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 推动人与生物圈计划创新发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0 17:10 2

摘要:中国通过创新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科学分类、整合优化、建设管理、法治保障、监测监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支撑“人与生物圈计划”落地实施,形成了统筹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一体推进跨境保护和监测监管、持续强化科学研究、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

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5年第9期“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专刊”——栏目"总论”

闫振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

中国通过创新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科学分类、整合优化、建设管理、法治保障、监测监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支撑“人与生物圈计划”落地实施,形成了统筹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一体推进跨境保护和监测监管、持续强化科学研究、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等中国范式。未来,中国将持续推进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打造世界自然保护地典范,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引导人与生物圈计划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化解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73年,我国正式加入MAB。经过多年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仅有力支撑了MAB在中国创新发展,也为全球生态文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范式和中国经验。

1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支撑MAB实施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认真落实《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整体重构、系统重塑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凝练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理念思路,有力支撑了MAB创新发展。

坚持科学分类,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3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撤销整合归并等方式,推动解决自然保护地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冲突等问题。坚持法治保障,推动建立由“1法+2条例+1办法”构成的法律法规体系,持续强化监督执法。坚持规划引领,印发实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探索创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等制度。坚持分区管控,落实差异化管控措施,推动严格管控和弹性管理相结合,为原住居民生产生活留出发展空间。坚持国际视野,将MAB等国际保护理念、标准、规范与中国自然保护地实践相结合,提炼总结、广泛传播中国自然保护地特色经验,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上述理念,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阶段性成效。

1

建立了统一的分类分级标准

按照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对自然保护地进行调整和归类,制定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GB/T 45071—2024),明确划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的原则、条件。制定印发《国家公园设立规范》《国家公园设立指南》,明确设立国家公园须满足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3方面9项评估认定指标、完成8项创建任务。

2

联合组织开展整合优化

为系统解决自然保护地保护空间空缺、边界不清、重叠设置、保护与发展矛盾冲突等问题,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保护效能,我国启动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通过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归并优化功能相近、地域相连的自然保护地,撤销一批达不到标准、保护价值不高的自然保护地,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分区,全国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3

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建园后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整合四川、陕西、甘肃3省73个自然保护地,连通了13个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跨境通道,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2021年的50只、60只左右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境持续改善,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7群42只。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47个新物种。

4

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在国家层面首次为国家公园专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主要对管理体制、布局设立、保护管理、参与共享、保障监督、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已通过立法机关审议,即将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工作加快推进,已列入国务院2025年立法计划。《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已颁布实施。新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法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

5

持续强化监测与监督管理

批复实施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持续深化无人机、临空飞艇、遥感监测等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成全覆盖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布设实时传输的无线红外相机等野外监测终端2万余台,实现对东北虎、东北豹的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精准定位、人虎冲突预警和高效管理。建立全国自然保护地监管平台,定期对人类活动变化情况实施遥感监测,实现全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全覆盖,开展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打击行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2 创新发展,形成MAB中国范式

中国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充分借鉴MAB保护理念,与MAB互学互鉴、深度融合,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跨区域治理、跨学科研究、原住居民参与和社区协调发展、综合评估等理念思路融入日常工作,促进保护建设管理效能明显提高。截至2025年9月,已有长白山、鼎湖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九寨沟、珠穆朗玛峰等34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另有214个自然保护地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些自然保护地各具特色,为MAB发展提供了中国范式。

1

统筹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

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长江源格拉丹东和当曲区域、黄河源约古宗列区域纳入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保护范围,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系统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以提升;实施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等民生政策,2.3万名牧民就地转化为生态管护员,户年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万元—2.16万元。

2

一体推进跨境保护和监测监管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持续深化中俄跨境合作保护,畅通虎豹跨境迁徙通道,实现了野生东北虎、东北豹从跨境游走觅食到境内定居繁衍扩散的转变。同时,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印发实施监测体系建设方案,聚焦旗舰物种、生态系统和人为活动,搭建技术领先、实用高效的监测管理平台。

3

持续强化科学研究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以科研支撑保护管理,依托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长期研究,建立国家生态数据中心广东分中心,以及国内首个氮沉降长期控制实验平台;自主研发了智慧平台,融合科学数据;深化国际合作,与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些工作为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及保护范围调整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4

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

黄山是目前中国唯一以风景名胜区为主体成功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地。黄山积极创新保护体系,首创守松人保护制度,实施“三全”(全年、全员、全山)防火、“三联”(联防、联控、联动)、“景点封闭轮休”等机制,有效保护了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创新“山上游、山下住”“净菜净物上山、垃圾洗涤物下山”等绿色运行模式,打造环黄山特色景区景点、业态产品,充分发挥黄山品牌效益。

3 中国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与MAB协同推进展望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中国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MAB为载体平台,促进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双向互动、协同发力,为全球生态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1

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对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的“30×30”目标,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落实《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稳慎有序创建设立新的国家公园,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从制度体系、面积规模、生态类型、生物多样性、居民惠益、国际影响等方面充分彰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的深刻内涵,与MAB的保护理念实现深度融合。

2

打造世界自然保护地典范

完善自然保护地系统治理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机构设置,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支持引导更多原住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地工作。

3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支持符合条件的自然保护地加入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科学研究、监测监管、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充分利用MAB的国际平台资源,开展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成效。广泛宣传我国自然保护地新理念新成就新经验,推动纳入MAB理念和行动框架,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自然保护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进一步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通过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支持引导MAB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闫振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文章来源

闫振.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 推动人与生物圈计划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5, 40(9): 1493-1497.

DOI: 10.3724/j.issn.1000-3045.20250722005.

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文责自负,不代表本刊观点。

来源:科学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