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Ming Joo Koh教授课题组和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Xinglong Zhang教授合作,在Nature上报道了一种通用的光催化策略,可选择性地用氮、硫或碳基基团取代氧杂环丁烷中的氧原子,从而在一次操作中将其转化为多种饱和环状结构单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Ming Joo Koh教授课题组和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Xinglong Zhang教授合作,在Nature上报道了一种通用的光催化策略,可选择性地用氮、硫或碳基基团取代氧杂环丁烷中的氧原子,从而在一次操作中将其转化为多种饱和环状结构单元,就如同给氧杂环丁烷做了个“换心手术”。这种原子交换方法具有较高的官能团兼容性,适用于后期功能化,大大简化了药物和复杂药物类似物的合成,避免了以往需要多步合成的复杂路线。文章链接DOI:10.1038/s41586-025-09723-3
四元饱和杂环和碳环(如氮杂环丁烷、硫杂环丁烷、环丁烷)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如代谢稳定性、靶向性、构象限制性)在药物化学中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的合成方法通常依赖于多步环加成或亲核取代反应,步骤繁琐、产率低、官能团兼容性差,限制了其在复杂药物分子后期修饰中的应用(图1a)。
图1. 基于氧杂环丁烷中氧原子置换的合成逻辑(图片来源:Nature)
氧杂环丁烷(oxetane)是一类易于合成或商业可得的前体,其环内氧原子具有较高的亲核性,理论上可通过“原子替换”策略将其转化为其他杂原子或碳基团,从而构建多样化的四元环结构。然而,如何在复杂分子中选择性地实现环内氧原子的替换,同时避免其他官能团的干扰,是该领域长期未解决的难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光催化驱动的氧原子嬗变策略,通过“开环-闭环”机制,将氧杂环丁烷中的氧原子替换为氮、硫或碳基团,实现从氧杂环丁烷到氮杂环丁烷、硫杂环丁烷、环丁烷等结构的直接转化(图1b)。
通过DFT计算与对照实验,作者明确了四步关键反应路径(图2a),并揭示了选择性来源:光催化活化生成 Vilsmeier-Haack 试剂(决速步),激发态Ru(bpy)₃²⁺将电子转移给CBr4,生成Br₃C・自由基与Ru³⁺;Br₃C・与DMF反应生成中间体 I,Ru³⁺通过SET氧化I生成Vilsmeier-Haack试剂II(溴代亚胺盐)。DFT计算显示,此步活化能仅8.8 kcal/mol,且高度放热(16.4 kcal/mol),确保反应高效启动。
图2. 机理研究(图片来源:Nature)
中间体II(强亲电体)与氧杂环丁烷的环内氧发生亲核取代,形成中间体III;Br⁻进攻环上碳原子,导致环断裂生成单溴化物IV;随后Br⁻再次进攻IV,生成关键二溴化物中间体V(核心环重构前体),同时释放DMF(循环利用)。亲核体HX(如胺、硫化钠)与二溴化物V发生双分子亲核取代,其中两个Br原子被亲核基团取代,重新形成四元环(N-杂环、S-杂环或C-环),完成氧原子的净置换。
单独进行环断裂步骤,可分离得到二溴化物中间体10(产率98%),其结构经X- 射线单晶衍射确认。将10与对位茴香胺反应,可以88%产率生成目标氮杂环丁烷9,证明二溴化物是真实中间体。用DMF-d₇替代DMF,副产物甲酸酯的甲酰基位点出现>98%氘代,证实甲酸酯来源DMF的水解,进一步支持机制合理性(图2b)。
