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8日,一颗巨星陨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025年10月18日,一颗巨星陨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青年时期的杨振宁。图源:西湖大学官网
消息传来,曾以一篇《舟山渔民老大与杨振宁博士交朋友》打动无数读者的原舟山日报社高级记者徐博龙,心情格外沉重。这不仅是对一位伟大物理学家的怀念,更是一段跨越太平洋的深情追忆。
记得那一年,徐博龙跟随普陀县委领导去虾峙岛调研,晩饭后,徐博龙借了手电筒,独自翻山越岭走访渔民老大庄龙珠。看到他简朴的家中挂着一幅杨振宁的肖像照片,问起了这幅照片的来龙去脉,由此揭开了这段跨越山海的舟山渔民老大与杨振宁博士的奇缘……
万米高空的邂逅:
两颗赤子之心的相遇
故事始于1985年1月的北京首都机场。肩负着为家乡发展外海渔业筹措资金物资使命的舟山虾峙渔民老大庄龙珠,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注意到有位老年乘客携带的行李特别多,旁边虽有一名司机和另外一人送行,但仍显得十分沉重不便。这位来自东海小岛的渔民二话不说,主动上前帮忙搬运行李。
更巧的是,在飞机前舱,他们的座位相邻。当老人听说身边这位热心的汉子是来自东海小岛的渔民老大时,既惊奇又高兴。“我叫杨振宁,”老人自我介绍道,“老家在安徽,22岁时去美国留学,后来就留在那里工作。”
杨振宁,这个名字好像从广播里听到过,是个很有学问的“洋博士”,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让庄龙珠打开了话匣子。他坦诚告知,自己是虾峙岛沙峧渔业村的带头船老大,因近海资源衰退,岛上成立了群众海洋渔业公司,他正组织渔民集资建造钢质渔轮,准备闯荡外海。
从东海资源保护开发,到水产品深加工出口,再到美国渔业现状,这场看似不可能的对话却异常投机。飞机不知不觉已抵达上海上空。
临别时,杨振宁掏出100美元作为见面礼,庄龙珠坚决不收。推让许久,杨振宁换成一美元钞票和一张侨汇券,说:“渔民兄弟,留个纪念吧,不然我会生气的。”庄龙珠这才不好意思地用双手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的口袋里。
两人互留通信地址。庄龙珠紧握杨振宁的手,诚挚邀请他到普陀海岛看看渔村新貌;杨振宁也挽留他在上海小住,并说有机会一定去虾峙岛看望。
鸿雁传书:
跨越太平洋的真情
不久后,庄龙珠惊喜地收到了杨振宁从大洋彼岸寄来的信件。信中关切询问他的身体和工作情况,随信附赠的是两张精致的黑白照片和自传《读书教学四十年》。照片背面,杨振宁用端正的繁体字写着:“赠庄龙珠先生存”。
这份情谊在彼此心中生根发芽。这年的腊月廿四,得知杨母身体欠安,庄龙珠特意购买对虾、黄鱼等滋补品,专程赶赴上海探望,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杨母深受感动,为儿子有这样一位质朴的渔民朋友而欣慰。
此后,每当虾峙岛发生了新的变化,庄龙珠就写信告诉杨振宁博士。1986年5月,虾峙岛上两对钢质渔轮首闯外海,庄龙珠立即报喜,还特地请中学老师将信译成英文寄出;1988年下半年,岛上28户世世代代耕海的渔民,住进设施齐全、美观整洁的商品房,他也第一时间告知;他甚至托人辗转带去精心挑选的虾米,让杨振宁在异国他乡品尝到故乡的海味。
杨振宁在回信中写道:“龙珠兄:你11月底的信我收到了。很高兴听到你们渔业公司发展得很好,希望你们开拓外海渔场顺利!下次我来上海如有工夫一定来拜访你们。”信的末端特别附言,告知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的地址。
时代镜像:
小故事里的大历史
1988年10月中旬的那个夜晚,徐博龙在乡政府招待所彻夜无眠。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故事很有新闻价值和时代意义。首先说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岛渔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证了当时海岛渔业渔村改革开放的步伐,渔民不仅在政治地位上有了提高,而且在经济条件上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渔民过的不再是“出海捕鱼看浪头,回家村口晒日头”的单调生活,而是投入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敢地走南闯北。同时,也有力地说明海岛渔民不再是“四肢发达,大脑简单”的“抲鱼阿毛”,而是能坐在过去连做梦也不敢想的飞机前舱位里,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促膝谈心拉家常、畅所欲言谈论国内外大事的新型渔民。
徐博龙越想越激动、越想越兴奋,一骨碌坐起来,干脆穿好衣服,趴在桌上写了起来,到次日凌晨4点多才完稿。
稿件发出后,《舟山日报》《浙江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团结报》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等十余家报刊电台纷纷刊登转载转播。这个新闻故事还被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外宣办、省记协评为全省首届对外报道好新闻一等奖,并被收录进地方初中语文教材。
杨振宁博士与渔民老大庄龙珠交朋友的故事传播后,在舟山一些小岛也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当时海岛干部群众的热门话题。广大渔民兄弟为庄龙珠感到自豪,认为他“为渔民争了脸,为舟山争了光”。
风骨长存:
“宁拙毋巧”的永恒回响
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段四十年前的往事,其意义早已超越个人情谊的范畴。
这段情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一个逐渐走向世界的中国,一个勇于拥抱变化的中国。当科学巨匠与普通渔民的手紧紧相握,我们看到了知识与人情的交融,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美好相遇。
10月18日,徐博龙得知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沉重。他说,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先生千古,风骨长存。他的科学探索精神与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杨振宁先生虽已远去,但他与舟山渔民老大的这段情谊,将如同东海渔火,永远闪烁在时代的记忆里。
舟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原创编辑
记者:裴驰宇
编辑/一审:严婷
二审:蔡萍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竞舟新闻”的权威信息,请在每次看完文章后,点下“ ”和“ ”!
分享
推荐
来源:舟山广电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