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5日起,个人私自组织学科类补课,从事一对一的私教或隐形家教行为,将被处以5-10万的罚款。在职的教师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批准,以盈利为目的,组织学生学科类补习,教育行政部门对其没收违法所得,予以处分,情节严重吊销教师资格,滚蛋!所有的家长朋
2025年10月15日起,个人私自组织学科类补课,从事一对一的私教或隐形家教行为,将被处以5-10万的罚款。在职的教师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批准,以盈利为目的,组织学生学科类补习,教育行政部门对其没收违法所得,予以处分,情节严重吊销教师资格,滚蛋!
所有的家长朋友们,有仇的报仇,国家给你们权利了,你们可以举报。一经查实,直接开除,以后压根连当老师都当不了了。国家给你们权利,你们不举报,人家该补课补课,不赖任何人。从今天开始,你们可以举报!
午饭后刷短视频,有一位我关注的主播坐在直播间里义正言辞地讲了上面这番话。说句实在话,听了以后我竟然有些懵了。我记得在2023年的时候,国家层面就出台了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啊,怎么主播还说从2025年10月15日正式开始执行呢?我赶紧上网查了一下,以验真伪。
在网上还真有几篇这样的文章,“10月15日新规生效,这三类补课行为都算违规,教育部重罚清单请收好”,“2025年10月15日生效的《办法》,明确将三类补课行为列入违规清单,并配备了从教师降级到机构关停的严厉罚则”。
呵呵,真是让我感到有些搞笑了。因为我在教育主管部门官网上并没有查到2025年10月15日开始实施的关于校外培训方面的新政。于是,基本判断这又是一些自媒体创作者以讹传讹了。
最有意思的是,在那位视频主播的评论区,竟然还有非常多的网友留言,并无一人对此提出异议。
呵呵,让这位视频主播给害的,我还得再去找到2023年颁布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重新复习一下,再领会一遍文件精神,看看与主播所说的那些话有没有出入。
《办法》全文共有6500个字左右吧,其中明确规定自2023年10月15日起施行,也就是说,截止到2025年10月15日,这个办法已经实施整整两年了!
接下来,梳理一下这份文件的核心内容:
1、校外培训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止招收学员;责令停止举办;吊销许可证件;限制从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2、有权对校外培训处罚的部门。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校外培训主管部门、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3、校外培训机构的确定与处罚。有专门的培训场所或者特定的网站、应用程序,有2名以上培训从业人员,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分工。如果具备这些条件,那就确定是一个校外培训机构了。处罚措施是退还所收费用,并对举办者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4、不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处罚。组织学科培训的不见得都是培训机构,但是只要非法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照样处罚。比如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进行培训;利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有偿组织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培训;以住家教师、游学、研学、冬夏令营、托管等开展校外培训的等。对这类的违规补课行为的处罚措施是退还所收费用,予以警告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办法》规定的情形还有很多,就不在这里逐一分析了。实事求是地说,对国家部门颁布的文件内容,我是没有资格进行评判的,只能说出手整治校外学科培训确实非常有必要。这种校外培训带来的最大弊端是加大了家长们的经济负担,加重了教育的内卷,败坏了教师的形象。为啥那位主播扬言“有仇的报仇”?就是因为他是东北地区的。经过了解,东北地区的有偿补课乱象好像很严重,不少网民对老师没大有好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国家对校外培训已经是利剑出鞘,但是为啥各地的有偿培训班却是屡禁不止呢?
我大致梳理了一下,无非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升学压力依然存在。中考、高考的选拔性质未变,家长为让孩子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仍有强烈的补课意愿。个性化需求难满足。学校课堂教学难以完全适配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部分学生存在知识薄弱点,家长倾向通过补课进行针对性提升。校外培训更加隐蔽。从传统的培训机构,转向“一对一”私教、住家教师、研学游学伪装、网络直播授课等隐形形式,难以精准识别。补课地点多选择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私人或非公开场所,甚至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监管部门难以全面覆盖和及时发现。隐形补课多为个人之间的私下交易,缺乏公开的招生信息、收费凭证等证据,即使接到举报,也可能因证据不足难以处罚。高利润收益的诱惑。学科类补课的收费标准较高,尤其是“一对一”私教,利润空间大,吸引部分培训机构和教师铤而走险。部分在职教师受利益驱动,或利用自身资源推荐学生到指定补课班获取回扣,或直接参与私教,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被查到”。社会监督存在短板。家长担心举报后影响孩子与老师的关系,或担心孩子失去补课资源,不愿主动举报,导致部分违规行为难以被发现。部分地区的举报渠道不够便捷,奖励机制不明确或未落实,难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除此之外,对于执法部门来说,查处校外培训机构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一是由于培训地点的隐蔽性导致执法部门找不到、找不全。
补课地点的场地分散且私密,隐形补课多通过熟人介绍、家长群私下沟通等方式联系,不对外公开宣传,执法部门难以获取招生、授课时间等关键信息,往往只能依赖举报,被动发现。违规培训常以“研学”“托管”“家庭教育指导”等名义伪装,表面上与学科培训无关,执法人员需要先甄别其真实性质,增加了发现的难度。
二是证据链难以完整固定造成执法部门的取证难。
违规补课的收费多为微信、支付宝转账,甚至现金交易,没有正规发票或合同,难以证明盈利性 和学科类培训的核心事实。涉事的家长、学生和补课人员往往达成默契,不承认存在学科培训行为,执法人员难以获取证人证言。线上补课的课件、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当事人可随时删除,执法部门如果不能及时固定,很容易失去关键证据。
三是社会需求未减导致屡禁屡犯造成根治难。
只要中考、高考的选拔压力还在,家长对补课的需求就不会消失,执法查处只能暂时压制,无法消除需求背后的根源。虽然政策规定了罚款、吊销资格等处罚,但部分违规者认为被查到的概率低,或觉得罚款金额远低于补课收益,仍愿意冒险。部分违规补课会跨区域开展,比如在A市招生、在B市授课,需要不同地区的执法部门协同配合,增加了执行成本和难度。
也就是说,即使查处了一批违规行为,也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容易出现查了又冒的情况。
关于校外培训的监管,国家早有明确法规可循,2023年实施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已为违规补课划定红线。但法规落地至今,有偿补课仍屡禁不止,核心症结在于升学压力下的家长需求未减、隐形补课的监管难题未解,以及高利润驱动下的侥幸心理。
要根治这一乱象,既需执法部门持续破解取证难、排查难的困境,也需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打消家长举报顾虑。更为关键的是从教育评价体系入手,缓解内卷焦虑,减少家长对补课的依赖。
唯有政策执行、监管优化与教育生态改善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让校外培训回归理性,让教育回归本真。
各位看官,对有偿补课、有偿办班这件事您是如何看的呢?欢迎留言和评论。
来源:松子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