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门之后,不容易。人家一提起“毛家后人”,总是七嘴八舌——“他们过得怎么样?”“还守着那些规矩?”甚至问:“长得像不像毛主席?”可偏偏,毛家里有个女人,后代里提到她的次数最高,还说她跟毛主席最像。可这“像”字,哪能一把抓住?是气质,是命运——还是运气不好?这事
名门之后,不容易。人家一提起“毛家后人”,总是七嘴八舌——“他们过得怎么样?”“还守着那些规矩?”甚至问:“长得像不像毛主席?”可偏偏,毛家里有个女人,后代里提到她的次数最高,还说她跟毛主席最像。可这“像”字,哪能一把抓住?是气质,是命运——还是运气不好?这事儿,也许只有毛小青自己才说得清。
说实话,如果不是毛小青是毛主席的堂侄女,也许她过去的那些事,早都被人遗忘在历史的褶皱里了。她生在1954年,不算是那个战火滚滚的年代,但家里故事不少。她父亲毛泽连,韶山那边最亲的亲戚之一。可惜命运有点刻薄,早年的革命失败后,逃命的时候差点被白匪逮住,慌不择路一头钻进树林,左眼被枝杈划破。那时候家里连两块钱医药费都拿不出来,结果左眼彻底失明,右眼也险些废了。
1950年代,北京城里春风拂面,说不上多么安稳,但那是毛家亲戚们第一次团聚的地方。1949年秋天,毛泽连从韶山一路颠簸,被接到北京见了毛主席。现在回头看,也就是那种“老家亲戚见大人物”的样子。毛主席听说毛泽连眼睛的事,二话没说让毛岸英带他去看医生。可是,伤太久了,医生只能建议装副假眼。毛泽连犟脾气,一口回绝,说什么也不同意。最后,等右眼能见点儿,就坚持回家了,像是要保护自己仅剩的那点尊严。
有的人,说毛主席很多年还记得这事。每年自个儿稿费里省着攒着,硬是从兜里挤出200块钱,寄给毛泽连,一年一次,像是挂念乡愁,也像是弥补些什么。这钱在那个时代,不算小数目。毛小青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大的,屋里头只有她一个女娃娃,怎么能不得宠?她常念着自个儿跟大伯毛主席的血脉,也想象着自己以后能不能走出老家。
1959年,毛主席回了趟韶山老家,说是探亲,实际上是见见牵挂已久的亲戚。毛小青第一次见毛主席,心里紧张得仿佛在看天上的神仙落到地上。大人们围坐一起旧事重提,把小时候那些糗事唠了一遍,扯到毛主席小时候的“干娘”为什么会是山上的一块石头。毛小青憋不住了,用韶山方言问:“你干娘是谁啵?”毛主席一乐,用方言说:“是山上的那块石头。”又逗她:“你是谁的?”她大方一答:“我是我妈的伢子。”气氛一下子活了,大家都笑开了,好像亲情真能化解距离。
大多数人都觉得,生在这样的家,不缺机会,但命运不总是那么听话。1969年,毛小青跟着父亲在北京住了两个月。那年她才15岁,赶上一波风口,一心想着参军,梦里都是戎马倩影。谁料到,那些家国天下的理想,被眼前的现实拦住了。毛主席告诉她,没文化不行,军队要懂知识。小青只好认命,回家当了两年书呆子,心里怕是有股闷气,憋着。等到1970年,才终于穿上军装,进了部队。
小青最后去了桂林陆军学校,学的是有线电载波。这技术,说也说不清到底算理科还是文科,反正跟家里的老革命一点不沾边儿。1976年,她又回湖南,在广播设备厂里做工程技术员,每天就是机器油污和图纸。你要是问那时候的毛小青是不是过得自在,她大概只会说:“过日子嘛,谁都不容易。”
90年代经济热起来了,全国都在下海一波。毛小青也没闲着,调到了湖南省旅游局管餐饮,算是进了人情世故的场子,慢慢摸出了手艺,菜做得比以前香了。偏巧那会儿北京兴起“毛家菜”,有人劝她上北京试试。不少人说,她背后有个大名顶顶的大伯,做这行不吃亏。但她犹豫——不是怕赔本,而是心里坎儿过不去。
原因其实很简单。毛家有条老规矩,祖父定的:“不许经商!”这条规矩像一块石头,卡在毛小青心口。有点像家族枷锁,也有点像故人的嘱托。毛新宇公开提过:“毛家人不经商。”那些怀疑的人也闭嘴了。你说做饭开店,这不就是“下海”?是不是会被人念“忘了祖训”?小青的犹豫,就是这么个劲儿。
说她像毛主席,其实更多像她的姑姑毛泽建,那个革命路上牺牲的女人。有时候人在家里受宠,是因为脸上带着家族某个人的痕迹。小青去见了李讷,毛主席的女儿,想问一句:“我真能打破这规矩?”李讷想都没想,说:“现在都市场经济了,你就放开干,我第一个支持你!”那话像一股子劲风,把小青心里的石头吹松了,也许那一刻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本钱不是天上掉的,那些年她一分钱两分钱地省,再加上亲戚朋友凑了点,总算攒够了12万,带着点儿胆子,带着家乡的韧劲儿,北上开店。店名叫“毛小青美食城”,开在北京的心脏地带。不少人以为她的饭店会一帆风顺,背靠大树好乘凉。结果不是。被砸店?被骗?霸王餐?这些事情她都遇到过。有一次楼上洗浴中心的老板冲下来,说后厨扎了他轮胎,三句话不带喘气,就是砸店。打官司、找法律,小青自己扛过去,背后没人“罩”。
她曾经说,从小就是被教育“别给人添麻烦,要做本分人,夹着尾巴做人”,哪怕大伯是谁,都不能拿出来显摆。所以开饭店,她最忌讳这一点,从来不主动提家里情况,普通食客谁还管你姓啥?她秉承老家的风格,能吃苦能忍事。饭店开在一楼,楼上洗浴中心,三不五时就来点事儿,闹闹腾腾,像过日子就是这么热热闹闹,哪有谁天生就顺风顺水?
生意慢慢做大了,店一家一家的开。毛小青为这个“毛家菜”操了不少心,甚至找到了毛主席当年厨子留下的菜谱,调料都从湖南老家运过来。她要的是“原汁原味”,也许是一种执念,也许是念着家门那一份情。没有谁觉得她的选择容易,家规拦着,世道变了,舆论盯着。她踩着那个年代的脚步,闯进了市场的大潮。不是每个名人后代都有这个胆子,或者说,有这份不服输的劲头。
现在再看毛小青的美食城,有人说她当年敢打破规矩是对的,因为潮流就是这样卷走一代人。可她吃过的苦从没人仔细算过。家族的身份,有时候是窗口,有时候就是牢笼。毛小青到底像谁?像毛主席?像她姑姑?还是像那个站在北京街头搅拌着家国情怀的普通女人?或许她自己也说不明白吧。
人这一辈子,总会碰到想做又怕做的事。有些规矩是真的,有些规矩是人心的挣扎。毛小青做了毛家第一个经商的人,这件事在家族里会怎么讲?旁人如何看?她会不会偶尔夜深人静,想起那些坚硬的家规、自个儿曾经的犹豫,还有饭店里酸甜苦辣的小日子?说到底,人生哪有标准答案呢?有人顶着光环活着,有人顶着压力,选了自己的路。不知道毛小青会不会后悔,但她至少证明了,“不一样的人生,不只一种活法”——这话,我挺佩服她的。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