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感情生活中,我见过很多有情感困惑的人。就说有这么一对情侣,约会时女孩因工作心情低落,吃饭话少还叹气。可男孩却像没看见一样,只顾自己说话,完全没察觉到女孩情绪变化。女孩委屈,觉得男孩不在乎她,男孩却一头雾水,不明白女孩为啥生气。这就是回避型依恋者常见的情感
在日常感情生活中,我见过很多有情感困惑的人。就说有这么一对情侣,约会时女孩因工作心情低落,吃饭话少还叹气。可男孩却像没看见一样,只顾自己说话,完全没察觉到女孩情绪变化。女孩委屈,觉得男孩不在乎她,男孩却一头雾水,不明白女孩为啥生气。这就是回避型依恋者常见的情感盲区,他们好像总是对别人的情绪信号视而不见。
其实啊,这背后是他们心理防御机制在作祟,他们的情感接收系统像是选择性地关闭了。他们内心自我保护机制很强,对亲密信号过度警觉。就像那个男孩,女孩低落的情绪是一种亲密信号,可他的自我保护机制一启动,就自动过滤掉了这些信息。在他潜意识里,接收并回应这些情绪可能会让自己陷入麻烦或受到伤害。我有个来访者说,他小时候向父母表达难过就会被责备,从那以后就学会关闭情感接收天线,在亲密关系中也变得麻木。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虽然保护了他们,但也阻碍了情感连接。那要怎么改善呢?这就得从他们的神经认知基础说起了。回避型依恋者早期的依恋创伤,让他们的情绪解码器出了问题。很多人童年时没得到足够情感回应,比如孩子哭了,父母没及时安抚,任其自己停止哭泣。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形成“情绪无用论”的认知框架,习惯性忽略情感交流细节。
有个来访者跟我讲,他小时候考试考差,父母从不安慰还批评他。慢慢地,他觉得自己的难过失落不该存在,也不关注别人的类似情绪。这种童年形成的认知模式,成年后还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解码能力,让他们面对别人的情绪表达时,要么跳过信息,要么错误解读。
既然知道了神经认知基础方面的问题,那行为上又是怎样受影响的呢?回避型依恋者长期保持社交距离,阻碍了共情能力发展。他们避免深度社交,很少走进别人内心世界。就像前面的男孩,平时很少和女孩深入交流内心感受,遇到问题就回避。这样他很难理解女孩情绪,女孩感受不到关心就更生气,关系越来越紧张。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给大家设计了个“三日情绪观察日记”的实操工具。在接下来三天,每天花点时间观察身边人情绪变化并记录。可以记对方表情、语气、行为,还有自己当时的感受想法。比如看到同事皱眉、说话语气冲,就记录下来,思考同事为啥会有这样的情绪。通过这样的观察记录,能逐渐锻炼共情能力,提高对他人情绪的敏感度。
回避型依恋者不能理解他人情绪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了解原因并采取改善策略,他们能逐渐重建情感连接,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他人情绪。在情感世界里,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温暖和理解,只要愿意做出改变。
来源:阿里讲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