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启示:放下,是强者的选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07:08 1

摘要:《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展现了跨越 16 朝、1362 年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以及历史人物的事迹。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史实的史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宝典,司马光在其中倾注了对历史兴衰、人性善恶的深刻洞察。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展现了跨越 16 朝、1362 年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以及历史人物的事迹。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史实的史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宝典,司马光在其中倾注了对历史兴衰、人性善恶的深刻洞察。

在这部巨著所描绘的漫长历史画卷中,唐宣宗李忱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母亲郑氏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这样的出身,使他在皇室中饱受冷眼与欺辱。自幼,他便沉默寡言,显得呆滞木讷,众人皆以为他是个 “傻子”,皇族宗亲们也常常对他肆意取笑捉弄。

在唐文宗、武宗时期,李忱的处境愈发艰难。唐文宗在宴请诸王时,故意以重赏为诱,让众人逗李忱开口说话,将他当作取乐的对象;唐武宗更是对他百般无礼,甚至一度将他扔进厕所,欲置他于死地。面对这一切,李忱选择了默默忍受,将自己的真实才智深深隐藏。他装疯卖傻长达 36 年之久,熬过了四位皇帝的统治。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看似愚笨,实则在暗中观察着宫廷的风云变幻,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时机。

会昌六年,唐武宗病危,皇位继承问题成为朝廷的焦点。此时,宦官马元贽等人认为李忱易于控制,便将他拥立为帝。然而,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被众人视为 “傻子” 的光王,在登基之后,仿佛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他言谈举止英明果断,尽显一代明君的风范。李忱亲政后,迅速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先是贬斥宰相李德裕,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让朝廷上下乌烟瘴气的 “牛李党争”;随后,他大力抑制宦官势力,整顿吏治,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在对外方面,他也毫不逊色,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张议潮,设置归义军,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衰败的朝政呈现出 “中兴” 的小康局面,史称 “大中之治” ,他也因此被后人誉为 “小太宗”。

李忱的经历令人惊叹,他的成功并非偶然。在长达 36 年的时间里,他放下了身为皇子的尊严,放下了被人欺辱的怨恨,以一种看似懦弱的方式,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保全了自己。他深知,在自身力量不足时,坚持与抗争只会带来毁灭,只有放下那些无谓的执着,才能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当他登上皇位,掌握权力的那一刻,他果断地拿起了治理国家的利剑,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了从被人轻视的 “傻子” 到一代明君的华丽转身。从李忱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是在困境中一味地坚持,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力量。

《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如同一座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从历史人物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种关于放下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生活的挑战、实现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徵之间的君臣关系,堪称历史佳话。魏徵以直言敢谏著称,他的谏言就像一面镜子,让李世民能够清晰地审视自己的得失,从而不断修正治国策略,开创了 “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

然而,魏徵去世时,李世民悲痛万分,他感叹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种悲痛之情,犹如失去了一位最亲密的挚友和最得力的助手。

但李世民并没有让自己沉溺于这种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他深知,魏徵留下的宝贵谏言,是比任何财富都更为珍贵的遗产。于是,他将魏徵的谏言整理成册,每当面临重大决策时,都会仔细翻阅这些谏言,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他将对魏徵的思念转化为治理国家的动力,把失去的痛苦变成了推动国家发展的利器。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去,可能是亲人的离世、朋友的分别,或者是一段感情的结束、一次事业的挫折。这些失去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让我们陷入悲伤、自责、悔恨等负面情绪中。然而,就像李世民放下魏徵去世的悲痛一样,我们也应该学会放下过去的包袱,把这些经历看作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每一段经历,无论好坏,都能教会我们一些东西,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当我们能够放下过去的痛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时,我们就能轻装上阵,更好地前行。

汉武帝刘彻,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帝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他统治的前期,凭借着强大的国力,他积极对外扩张,派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多次出击匈奴,将汉朝的版图大大扩张,使大汉威名远扬。他还开通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长期的战争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战争中,导致国内经济衰退,百姓生活困苦。同时,汉武帝晚年迷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耗费了大量的钱财,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巫蛊之祸” 更是让他的家庭支离破碎,太子刘据含冤自杀,皇后卫子夫也自尽身亡,这给汉武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面对这一系列的困境和挫折,汉武帝并没有固执地坚持自己以往的做法,而是勇敢地放下了对完美形象的执念。公元前 89 年,他颁布了《轮台罪己诏》,公开承认自己在位期间的过失,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政策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他在诏书中写道:“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他停止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转而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致力于恢复国内经济,减轻百姓的负担。

