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李世民一生最惨的一次败仗,竟然来自一个原本没人太在意的小地方军阀?那一仗,他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差点命丧战场。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谁能想到,李世民一生最惨的一次败仗,竟然来自一个原本没人太在意的小地方军阀?那一仗,他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差点命丧战场。
可让人更没想到的是,打赢他的人,正要挥军取长安的时候,突然病死了。
大军群龙无首,局势瞬间反转。
李世民得以喘息,唐朝保住了命。
这事儿发生在公元618年,那时候中原乱得一塌糊涂。
隋朝已经摇摇欲坠,各地起义此起彼伏。
李渊刚刚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
可别以为他那会儿风光,实际上根基极浅,四面楚歌。
尤其是西北方向,一支军队正迅速崛起,声势惊人。
带头的人叫薛举,陇西人,家境殷实,世代经商。
不是贵族出身,但能人一个。
他这人从小练武,骑射都厉害,性格直爽,交游广泛。
大业十三年,也就是617年,他看准隋朝气数将尽,干脆放手一搏,劫了金城县令,拿下粮仓,发粮给百姓。
这一下,名声立了。
本地的流民、强人一听这事儿,纷纷投靠。
几个月时间,他就拉起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后来扩张到二十万。
这支军队以西凉骑兵为主,能打,而且听话。
他自称“西秦霸王”,把自己比作项羽。
那会儿,敢这么说话的,不多。
可薛举也不是没问题。
他治军严厉,甚至可以说残暴。
攻城之后常常大开杀戒,俘虏不是砍头就是断舌挖鼻。
有时候,还会让士兵把俘虏“碓成泥”。
这种狠劲儿,震慑了敌人,也吓住了百姓。
李渊听说西北有个叫薛举的势力越来越大,顿时警觉。
他几次派人劝降,都被回绝。
薛举那时候目标明确,不是做地方王,而是奔着中原皇位去的。
他让儿子薛仁杲率军东进,兵锋直指长安。
李世民那时候才十八九岁,已经是唐军主将。
之前几场仗打得不错,李渊对他很有信心。
可这次,他遇上硬茬了。
陇坻之战,薛仁杲带着西凉骑兵和李世民正面对上。
结果唐军溃败,李世民差点没逃回来。
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败,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滑铁卢。
那一战之后,薛举趁势亲征。
他打算趁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长安。
李世民被迫退守,唐军上下人人自危。
可这时候,一个小细节改变了一切。
薛举突然病倒了。
刚开始没人当回事,以为是劳累过度。
可没几天,病情恶化。
军中医生束手无策。
薛举临终前,把兵权交给儿子薛仁杲,交代他继续攻打长安。
问题是,薛仁杲根本没那本事。
他虽然有军权,但威望不够,手下将领各有心思。
原本准备三个月内攻城的计划,就这么拖了下来。
有人主张进攻,有人劝退守,军心开始动摇。
李世民得到薛举去世的消息,立刻组织反攻。
那时候他还在病中,但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他亲自带兵出战,先稳住阵脚,再集中力量围剿薛氏残军。
几场战役之后,西秦政权土崩瓦解。
薛仁杲被俘,唐军重新掌握主动权。
唐朝的政权,从此稳住了。
这件事在当时震动极大。
李世民曾在日记中写下,“薛举用兵如神,若非天亡,吾无以胜之。”那不是客套话,是实打实的敬畏。
说起来,薛举这人确实有点意思。
他不像窦建德那样只守地盘,也不像王世充那样玩政治。
他是真正想统一天下的人,而且很可能有机会成功。
他的军队纪律好,战斗力强,战略思路也清晰。
哪怕是在天下群雄并起的那几年,也算得上是最有威胁的几股力量之一。
可惜,命不由人。
他死得太早,死在最关键的时刻。
如果他能再撑几个月,也许中国历史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李世民未必能登基,唐朝也未必能统一。
后来有人回忆起那段时间,说:“若薛举不死,中原未定。”这不是夸张,是当时很多人的真实感受。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轻视西北来的军队。
参考资料: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李贽,《藏书·隋唐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83年。
薛宗正主编,《中国军事通史·隋唐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音注》,中华书局,2009年。
来源:小李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