘记共情的温度。但当我们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便会发现,共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藏在陌生人一句温暖的问候里,藏在朋友一个鼓励的眼神里,藏在对远方苦难的牵挂里。让我们守护好这份共情之心,用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关注这个世界的每一份需求。当共情之心在更多人心中绽放,人性会更加美好,社会会更加温暖,我们的世界也会因这份共情而充满光明。
以悲悯为灯,照人间长路
当孟子言“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时,他揭示了人性深处最原始的善——一种不假思索的共情本能。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则是将这份本能升华为对苍生苦难的深切悲悯。而奥尔科特在《小妇人》中写道:“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则道出了悲悯在历经磨砺后的成熟与坚韧。三则材料,由本能之善,到情怀之深,再到境界之高,共同指向一个永恒的主题:悲悯,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光辉,是照亮人间长夜的不灭灯火。
悲悯,始于人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孟子所言“怵惕恻隐”,并非后天习得的道德规范,而是如本能般自然涌现的情感。试想,若无此心,社会将如何运转?当孩童坠井,路人袖手旁观,人与兽何异?这种“不忍人之心”是文明的基石,是道德的萌芽。它不依赖于利益计算,不取决于亲疏远近,纯粹而纯粹。正如现代神经科学所揭示的“镜像神经元”机制,人类天生具备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悲悯的生理基础。因此,悲悯并非软弱,而是人类得以共存、社会得以维系的深层密码。
然而,仅有本能的悲悯是脆弱的。它可能被冷漠的现实磨钝,被理性的算计遮蔽。真正的悲悯,需经忧患淬炼,方能坚韧而深沉。屈原流放沅湘,目睹百姓在战乱与苛政中挣扎,“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已非一时触动,而是融入血脉的忧思。他的悲悯,因个人的不幸而更加真切,因对家国的深情而更加厚重。奥尔科特笔下的“泪水”与“忧患”,正是这种淬炼的象征。泪水洗去浮华,使双眼看清苦难的本质;忧患磨砺心灵,使温厚不流于空泛的同情,而成为一种坚定的担当。鲁迅弃医从文,正是因看透了国人精神的麻木,其笔下的悲悯,冷峻而深刻,正是“饱经忧患”后的清醒与力量。
悲悯的最高境界,是化为行动,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从孟子的“不忍人之政”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从特蕾莎修女照顾加尔各答的穷人到无数志愿者奔赴灾难现场,悲悯从来不只是情感的抒发,更是行动的号角。它要求我们不仅“哀民生之多艰”,更要思考“如何解民生之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每日被无数苦难的影像冲击,容易陷入“同情疲劳”。此时,更需要将瞬间的触动,转化为持久的关怀与切实的行动。无论是参与公益、倡导公平,还是在日常中对弱势者多一份尊重与帮助,都是悲悯精神的践行。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的这句话,正是悲悯精神的最好注脚。它提醒我们,个体的幸福无法在普遍的苦难中独善其身。以悲悯为灯,我们不仅照亮他人的黑暗,也净化自己的灵魂。在这条漫长的人间路上,愿我们永葆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怀屈原之忧思,经奥尔科特所言之忧患,让悲悯之光,温暖每一个角落,照亮文明前行的方向。
以泪洗心,以爱明目
孟子说,当人们突然看到孩童即将坠入井中,都会本能地产生惊惧与同情;屈原在汨罗江畔长叹,为百姓的苦难而泪洒衣襟;奥尔科特则用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泪水让眼睛更加清澈,忧患使心灵愈发温厚。这三者跨越时空的共鸣,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的悲悯与泪水,是文明最清澈的源泉。
恻隐之心是人性最本真的光芒。孟子所言的"怵惕恻隐之心",恰似暗夜中的萤火,照亮了人类区别于禽兽的道德星空。当范仲淹在岳阳楼上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当张载在关中讲学时高呼"为天地立心",他们都在用行动诠释着这种与生俱来的悲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画工们将最绚丽的色彩留给了"舍身饲虎"的本生故事,让冰冷的石壁流淌着人性的温度。这种悲悯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生命对生命的共鸣,是灵魂对灵魂的照见。
泪水是文明最澄澈的河流。屈原的涕泪浸透了《离骚》的每一行诗句,让两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杜甫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中落下的泪,白居易听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时涌出的泪,都化作了中华文化中最珍贵的珍珠。正如泰戈尔所说:"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为富足。"王维在辋川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泪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湿润眼眶,让中国山水诗画有了超越形式的精神内核。
