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这话的专家叫蒙蒂·卡纳,他是美国海军退役少将,之前在海军干了多年,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他在2024年8月的一篇文章里直言,美国想通过军事手段震慑中国,基本不可能实现了。
说这话的专家叫蒙蒂·卡纳,他是美国海军退役少将,之前在海军干了多年,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他在2024年8月的一篇文章里直言,美国想通过军事手段震慑中国,基本不可能实现了。
这观点戳中了美国战略上的痛点。卡纳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但他的身份特殊,作为海军老将,他的话分量重。
为什么他会下这个结论?主要从三个角度看:中国对外贸易的韧性、稀土等资源的控制力,还有军事实力的飞速进步。这些因素加起来,让美国以往的军事优势渐渐失效。
蒙蒂·卡纳得出这个结论,第一点是中国对外贸易太稳了。
美国一直想从贸易上卡中国脖子,比如通过盟友或航道干扰,但中国贸易网织得密,2024年出口总额达到3.58万亿美元,主要伙伴有美国、越南、日本,东盟占了15%。
蒙古对中国的贸易依赖达78%,土库曼斯坦71%。
这些关系靠双边协议绑牢,美国想插手,难上加难。中国主动扩大合作,吸引各国加入,贸易链条越来越牢靠。美国试过用周边国家施压,但中国反击有力,直接拉拢伙伴,稳住局面。
结果,美国想阻拦贸易,基本成空谈。因为经济强了,军事才有底气,中国用贸易反过来支撑军力发展,这让卡纳觉得军事威慑没基础。
第二点是稀土资源的依赖。
美国军工离不开稀土,全球90%的稀土在中国手里,被叫“工业黄金”。稀土加到坦克、飞机、导弹里,能提升性能,美国每年需求巨大。
但中国在2024年加强出口管制,10月限了钐、钆、铽、镝、镥、钪、钇七种,12月直接禁了对美国的镓、锗、锑、超硬材料出口。
这政策一出,美国企业库存吃紧,军工生产线卡壳。工厂调产线,输出少了,美方得找替代,但短期内办不到。
中国用地大物博的优势,反制美国限制,这让美国在资源上受制,军事上自然没底气威慑。卡纳从这点看出,美国依赖中国资源太深,动武风险太大,因为供应链一断,武器生产就瘫。
第三点是中国军事实力追上来了。过去中国军力弱,但这几十年进步飞快,空军有歼-20隐身战机,2024年数量超200架,还升级了WS-15引擎。
现在中国陆军现役士兵约100万,装备火箭炮、坦克,射程数百公里,杀伤力强,还能拦截。
海军力量也壮,2024年5月和10月的“联合利剑”演习,展示了三军配合,海军舰艇列阵,潜艇发射导弹,空军战机投放弹药。这些演习让世界看到中国对周边海域控制力强,能和美国比肩。
2025年2月,中国海军在塔斯曼海搞三舰编队演练,反潜训练投放浮标。2025年7月,还和俄罗斯联合海演,防空导弹发射。
这些进步让卡纳认为,美国直接对抗成本太高,威慑效果没了。
这些原因连起来,总结起来就是中国整体实力上来了,贸易稳经济,资源卡脖子,军力平衡天平。美国以往靠军事霸权压人,但现在中国在这些领域都有反制手段。
美国其他专家也说过类似话,比如RAND智库报告指出,对华威慑需经济和军事结合,但纯军事行不通。2024年,美国海军协会讨论过印太战略,强调中国海军扩张让美国盟友质疑领导力。
美学者渲染“中国威胁论”,但承认无力应对也门胡塞武装,这会让印太盟友动摇对美国的信心。
美国加强监控中国船队,印太基地扩展。2025年,美国和盟友搞更多联合演习,试着稳住局面。中国继续自强,军力投资不减。
专家们预测,威慑会转向经济互毁,避免核升级,贸易战可能升级,但军事对抗门槛高了。
大国博弈变了,美国承认威慑难,不是服软,而是认清现实,中国崛起靠实力,不是运气。未来中美怎么走,还得看各自发展,但军事威慑这条路,确实堵了。
实力均衡时代来了,威慑靠综合力,不是单凭枪炮。
参考资料:
1、印媒:中国已经具备对抗美国的海上核威慑力量 环球网 2014年12月27日
来源: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