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草莓种植的综合害虫管理解决方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01:00 1

摘要: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近期的一次水果网络研讨会上,深入探讨了生物农药与可控环境农业(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CEA)在浆果生产中的应用,特别是草莓种植领域。以下内容总结了两场报告中关于可控环境农业草莓综合害虫管理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近期的一次水果网络研讨会上,深入探讨了生物农药与可控环境农业(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CEA)在浆果生产中的应用,特别是草莓种植领域。以下内容总结了两场报告中关于可控环境农业草莓综合害虫管理的关键见解。

可控环境农业(CEA)中草莓的病虫害管理
康奈尔农业技术学院昆虫学助理教授萨曼莎·威尔登(Samantha Willden)分享了她在可控环境农业(CEA)中针对草莓病虫害管理策略的研究成果,包括低拱棚和高拱棚结构的应用。她指出,许多现有的综合害虫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解决方案主要针对温室和露天农田设计,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可控环境农业系统。因此,为这些日益普及的种植模式开发可持续的综合害虫管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威尔登的研究聚焦于低拱棚草莓种植环境中害虫压力的影响,涵盖昆虫、病原体、杂草及无脊椎动物等多个方面。研究发现,低拱棚环境通过保持植株干燥有效减少了露天种植中常见的叶斑病、灰霉病和霉菌等问题的发生率。

此外,威尔登观察到斑翅果蝇(Spotted Wing Drosophila)在低拱棚环境中的侵害程度较低,这可能得益于塑料薄膜提供的物理屏障作用。然而,这种环境对紫菀、蛞蝓、杂草以及褐蝽(Lygus lineolaris)的影响相对中性。同时,她认为温暖干燥的气候条件促进了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在低拱棚环境中的快速繁殖。


有益昆虫的作用
威尔登进一步分析了低拱棚环境中有益昆虫的表现,包括传粉者(如花蝇和蜜蜂)、捕食者(如虎甲虫和蜘蛛)以及寄生蜂(如扁腹茧蜂和小蜂)。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紫外线阻隔膜对花蝇种群产生了负面影响,但蜜蜂活动未受影响,且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在低拱棚环境中仍维持较高密度。

针对关键害虫的防治策略
威尔登的研究重点考察了两种主要害虫——二斑叶螨和烟粉虱(Thrips)的防治方法。研究表明,“阿尔比恩”(Albion)和“海景”(Seascape)两个草莓品种对二斑叶螨较为敏感,而“圣安德烈亚斯”(San Andreas)和“波托拉”(Portola)则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在生物防治方面,新小绥螨(Neoseiulus fallacis)和胡瓜新小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被证明是控制二斑叶螨的有效捕食者。两者协同作用可实现短期和长期的最佳抑制效果,且在温室或低拱棚环境中不会产生竞争关系。

针对锈色植虱(Tarnished Plant Bug),威尔登评估了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Mycotrol)结合紫外线选择性薄膜的应用效果。实验对比了三种环境:开放环境(无覆盖)、杜布瓦薄膜覆盖的低拱棚(紫外线过滤率为13%)以及沃普斯薄膜覆盖的低拱棚(紫外线过滤率为98%)。结果表明,沃普斯薄膜与Mycotrol联用显著降低了锈色植虱的存活率,并在减少果实损伤方面表现最优,其效果较杜布瓦薄膜高出11%。

越冬害虫管理


威尔登还介绍了针对6月结果型高架温室草莓越冬害虫管理的研究。该研究首先评估了有机材料审查研究所(OMRI)批准的生物杀虫剂(NeeMix、PyGanic和Sil-MATRIX)对蚜虫的控制效果,发现单次喷洒后可维持三周的持续防控作用。随后,研究测试了三种生物防治剂(Adalia bipuntata、Chrysoperla carnea和Orius insidiosus)的效果,其中Chrysoperla carnea在两次释放后对高密度蚜虫种群的管理表现最佳。

威尔登强调,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害虫管理策略对于可控环境农业至关重要,并表示愿意与种植者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她鼓励种植者与其联系,共同探讨研究合作或获取有关最佳实践的建议。

-

生物农药在可控环境农业草莓生产中的应用
康奈尔农业技术中心博士生麦肯齐·谢斯尔(McKenzie Schessl)在其导师凯里克·考克斯(Kerik Cox)副教授的指导下,详细阐述了生物农药与病害预测模型在露天和可控环境农业草莓生产中的应用潜力,特别关注替代传统杀菌剂(如卡普坦 Captan)的可能性。研究采用双行低拱棚种植方式,选取日中性品种“阿尔比恩”(Albion)作为试验对象。

病害控制研究
研究在雨季九周期间监测了草莓常见病害(叶斑病、灰霉病和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并将其与三个变量进行对比分析:覆盖与否、施药时间安排以及综合生物农药方案与传统百菌清方案的效果差异。谢斯尔指出,生物农药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相较于传统化学产品(如抑霉唑),其对环境的影响更小。因此,研究旨在验证是否可以通过整合生物农药与单靶点杀菌剂的综合管理方案取代传统杀菌剂。

研究结果显示,在2021年至2023年的三年期间,无论是在凉爽还是多雨季节,低拱棚结构均显著降低了病害发生率。此外,基于环境与天气应用网络(NEWA)模型的病害预测系统相比传统的日历时间安排,能够以更少的施药次数实现相似甚至更低的病害发生率。

具体而言,在2021年和2022年等多雨年份,NEWA模型要求的施药次数较多;而在2023年干旱条件下,其需求明显减少。总体来看,NEWA模型始终优于固定时间安排,展现出更高的效率和经济性。

最终结果表明,综合生物杀虫剂方案在病害控制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卡巴氧方案,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温室试验与UV-C技术


谢斯尔团队在温室环境中完成了一年的生物农药试验,重点研究了灰霉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试验涉及多种生物农药,包括芽孢杆菌菌株、提取物、屏障剂和病原体生长抑制剂。接种试验在100%湿度条件下进行,以模拟病原体的理想生长环境并评估各产品的实际效果。

数据显示,在草莓花期管理中,OSO(奥斯奥)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病害发生率为23%),而Blossom Protect(9%)、Stargus(10%)和Sil-Matrix(12%)对炭疽病的控制表现优异。然而,在果实管理阶段,Regalia(64%)和EcoSwing(69%)对灰霉病的控制效果较差,LifeGard(65%)和Regalia(82%)对炭疽病的控制亦不理想。

为进一步验证生物农药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人员开展了草莓果实离体试验,评估其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在采前或采后果实管理中,瑞格利亚(Regalia)和奥斯奥(OSO)分别在7天和11天内表现出最佳控制能力。

此外,实验室检测还探索了紫外线C(UV-C)技术在草莓病害管理中的潜力。研究发现,胶孢炭疽菌在白天(有光)接种时,900焦耳/平方米的UV-C剂量可实现100%抑制;夜间(黑暗)接种时,700焦耳/平方米的剂量即可达到相同效果。类似地,灰霉病在特定剂量下也表现出显著的抑制趋势。

谢斯尔解释道,病原体具备修复紫外线损伤的能力,因此白天施加UV-C需要更高剂量才能确保效果,而夜间或日落前施加则更为高效。她补充称,未来计划将UV-C技术引入温室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

来源:涨停先知大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