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0日上午在北京开始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编
者
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0日上午在北京开始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 作。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十四五”期间,中国GDP规模持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持续恢复增长,投资、贸易、金融领域发展动力和活力增强, 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有效化解,经济社会高质量新发展 格局迈出重要步伐。经济增长贡献突出,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在经受世纪疫情、贸易霸凌等冲击下,仍保持这样的增速,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前瞻“十五五”,这是我国应对百年变局、塑造战略优势的关键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后,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关键阶段,要把稳定经济增长放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要尽快形成强劲内生动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筑牢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屏障,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值此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清华金融评论》推出“‘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前瞻”封面专题,回顾“十四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前瞻“十五五”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探讨如何通过财政、货币、产业、价格等政策协调发力,来推动“十五五”战略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顺利实现,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承上启下关键期,我国发展之“进”呈现一系列新特征,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
“十五五”时期,我们应该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发展方针,也就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积极发展消费型产业。把消费型产业从原来的传统产业当中“拎”出来,有利于引导市场和各级地方政府,包括各监管部门,更加重视消费型产业的发展,使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相一致,以利于在科技创新、品牌、土地、金融、财税等各方面支持消费型产业的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承上启下关键期。准确把握这个时期国际环境变化,分析面临的重大机遇和风险挑战,展望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对于把握这个时期发展的战略方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雪松: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加强战略谋划,制定好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此,要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和巨大潜力,不断推进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和效率结构“三大升级”,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
在对当前的形势保持谨慎乐观的同时,或许更有必要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增长前景给予高度关注。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创新和发展的机遇将会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对于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尤其是具有中长期影响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抓紧制定对策。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一要求直击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痛点堵点,将极大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从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奠定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
应对现代化完成之前出现的少子化、老龄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把人口趋势性特征带来的挑战,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十五五”) 期间的现代化目标结合研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部署的任务,在时间节点上与“十五五”时期高度重合。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奠定了“十五五”时期人口相关规划的主题、主线和主要内容。文章立足于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从理论和政策方面阐释人口发展问题,并提出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具体建议。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重点任务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在现阶段,面向家庭部门的财政扩张,同时增强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可以更有效地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扎实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一部主任、研究员顾严,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欣欣:
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后,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国内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的质量以及可持续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给各行业各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国内需求的扩大孕育着长期动力。我国城乡关系加快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不断释放投资和消费发展的巨大潜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特别是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正在为内需的发展全方位赋能。在需求的内部,投资与消费在双向奔赴、良性互动中也展现出广阔的拓展空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曾铮:
“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由于宏观调控内在要求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与环境持续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特别是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应围绕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经济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增强经济和非经济政策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增强我国与各国政策的一致性。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粤开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晁云霞:
自2008年以来,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实行了长达17年之久,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和特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及时总结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当前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财政政策可能的转型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稳增长、惠民生和防风险,发挥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但积极财政政策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转型优化以释放更大的政策效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专员沈乐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重要的使命,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财政政策和管理体制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为财政理论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十五五”财政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中国信托业协会行业特约研究员王玉国: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进一步思考信托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和着力点是信托行业立足本源、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的应有之义,也是信托业科学谋划“十五五”战略定位、服务建设金融强国的应有之义。信托业要坚守受托人定位,回归信托本源;坚持客户需求导向,推动业务转型创新;完善制度顶层设计,提高信托普及认知。
《清华金融评论》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业界紧密相连的沟通桥梁和研究成果对外的宣传平台,是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 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承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华金融评论》编辑部编辑,北京清控金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运营,2013年11月正式创刊,每月5日发刊。
编辑丨周茗一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 | 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