通过条件筛选,最佳条件是:采用Ru(bpy)3Cl2·6H2O(1 mol%),其在456 nm蓝光激发下可产生长寿命激发态(3MLCT),通过单电子转移(SET)活化四溴化碳(CBr4)。CBr4(2 equiv.)作为溴源与电子受体,DMF 作为溶剂兼 “氧捕获剂”,通过形成 Vilsmeier-Haack 试剂(中间体II)实现环内氧的选择性活化。根据目标产物选择不同亲核体(HX):O→N用对位茴香胺等胺类,O→S用硫化钠,O→C用α-官能化腈/丙二酸酯,双原子置换用肼/羟胺衍生物,温和加热(50-60 ℃),无需强氧化剂/还原剂,反应在空气氛围中即可进行。
作者通过系统考察底物,证实该策略可实现四类氧原子置换反应,且具备优异的官能团兼容性与底物普适性,覆盖简单分子至复杂药物中间体。
图3. O-to-N交换的反应范围(图片来源:Nature)
O→N置换,合成氮杂环丁烷(图3):2-取代/3-取代氧杂环丁烷均适用,兼容芳烃、硫醚、卤代芳烃(Cl/Br)、酯、噻吩、酚、环醚等官能团(产物12-23),游离醇(如含羟基的氧杂环丁烷)会发生副溴化,需预先保护。胺类亲核体范围:芳香胺(产物31-33)、脂肪胺(产物34-37)、磺酰胺(对甲苯磺酰胺,产物38)均可反应。将策略应用于五元环氧杂环戊烷,可生成吡咯烷40,应用于无环醚41,可生成叔胺42(产率40%),证明策略不局限于四元环。
O→S置换,合成硫杂环丁烷(图4a):本策略产物覆盖含苯基(43,92%)、芳基氯(44,98%)、萘基(45,83%)、硼酯(46,60%)、烷基醚(47,91%)、硫醚(48,60%)、咔唑(49,95%)、氰基(50,60%)、螺环醚(51,87%)的硫杂环丁烷。商业可得的含溴氧杂环丁烷58,经亲核取代引入硫源后,再通过O→S置换,两步即可合成SGLT2抑制剂关键中间体59(总产率53%)。
O→C置换,合成环丁烷(图4b):碳亲核体类型:α-氰基酯、丙二酸酯等缺电子型碳亲核体均可反应,生成含氰基、酯基的环丁烷,这些官能团可进一步转化为羟基、氨基等,为药物修饰提供位点。
图4. 其他O原子嬗变范围(图片来源:Nature)
双原子置换,合成五元杂环(图4c):突破“单原子置换”局限,作者利用肼/羟胺类双齿亲核体,实现氧原子向“X-N”双原子的置换,构建更复杂的五元杂环。氧杂环丁烷65与肼反应,生成吡唑烷66,产率47%。与羟胺反应生成异噁唑烷67(产率54%)。
该策略的核心实用价值体现在“复杂分子后期官能化”与“简化药物中间体合成” 两大场景,直接解决药物研发中的关键痛点。
将药物分子中的氧杂环丁烷直接替换为硫杂环丁烷,显著提升生物活性:例如,PDE4抑制剂70 → 71,IC₅₀从52 nM提升至17 nM(活性提升3倍)。将氧杂环丁烷转化为1,1-二氟环丁烷类生物电子等排体,提升代谢稳定性。还可简化药物中间体合成,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抑制剂关键前体79的合成:传统路线:8步,总产率2的合成:传统路线:12步,使用NaN₃和Pd催化剂,操作危险且昂贵。本文路线:4步,总产率显著提升,无需危险试剂。
图5. 合成应用(图片来源:Nature)
总结
本文报道的光催化氧杂环丁烷氧原子置换策略,首次实现非芳香杂环的广谱氧原子置换,突破以往仅局限于芳香体系的研究,通过“环断裂-环重构”的创新逻辑,实现了从廉价氧杂环丁烷到高价值四元环(氮杂环丁烷、硫杂环丁烷、环丁烷)及五元杂环(吡唑烷、异噁唑烷)的高效转化。该策略不仅解决了非芳香杂环原子编辑的长期难题,更通过优异的官能团兼容性与温和条件,为药物后期修饰与中间体合成提供了“颠覆性工具”,直接推动了合成化学向“高效、绿色、实用”的方向发展。
文献详情:
Ying-Qi Zhang, Shuo-Han Li, Xinglong Zhang* & Ming Joo Koh*. Photocatalytic oxygen-atom transmutation of oxetane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723-3
来源:化学加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