饱经忧患的心灵终将绽放温厚之光。奥尔科特笔下的"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印证。苏轼在黄州突围后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宦海沉浮化作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提出"知行合一",把苦难升华为哲学智慧。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写道:"痛苦不可避免,但磨难可以选择。"这种选择,正是将泪水转化为智慧,让伤痛孕育出慈悲的过程。
站在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上回望,从雅典卫城的残柱到长安城的夯土,从佛罗伦萨的穹顶到苏州园林的曲廊,所有伟大的创造都源于对生命的悲悯与对苦难的超越。敦煌藏经洞的经卷上,那些为抄经而熬瞎双眼的僧人;大英博物馆里,那些为传播文明而客死他乡的传教士;还有今天在战火中守护文化遗产的学者们,都在用生命践行着这份跨越时空的承诺。
当我们以悲悯之心观照世界,以泪水洗涤双目,以忧患锤炼心灵,便能如歌德所言:"永恒之女性,引我们上升。"这种上升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与热爱。让我们守护好心中那泓清澈的泪水,因为正是这些晶莹的水珠,折射出了人类文明最璀璨的光芒。
在历史的长河中,悲悯与坚韧始终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醒我们,面对他人的痛苦,我们本能地会感到怜悯;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则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苦难与个体的无奈;而奥尔科特在《小妇人》中所表达的“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则告诉我们,经历过风雨的人,内心往往更加包容与坚韧。这些材料不仅反映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
首先,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意识到,悲悯是人类情感的基本特征。无论是在历史的某个瞬间,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目睹他人的痛苦时,心中都会产生一种怜悯之情。这种情感使我们与他人建立起一种共鸣,让我们在他人的苦难中感受到自己的脆弱与无助。正如当今社会中,面对贫困、灾难或不公时,我们总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希望能够伸出援手。这种不忍之心不仅是对他人痛苦的同情,更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然而,屈原的哀伤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在《离骚》中,他不仅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悲痛,更是对整个民族的苦难深表忧虑。这种忧虑不仅是对社会现状的批判,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深切期望。屈原的呐喊让我们明白,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只关注个人的得失,更要关心集体的命运。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与奋斗,才能改变现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接下来的奥尔科特则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强调了经历磨难后的温厚与坚韧。生活中的痛苦与挫折,虽然让我们感到无比痛苦,但它们也有可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催化剂。经历过艰辛的人,往往会更加理解他人的不易,更加珍视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同情心,更获得了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充满信心。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悲悯、忧虑与坚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人经历了痛苦,便会更加懂得他人的苦楚,这种理解又会促使他更愿意去帮助他人。反之,看到他人的困境,往往会激发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坚韧,促使我们去战胜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这种情感的传递与交流,不仅增强了人际之间的联系,也在无形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许多需要我们去关注与改变的现象。无论是贫困、教育不平等,还是环境破坏,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以悲悯之心去面对,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去解决。我们要培养自己不忍人之心,让这种情感成为我们行动的动力。