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从小接受“反共”教育,后来发现杀台湾人的不是共产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23:53 1

摘要:郭琇琮在马场町枪决那天,现场没人敢多说一句话。这样的一幕,被很多人当成了台湾历史真正的分水岭。台湾白色恐怖时代,那批隐藏身份的地下党员,郭琇琮正好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郭琇琮在马场町枪决那天,现场没人敢多说一句话。这样的一幕,被很多人当成了台湾历史真正的分水岭。台湾白色恐怖时代,那批隐藏身份的地下党员,郭琇琮正好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1950年,那年国民党抓得很凶,到处都是特务跟踪。郭琇琮曾经在台北帝国大学医学系读过书,抗日被日本人关过,后来赶上光复,成了台北很有号召力的青年人物。等到战后,他带头加入中共台湾地下党,抓着一批想改变现实的年轻人,变成那个动荡时代代表性的人物。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过去,成了马场町那边的枉死鬼。

再往前说到1947年,台湾社会环境说不上一句轻松。日本刚投降,台湾光复,结果一波国民党官员带着一堆内地班底过来,官场成了利益交换的场子。原来的日本汉奸官僚混回系统,岛上贪腐现象让普通人看得直皱眉头。经济崩得快,大量失业,公务人员的钱连发都发不出。就在这种气氛下,2月27日那天夜里,台北的专卖局查缉员为了抓私烟,一枪打伤了寡妇林江迈,接着又误杀了旁边的陈文溪。消息一出来,唤起了全城怒火。

到了第二天,大批市民直接扔下生计走上街头,行政官署门口堵满了抗议队伍,广播台也被接管,很多公司工厂停工停业。中山堂那边搞的处理委员会临时提要求,但事情很快超出了范围,高雄、基隆、台中、嘉义等地都爆发了类似的抗议。表面上看,陈仪一边开会说接受意见,暗地却联系军队进来,3月8日,二十一师在基隆开始强力镇压,到了三月中,几千条人命没了,这便是所谓228事件整个爆发的过程。

其实当时社会气氛非常逼仄。蓝博洲出生那个年代,全岛上下天天都在政治动员。早晨升旗都唱歌,歌词还是改过的,学校墙上漆着一排排口号。“警惕啊警惕”,什么都跟政治有瓜葛,家家户户像窝在同一个气氛里。作文作业也要往政治上贴,连过节都想着大陆那边的亲人。这样的氛围,照抄公式,一个小孩都能写出主旋律稿,加起来全台都是一条路子,内地那套宣传很扎根。

后来到中学,台北学生回到地方就各种带风潮。书包里塞外国翻译小说,聚在一起聊西方哲学,嘴上跑存在主义、现代主义那一套。追新鲜热潮归追,人们真正的价值判断还是乱七八糟。那时候台湾岛上几乎见不着什么左翼声音,大家对历史和社会的分析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透彻的视角。社会也就这样,左派传统一下子就断了。

整个社会到处充斥着关于228事件的是是非非。80年代陈映真搞“人间”杂志的时候,蓝博洲开始参与报道和写作。那个时期全社会关于统一还是独立的争论正闹得厉害,有关228的舆论也五花八门。很多台独派拉横幅游行,硬要把228套成是国民党对台湾独立运动的打压,强调是所谓“对台湾本地人的大迫害”。但其实,当时背后搅进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力量,谁都想借题发挥。

蓝博洲正是被派去采写228事件受难者口述记录。他发现想约采访根本难到爆——电话一说出口,对面立马挂断,约见面没人敢。拍照更不用谈,给你背影都算客气,很多人改名换姓,档案也查不到。有时材料真假难辨,全靠各地收集地下材料,拼拼凑凑才把故事逐渐拉出来。

马克思主义小组的一次讨论让蓝博洲找到了新线索。他注意到台大学生吴思汉曾经带队去冲击中山堂。顺着这个头绪找到林书扬,最后找到了郭琇琮。郭琇琮的遗孀还原了不少细节:228期间,郭琇琮以医生的身份招集青年,分发传单,提倡民主自治。他脑子里就想着为普通人做点实事,对现实不满,转身投身革命。228那阵,很多台湾的青年本来在国民党队伍,结果转身加入共产党。郭琇琮这一套,跟一直流传的“台独先声”完全不一样。蓝博洲一边采写一边纳闷,自己上了那么多年学,课本压根没提过这些事。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台湾,国民党在岛上的统治更收紧。地下党系统彻底垮掉,1950年大批党人被捕,郭琇琮也成了牺牲品。同个时期还爆出鹿窟基地案,保密局一把抓了一千多人,说他们是地下武装。一系列案件接连爆发,从吴石情报组、蔡孝乾被捕,组织逐一瓦解。蔡孝乾当过党内书记,被叛徒出卖以后,整个体系全线溃败。

白色恐怖那几年,国民党治安机构格外横,不少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都被“清理”了。台湾的进步文化连根砍断。蓝博洲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写出了郭琇琮的故事,他不用什么敏感字眼,就单纯讲人物和信念。报告文学出来后,社会上炸开了锅,第一次让外界看到台湾还有这么一批信仰坚定、改造社会的青年,居然还以医生、进步知识分子的身份掩护着。

后面,蓝博洲专心做历史口述,挖掘白色恐怖下被遗忘的人。他《幌马车之歌》记下张志忠一家人的经历——张志忠本身是台共地下书记,1950年一样躲不过枪决。杨逵、吴思汉这些名字,背后其实有很多台湾年轻人的共同命运:台大毕业,抗议、坐牢、被枪毙,家破人亡。杨逵出狱靠种花过日子,吴思汉参与228被抓,后期活在人们记忆边缘。这些故事一听很唏嘘,也够现实。

这些年蓝博洲还经常登台参加两岸活动,大学讲座不断,讲228那段特殊历史。他在苦劳网分享亲历搜寻历史的过程,还专门写了台湾回归祖国的三千里历程,出简体版。后来当了基金会董事长和大学教授,有事没事还会聊历史记忆,说两岸其实本来就是连着的。

今天,台湾不少年轻人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只能听着网络上喊口号。每年纪念228的时候,剩下的也多是政治喧嚣。蓝博洲的作品一出,对“台独派”一直有不小的冲击。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真相,以为228就是族群对立,其实是经济民生最底层问题。那些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人,被装进了无数模糊的标签里面。

写这些三十多年,蓝博洲还没停过。他亲身感受过当年的教育洗礼,到现在反复提醒后人,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谁才是打压者,这些历史细节,改不掉,也不该被篡改。说起来有点后怕,也确实无奈,这条忘却的线索,其实还真靠一代一代人转述才留得住。

来源:我是快乐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