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黄河之滨,巍然矗立着一座承载千年文明与民族交融记忆的古城——托克托县。这里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更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碰撞、共生共荣的历史前沿。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锐意改革,到昭君出塞时驼铃悠远的和亲之路;从北魏孝
在黄河之滨,巍然矗立着一座承载千年文明与民族交融记忆的古城——托克托县。这里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更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碰撞、共生共荣的历史前沿。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锐意改革,到昭君出塞时驼铃悠远的和亲之路;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促进融合的文化实践,再到明清“走西口”浪潮中万千百姓背井离乡、拓荒创业的壮阔史诗——这片土地,始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独特的地理区位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创新探索“历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融合发展新模式,努力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时代价值,让古老文脉焕发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蓬勃生机。
在这片热土上,每一块陶片都镌刻着先民交往的印记,每一座村落都沉淀着语言、饮食、节庆交融的智慧,匈奴的豪迈、鲜卑的勇毅、契丹的开拓、蒙古的辽阔与汉民族的勤勉,在此交织成一幅绵延不绝的文化织锦。
如今的托克托县,已然成为北疆大地上一座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精神家园”。它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推动者,各民族如同石榴籽般紧紧相拥,扎根于黄河流域文明的沃土。今天的托克托人,正用现代视角重新解读这些文化遗产,通过沉浸式展览、情景剧演绎、非遗工坊传习等形式,让各族群众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新时代背景下,托克托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将深厚的历史积淀转化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动力,以“北疆文化长廊”建设为依托,整合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和海生不浪文化等资源,全面启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出以托克托历史文化赋能民族团结进步的特色路径。
北疆文化长廊总体展示馆外景
强化阵地建设,以遗址活化讲述民族交融史诗
托克托县秉持 “有形、有感、有效” 工作理念,以 “北疆文化长廊” 建设为载体,依托东胜卫 600 余年历史底蕴及古城墙、原大修厂废旧厂房改造,规划建设 2 公里长的县域文化新名片。长廊沿古城墙布局,以黄河 “几” 字弯形态为视觉起点,有机整合云中戏苑、黄河美术馆等八大功能板块,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展示馆矩阵,目前已被确定为呼和浩特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2025年1月,云中戏苑演出
总体展示馆以 “云中郡 — 东胜卫 — 托克托” 为时间轴线,借助沙盘模型复原云中郡城市格局,结合数字化展陈技术与 AI 导览系统,直观展现历代边疆治理与多民族共居共融的历史实证;既生动呈现 “胡服骑射”“昭君出塞”“三娘子治边” 等标志性历史场景,让参观者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 “走西口” 途中蒙汉民众互帮互助的温情,感受和平包容精神,又深刻诠释 “一部托城史,半部交融史” 的内涵。作为教育实践基地,这里既 “讲好过去的故事”,更 “启迪当下的心灵”,年均举办活动 200 余场,吸引游客超 20 万人次,让遗址活化成为传递民族交融精神的生动载体。
东胜卫广场胡服骑射雕像,历史的见证
深化文化浸润,以共享符号凝聚认同共识
托克托县在北疆文化长廊建设中,深入挖掘云中郡千年边塞文化中蕴含的共通价值,提炼“胡服骑射”“云中郡印”“黄河渡口”等跨越民族界限、承载共同记忆的文化符号,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向精神引领转化。创新推出“听文物在讲”系列直播活动,借助“三馆一展一沿线”空间布局设置二维码语音导览系统,实现文物背后故事的智能化传播,让静态陈列转化为动态叙事,让历史主动发声、让文化直抵人心。
2025年2月,“听文物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播活动
同步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在主流新媒体平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专栏,累计发布内容50余条,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舆论矩阵。还同步启动非遗数字化工程,对面塑、剪纸、寿阳鼓等12项非遗实施活态传承,出版了《托克托民俗》《托克托县民间故事》《托县剪纸》等系列文化丛书,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文艺精品创作力度不断加大。长篇历史评书《大盛魁传奇》《河口渡》、图书《托克托百鸟图》、黄河主题中国画长卷等文艺作品的推出,以及县乌兰牧骑的原创实景剧《君子津》巡演,生动诠释了北疆文化的托克托篇章,推动北疆文化托克托品牌走向全国。组织编写《托克托史话》,深度重构历史叙事,赋予“胡服骑射”改革进取的时代精神,将“昭君出塞”升华为和合共生的文化典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夯实教育根基,以分层实践深化思想认同
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为此,托克托县着力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立体化的宣传教育机制,将这一核心理念深度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形成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贯通的育人格局。
作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载体,教育实践基地作为现场教学点创新开设“从东胜卫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课程,依托厚重的历史文脉与边塞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古城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历史角色。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其全面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体系。基地作为现场教学点,截止目前,已培训干部超3000人次;结合地方史志、民族民俗,组织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研学活动近100场,用青少年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讲清“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
2024年7月,沿黄四旗县共绘民族团结画卷
北疆文化长廊自落成以来,迅速崛起为区域文化新地标。这条蜿蜒于城乡之间的文化动脉,不仅串联起历史遗迹与现代生活,更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暖纽带,成功举办群众性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主题党日等活动近百场,接待各族群众超过2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文化润心、情感融通”。值得一提的是,首届妥妥城非遗年货节在元旦春节期间盛大启幕,成为冬日里最温暖的人间烟火。古城墙下,红灯笼高挂,叫卖声此起彼伏,托县炖鱼的浓香、粉汤炸糕的酥软、小口粉条的劲道、油圐圙的金黄、托县辣椒的辛烈、云中黄酒的醇厚、黑城麻糖的甘甜……十余项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亮相,吸引无数市民游客驻足品尝、拍照打卡。这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回溯与身份的确认——人们在熟悉的味道中找回乡愁,在共享的习俗中增进认同。
2024年1月,春节、元宵节期间非遗活动
健全长效机制,以协同联动保障持续发展
托克托县强化民族工作组织保障,凝聚起跨部门协作的强大合力,真正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协同联动”的深刻转变。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支点,北疆文化长沟延展出一条润物无声的精神纽带。“讲好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系列宣讲活动持续升温,一个个真实感人、来自群众身边的事迹通过百姓语言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自治区级、市级多项惠民项目相继落地:居民义诊送健康,科普讲座进校园,爱心捐赠暖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巡展以沉浸式体验唤醒集体记忆,主题文艺演出则用艺术的语言传递团结的力量。这些活动不再是简单的政策宣导,而是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生活场景,让共同体意识悄然融入日常。
市民广场民族团结景观
在城市空间营造中,巧妙地将民族团结进步元素植入公共景观肌理。城区主干道、广场、公园等关键节点焕然一新——胡服骑射公园内,历史典故与现代雕塑交相辉映;街心公园和玫瑰公园新增的景观小品,以诗意造型诠释“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市民广场上,图文并茂讲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历程。高速公路出口处两座绿雕完成创意升级,象征着开放包容的城市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沿线43处公交站牌变身“移动宣传窗”,累计增设景观标识、主题造型25处,覆盖公共汽车站、北疆文化长廊院落等多个重要区域,形成了一条贯穿城乡的“民族团结风景线”。
高速路口“石榴籽”绿雕
如今的托克托,已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边陲古城,而是一座承载共同记忆、激发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她以历史文化为根脉,以教育实践基地为载体,通过制度创新与空间再造双轮驱动,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兼具地域特色与推广价值的“托克托样本”。
托克托县市民广场天鹅雕像,团结向上、一飞冲天
来源:云中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