同时,我们也要在面对社会的艰难时,保持一种坚韧的态度,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努力为社会的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而言,悲悯、忧虑与坚韧是人类情感的核心,彼此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在这个多元而复杂的世界中,让我们以更加温厚的心去面对他人,以更加坚韧的姿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从而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孟子描绘“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时那瞬间涌现的“怵惕恻隐之心”,当屈原长叹“掩涕”以哀民生之多艰,当奥尔科特断言泪水使眼清明、忧患使心温厚,人类精神史中一道隐秘而璀璨的线索便悄然浮现:那份源自生命本能的情感震颤,如何历经淬炼,化作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坚韧的伦理选择与精神境界?这并非简单的自然情感升华,而是一场灵魂的自我超越,一次从天赋“璞玉”到自觉“金声”的艰难琢炼。
天性中的不忍,诚然可贵,如孟子所言,人皆具之,无需外铄。这份乍见的怵惕恻隐,是道德宇宙的第一缕曙光,是仁心最初的脉动。然而,若仅停留于此瞬息震颤,则不免囿于“小悲欢”的浅滩。它易被现实的顽石磨损,易因尘世的麻木而封冻,甚至可能在利害权衡前黯然退场。未经苦难浸润的天然悲悯,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虽怀至质,其声尚郁,难成清越之鸣。
于是,需要泪水的洗涤与忧患的锻打,方能走向深邃与坚韧。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其哀已非一时一地的触景伤情,而是对家国命运、民生疾苦持久凝望后的锥心之痛。这泪水,源自清醒的认知与不屈的志节,是奥尔科特所言使眼愈益清明、心愈益温厚的生命泉源。中外智者皆洞察此秘:苦难非目的,却是淬炼灵魂的熔炉。苏格拉底亦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审视,常伴现实困境带来的精神阵痛。正是在对苦难的自觉承纳与反思中,那份天生的恻隐才能褪去其朴野与脆弱,滋长出理解的深度与担当的勇气,如同古莲在淤泥中孕育,终将绽放超越俗尘的华美。
最终,这经泪水洗礼、忧患锻造的“仁心”,化为一种主动的精神标识与坚定的价值持守。它不再仅是内在的情感波动,而是外化为屈原式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孤绝行动,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担当,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历经磨难后对世间苦难的博大包容。此刻的“仁”,已从心灵的幽微悸动,升华为一种撼动天地、贯通古今的精神力量。它如同洪钟,经受现实的每一次撞击,非为碎裂,而是为了发出那响彻云霄的轰鸣,以此证明那不可泯灭的、超越生物本能的人性光辉。
从怵惕恻隐的初心悸动,到哀民生的深沉叹息,再到饱经忧患后的澄明与温厚,是一条内在精神不断超越的朝圣路径。我们珍视那份与生俱来的道德种子,更需勇于投身生活的熔炉,以真实的苦难为砺石,以真诚的泪水为清泉,将天性中的“璞玉”琢刻为精神上的“金声”。当每一个体都能完成这般内在的炼金术,人类共同体才有望在历史的波澜中,持续鸣响那穿越黑暗、照亮心灵的仁爱之钟,让每一次心跳都成为对生命尊严最庄严的礼赞。
晨雾未散时,总有人看见巷口卖馄饨的老妪往乞儿碗里多添半勺热汤;暮色四合处,总有人听见急诊室门外传来压抑的啜泣混着仪器规律的长鸣。千年之前,孟子目睹孩童即将坠井时众人瞬间绷紧的神情,屈原仰观民生多艰时长声叹息的震颤,奥尔科特笔下被泪水洗濯得愈发清明的双眸,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悲悯是人类最本真的生命底色,是文明长河中最温润的波光。
悲悯起于人性初绽时的微芒,是刻入基因的道德原乡。当稚童伸手接住坠落的雏鸟,当少年解下外套覆盖寒风中的流浪猫,那些未经思索的善意恰似春日新草破土而出。孟子所言“怵惕恻隐之心”,正是人性中最原始的道德律动。就像敦煌壁画里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姿态,吴道子笔下普度众生的观音低垂的眉睫,这种超越功利的生命关怀,是人类走出丛林后留给世界的最美印记。它不是高悬的道德训诫,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温柔本能,让我们在看见他人苦难时,心底泛起难以遏制的酸楚与疼惜。
真正的悲悯从不止步于刹那的心软,而是化作叩击现实的重锤。屈原披发行吟江畔,他的叹息绝非文人伤春悲秋的矫情,而是目睹耕者无其田、织者不得衣的切肤之痛。从《离骚》的字缝间渗出的不是墨香,而是汨罗江水的咸涩——那是知识分子对苍生的深情凝望。今日扶贫干部蹲在田埂计算收成时的专注,医生彻夜监护重症患者的赤红双眼,消防员逆着火场人流奔去的背影,都是这份古老情怀的当代回响。悲悯若仅停留在眼眶湿润,不过是廉价的自我感动;唯有化作丈量土地的脚步,研磨数据的笔尖,托举生命的手掌,才能让温情真正落地生根。
生命的厚度终将在岁月淘洗中沉淀为悲悯的广度。奥尔科特说眼睛因泪水而清明,心灵因忧患而温厚。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把病痛熬成照亮他人的灯盏,曼德拉在监狱里把仇恨淬炼成包容的胸怀。那些经历过命运捶打的灵魂,反而更能感知他人的颤抖。就像老茶壶经过沸水反复冲泡,内壁积下的茶垢反而能让后续的茶汤更醇厚。当我们见过生命的脆弱如朝露易逝,便懂得对每粒尘埃报以珍重;当我们尝过生活的苦涩似黄连难咽,才愿意向他人伸出援手。这种历经沧桑后的慈悲,不再是单薄的同情,而是穿透浮华的生命洞察。
站在人类文明的渡口回望,那些闪耀着悲悯之光的时刻,始终是我们涉渡迷雾的星斗。它可以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理想,可以是林巧稚终身未嫁守护母婴健康的誓言,也可以是你我此刻伸向困境者的一只手。悲悯不是强者施舍给弱者的恩典,而是人类共同体彼此温暖的证明。当我们把这份心意化作具体行动,就是在续写从孟子到屈原再到每个普通人的精神族谱——那是用温柔对抗坚硬,用光明消解黑暗,用人性的光辉照亮整个世界的永恒征程。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