汉武帝的这一转变,不仅挽救了濒临危机的汉朝,也为后来的 “昭宣中兴” 奠定了基础。他放下了身为帝王的高高在上的姿态,放下了对自己一贯正确的执念,勇敢地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这种勇气和智慧令人敬佩。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执念。我们可能执着于追求某个目标,即使这个目标已经变得不切实际;我们可能执着于某种观念,即使这种观念已经不符合现实情况;我们可能执着于维护自己的形象,即使这种形象已经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然而,当我们放下这些执念,勇敢地接纳真实的自我,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接纳自我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经过多年的征战,他最终击败了王莽,建立了东汉王朝。在这个过程中,刘秀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广阔的胸怀。

刘秀深知,要想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光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各方人才的支持。因此,在击败王莽后,他并没有对前朝旧臣进行清算,而是选择放下仇恨,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他们。他重用了许多曾在王莽政权中任职,甚至是曾与自己对抗过的贤才,如冯异、岑彭等。这些人在刘秀的麾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东汉初期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秀的这种做法,不仅赢得了这些贤才的忠诚和感激,也为他赢得了天下人的赞誉和支持。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 “举大事者不记小怨,成大业者不拘小节” 的道理,展现出了一位帝王的大格局和大气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难免会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会结下仇恨。然而,仇恨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到我们自己。它会让我们陷入痛苦和愤怒之中,消耗我们的精力和时间,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相反,当我们放下仇恨,选择宽容和原谅时,我们不仅能够化解矛盾,修复关系,还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拥有更加广阔的人生格局。宽容并不意味着软弱和妥协,而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的体现。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胸怀和勇气去面对曾经的伤害,用爱和善良去感化他人,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时常陷入各种困扰,难以自拔。这些困扰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放不下的执念、欲望和情绪。

在职场中,许多人因放不下对职位晋升、薪资待遇的执念,整日在忙碌与焦虑中度过。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不惜牺牲休息时间,拼命加班加点,努力迎合领导和同事。每一个决策都小心翼翼,生怕犯错影响自己的前途;每一次竞争都全力以赴,容不得半点失败。这种过度的执着,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成果,但从长远来看,却让他们身心俱疲。他们的生活被工作填满,失去了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忽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健康。当他们回首往事时,可能会发现,自己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失去了生活中许多宝贵的东西。

在生活里,人们常常为了追求物质的富足和生活的完美,而陷入患得患失的状态。看到别人拥有更好的房子、车子,便心生羡慕和焦虑,不断地努力赚钱,想要追赶甚至超越别人。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内心的感受。为了满足物质欲望,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发现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因为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人际关系方面,我们也常常因为放不下过去的恩怨、矛盾和误解,而让自己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与朋友发生争吵后,我们可能会因为拉不下脸去道歉,而让彼此的关系陷入僵局;与家人产生分歧后,我们可能会因为固执己见,而伤害到家人的感情。这些放不下的情绪,不仅破坏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让我们自己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怨恨。我们在怨恨他人的同时,也在折磨着自己,无法享受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快乐。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常见。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放不下的心态有关。我们总是纠结于过去的错误和失败,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却忽略了当下的生活。我们的心灵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占据,无法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此时,学会放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让我们的心灵得到解脱;能让我们以更加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能让我们放下对他人的偏见和怨恨,修复和改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和温暖。

《资治通鉴》中那些充满智慧的故事和人物,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们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放下,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平静、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

放下过去的痛苦和遗憾,我们才能轻装上阵,迎接新的生活;放下对他人的偏见和怨恨,我们才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感受人间的温暖;放下对完美的执着和对未来的过度担忧,我们才能以更加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享受当下的美好。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让我们从《资治通鉴》中汲取智慧,学会放下。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让我们放下包袱,释放心灵的压力,用更加轻松、自在的姿态去拥抱生活,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因为,真正的强大,不是坚持时的倔强,而是放下时的洒脱。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