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新发布丨云南咖啡全产业链产值从318亿元提高到800亿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0 17:24 2

摘要:10月20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在海埂会堂举行。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省农科院等部门负责人介绍了云南省“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10月20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在海埂会堂举行。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省农科院等部门负责人介绍了云南省“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72%的蔬菜销往全国150个大中城市

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比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62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三连增”,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1993.5万吨。果菜茶糖、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种类多样。其中,蔬菜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72%的蔬菜销往全国150个大中城市,水果产量达到1500万吨、外销量达65%,云南已成为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调”的重要生产基地。

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保持在320万人以上

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累计识别帮扶89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现在脱贫人口的“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一直保持在320万人以上。“十四五”以来,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2024年达到了16307元,增速实现了“两个高于”的目标,即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昭通的苹果、竹子,怒江的草果,文山的三七,保山的小粒咖啡等产业,都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总结推广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等联农带农和利益分配模式,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增值收益。扩大就地就近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多年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十四五”以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8%,2024年已经达到17450元。

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云南的金字招牌

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芯片产业”来打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集中力量培育壮大“1+10+3”重点产业,初步构建了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居全国第1位,蔬菜、水果、肉牛、生猪、蔗糖等产业规模已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从1.9:1提高到2.3:1,今年有望进一步提高到2.5:1。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云南响亮的金字招牌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模式之一。

中药材高品质种质创新达国际领先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玉米、马铃薯、花卉、甘蔗、烟草等领域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水稻杂交种不育机制和花卉功能基因组研究、高原山区重要中药材高品质种质创新及应用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20年的60%提升到目前的62%,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20年的50%提升到目前的55%。

建成全国文明村镇178个

乡村面貌发生实质性变化。全省卫生户厕覆盖率、污水治理(管控)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78%、61.8%、95%,分别比2020年提升20.5、34.8、57个百分点,累计建设美丽庭院24.8万个、绿美乡镇200个、省级绿美村庄400个,建成乡村振兴村近1000个、全国文明村镇178个,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旅居,促进了农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云咖2号”以200万元转让种权 在全国尚属首次

发布会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围绕云南科技创新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工作措施和成效亮点时介绍,“十四五”以来,云南省组建“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构建多组学优异基因挖掘、远缘杂交、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全链条及全省种业“一盘棋”创新格局,创制了大批突破性商业品种。

选育的“云科粳1号”高寒香糯粳稻新品种创下了我国高寒地区糯稻两项高产纪录;部标1级优质米“云两优9801”百亩示范最高亩产达“1003.4”公斤,优质品种,是据现有资料查阅的最高产量。米线专用稻“优I8号”“云两优9805”成为首批自主知识产权米线专用稻品种。冰淇淋小番茄“天珠6号”,皮薄、口感好,入口即化,受消费者热捧,合作开发转让协议达540万元,成为转让价格云南省第一、全国第二高的番茄品种;咖啡品种“云咖2号”实现国产豆杯品分值首次超过86分,以200万元实现品种权转让,在全国尚属首次;“云蔗”系列甘蔗品种实现历史性推广应用,2025年全省占比65.49%,其中云蔗081609成为云南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推广最快的品种;马铃薯品种“云薯304”成为云贵区薯片加工的首选品种,打破了国外薯片加工品种的垄断地位。

组建129个农科服务团、1300余名科技人员常年深入全省129个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启动实施了“粮经协同千斤万元示范”工程,利用云南农业一年多季特点,推广“粮—菌、粮—菜、粮—烟、稻+、双薯协同”等20个高效复合种植模式,打造了一批增产增收试验示范样板,其中核心示范1.37万亩,辐射带动28.71万亩,总体上能达到“粮食超过1000斤和亩均收入超1万元”的目标,为端稳“中国饭碗”守好“云南粮仓”作出了积极贡献。

“云花”“云咖”“云药”等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壮大

种业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省花卉和中药材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高山杜鹃等地方花卉品种实现突破,花卉申请新品种1280个、获授权新品种800余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登记(认定)99个药用植物新品种、约占全国的25%。“十四五”以来,省级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品种1254个、国家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1016个,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

全省在良种推广应用、推动重点产业在新品种推广使用上走在全国前列。建设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10个国家良种繁育基地、60个省级种业基地,吸引300多家科研单位和头部企业来云南育种制种、年产值超过一百亿元。花卉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从“十三五”末的不到5%提高到15%;瑰夏、铁皮卡等咖啡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16.2万亩,在全省咖啡种植面积的占比从“十三五”末的5%提高到现在的13%,速度还在加快,带动咖啡精品率从8%提高到31.6%。

推动设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目前,鲜切花基本全部采用设施种植,其中智能化设施产量从“十三五”末的16亿枝增加到42亿枝,占比超过20%、提高约9个百分点,优质花比例从40%提升至60%以上,实现了量质齐升,“鲜花经济”成为了老百姓的“幸福产业”。小浆果产量从“十三五”末的6.4万吨增加到17.4万吨,产量占比达48%、提高20个百分点。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建成39个中药材GAP基地,涵盖10个中药材品种,GAP中药材品种数量居全国第1位。

咖啡精深加工率从“十三五”末的20%提高到80%,咖啡全产业链产值从318亿元提高到800亿元。中药材产地、趁鲜、饮片加工快速发展,2024年全省中药材企业加工产品产量在70万吨左右、较“十三五”末增长42.8%,有力促进全链增值,资源优势正通过加工增值不断放大升级。

加强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蔬菜、水果、花卉等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的区域性冷链物流设施集群,建成冷库库容780万立方米、年可处理果蔬3500余万吨,有效打通了高原特色农产品“出滇路”,架起跨区域“鲜”通道。云南清晨采摘的鲜花,通过“航空+高铁+冷链”三位一体运输模式,可以确保24小时内送达全国主要城市。

持续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现在已经累计建设10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今年1-7月,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01.5亿元、同比增长33.5%。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园区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建设8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2个农业产业强镇、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获证有机产品证书数2797张、绿色食品产品3652个,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茶叶、蔬菜、咖啡有机认证面积均居全国第一。同时,加大品牌推介,推动“绿色云品”品牌知名度、认同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其中,昆明国际花卉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地型花展。

下一步,云南省锚定“咖啡代表中国”“花卉世界第一”“中药材培育成世界一流现代产业”的目标,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孙文洁

编辑:姜蕾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黄翼

来源:都市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