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于北京逝世。这位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诺奖得主,走完了他103年的人生征途。巨星的陨落,让人扼腕。后人从他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荣誉和成就,更多地被他身上那种奋力拼搏的精神所感染。
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于北京逝世。这位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诺奖得主,走完了他103年的人生征途。巨星的陨落,让人扼腕。后人从他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荣誉和成就,更多地被他身上那种奋力拼搏的精神所感染。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所发表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被物理学界承认,然而,对于外界人士,尤其是普通人来说,这个“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不好理解。杨振宁晚年,为了让大家理解他和李政道提出的这个理论,他曾举一个通俗例子,然而,很多人听完,还是表示不懂。
世人皆知物理学之深奥,然而,物理学家的内心世界,也如此难懂。笔者先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杨振宁的生平,这能更好地理解这位物理学家。
杨振宁是安徽合肥人,笔者在2024年秋天,曾有幸到合肥参观过杨振宁故居,在风景如画的三河古镇上,那里民风朴实,书香四溢。
其实,杨振宁在合肥生活的时间并不久,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曾是安徽省的公派留美生。1927年,父亲杨武之学成归国,受聘于厦门大学,6岁的杨振宁便离开故乡,随母亲一起来到厦门。两年后,杨武之来到清华大学任教,杨振宁随家人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他度过了8年韶华。小学是在清华园内的志成学校就读的,初中则是在北京崇德中学。
这也是杨振宁为何对清华大学有故乡情结的原因,若干年后,他回到祖国,仍受聘于清华大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也都与此有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不再是读书的安稳之所,在父亲的安排下,杨振宁回到了故乡合肥,并在庐州中学读高二。同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迁移到了长沙,翌年,又迁移到了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的父亲在昆明安顿好后,便立即将杨振宁接到昆明。下图是杨振宁于1935年在清华园的留影:
这一年,杨振宁先就读于昆华中学,到了秋天,他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在西南联合大学学习了6年,在完成大学学业的最后两年,另一位天才少年进入了这所名校,后者就是李政道。由于李政道在完成自己课业的同时,经常到高年级的课堂上旁听,因此杨李二人在昆明就结下了友谊。
在20世纪初,美国将中国在《辛丑条约》中的赔款的部分退还给中国,并限定用于文化教育事业,因此当时中国会公派留学生赴美,称之为“庚款兴学”。1944年,杨振宁通过留美考试,成为那一届唯一一个物理专业的留美生。次年8月,抗战胜利,杨振宁踏上了赴美的征程,历经3个多月,到达纽约。
杨振宁到美国后并不顺利,几经辗转,甚至都找不到接收他的学校。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他遇到了他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教师张文裕,在后者的帮助下,他来到芝加哥大学,跟随导师恩利克·费米。到了1946年,李政道也已经来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杨李二人再次相遇,并成为同学。
杨振宁天赋异禀,又很刻苦,他在芝加哥大学的三年,几乎每天泡在实验室里,让很多美国学生自愧不如。1948年6月,杨振宁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取得博士学位。在费米和泰勒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推荐下,他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后来转任教授,他辉煌的学术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这个重要的理论被后世称之为“杨-米尔斯场理论”。此后,规范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成为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天才双剑合璧,联手攻关当时国际物理学界的焦点难题——θ–τ之谜。当时,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在微观粒子世界中,“宇称”是守恒的,即物理过程在镜像反射下会保持不变。可是,在杨李二人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有一些理论用上述观点无法解释。所以,他们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设想:在弱力的相互作用下,宇称可能不守恒。为了验证他们的设想,二人还设计了一系列可供实验验证的方案。
1956年6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发表了《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轰动物理学界,有人为这个大胆的猜测而鼓舞,也有人表示质疑。次年,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设计了一组巧妙的实验,验证了杨振宁和李振到的理论,这一验证,彻底震惊了,因为它不仅证实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的正确性,更颠覆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 基本认知。
1957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将当年的物理学奖颁发给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这一刻,是全球华人的荣耀,两位年轻的中国天才,站在了世界科学的巅峰领奖台。
然而,巅峰之后,遗憾随之而来。杨振宁和李政道在天赋、勤奋甚至人生经历方面都非常相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振宁是李政道的学长和兄长,李政道到达美国后,杨振宁对他也颇为照顾。但李政道性格敏感,甚至有一些孤傲,这就形成了矛盾。因此,在诺奖文章的署名次序、领奖上台次序等方面,二人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按照儒家传统,长幼有序,杨振宁又比李政道稍微“资深”一点点,所以,杨振宁认为他的名字应该在前,领奖时也应该先上台。但李政道不服,他认为自己在研究中的付出并不比杨少,最重要的是,按照国际惯例,“李”的首字母“L”本就应该在杨的首字母“Y”前面。
这些看似和科学研究无关的东西,最终成为了二人决裂的导火索。杨李二人在诺奖之后, 分道扬镳,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李政道于2024年8月去世,和杨振宁仅差14个月。这对华人“双子星”自从“分手”之后,虽然学术贡献仍然很大,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再没有达到当年诺奖的巅峰。所以,李政道在自传的草稿上曾写下过这样一句话:与杨的决裂,是此生遗憾,更是民族智慧的消耗。
往事已矣,笔者作为后辈,不应偏袒他们任何一方。但我们在承认和崇拜二人学术成就的同时,也要以二人为鉴,有时候,一个民族的科学事业,往往体现在团结合作上,以前是,以后也是。
关于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很多普通人,甚至是高学历的业外人士其实并不理解。2015年,杨澜采访了杨振宁,杨澜希望杨振宁能用最通俗的话来阐述自己的这项理论。杨振宁思考片刻说道:
“我们平常觉得,物理世界左右是对称的。比如一辆汽车,香港的汽车,司机是坐在右边的;北京的汽车,司机是坐在左边的。假如把这两辆汽车放在一起,人们认为它们绝对是对称的。但是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不是这么回事。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称,是因为有一个很奇怪的力量,叫做弱力,后者左右了这个不对称。”
虽然杨振宁老先生认为他把这个理论说得“通俗易懂”了,但是,很多网友还是表示:“我还是没听懂。”
笔者认为,这不能怪杨老的比喻不够通俗,因为科学的传播效果,往往受媒介和受众的影响。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家对杨振宁理论的讨论,有时候会偏离科学本身。但这并不影响杨振宁先生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与贡献。
杨振宁退休以后 ,选择落叶归根 ,回归清华,这是他与“某些科学家”不同之处。他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影响力,继续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5年,杨振宁宣布放弃美国国籍,他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于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的传播。他发表了大量面向公众的演讲、访谈和文章。例如,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讲座中,他常常现身说法,试图搭建沟通的桥梁。
大师已逝,但其智慧的火炬依然在燃烧。我们不能满足于在火炬的光晕外徘徊,感叹其绚丽却不解其温暖。我们应该奋发图强,继续发展科教事业。因为中国人始终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来源:博史通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