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的力量,常蕴藏于无声之处。恰如《庄子·知北游》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沉默,往往是智慧最深沉的表达。
人到中年,话少是黄金,沉默是智慧
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真正的力量,常蕴藏于无声之处。恰如《庄子·知北游》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沉默,往往是智慧最深沉的表达。
语多则气散,言繁则神劳。清代金兰生《格言联璧》有警:“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
放纵口舌,不仅显露浅薄,更易招致祸端。适时沉默,是积蓄能量、扭转命运的起点。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便是在不应开口时,放纵了自己的表达欲。正如《朱子家训》所诫:“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说得越多,越容易招惹是非:管住口舌,守住福气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语如水,宜导不宜滥。口为祸福之门,谨言方能避祸得福。
《道德经》第五章点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孔子亦在《论语·里仁》中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明代笔记《寓圃杂记》记载过一个故事。书生沈秀,自恃才高,屡次当众讥讽樵夫王二步履蹒跚,口无遮拦。
王二积怨成仇,终有一日愤而挥扁担相向,酿成血案。这不正是“祸从口出”的真实写照吗?
《周易·系辞》有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叮嘱子弟:“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口是心之门,管住口舌,就是守护心神与福报。若能开口前默数三息,把那些讥讽、怨言、闲话都收敛起来,人生自然会远离许多无谓的纷扰。
沉默,是一种智慧:讷于言而敏于行
静水深流,默然成事。沉默不是怯懦,而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沉潜与定力,是成事者的修养。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庄子也提倡:“大辩不言。”
想起建筑泰斗贝聿铭先生设计卢浮宫金字塔的往事。当时法国舆论哗然,嘲讽之声不绝于耳。
贝先生没有辩解半句,而是将全部心力投入作品的精研与完善。四年磨一剑,终以无言之美征服了世界。
金字塔从“巴黎疤痕”变为艺术瑰宝,恰好印证了《荀子·修身》所言:“君子至德,嘿然而喻。”真正的力量,无需喧嚣,自有千钧。
《论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更直白:“伟大多谦虚,巨大多温和。”
沉默,是把向外辩驳的力气,收归于向内建设。当你停止向世界喧嚷,转而深耕不辍时,世界自会为你的成果让路。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言之有度,彰显格局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言语的节制,是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与最深邃的远见。
老话常说:话到嘴边留半句,理从是处让三分。这既是守分寸,也是显涵养。
《宋史》记载,名臣王曾为人严谨。某日,宋真宗想听他对朝臣的私下评价,王曾正色回答:“夫朝廷有公论,臣不敢私议。”
始终守口如瓶。正是这份谨默守中,让他赢得了真宗更深的敬重,后来官至宰相,善始善终。
反观那些喜好议论他人者,多半陷于是非漩涡,难以自拔。
重温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智,再品《菜根谭》所言:“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西方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波洛涅斯之口告诫儿子:“多听少说”。
言之有物,言必有中。真正的智慧,在于知何时该沉默,何时该发声,以及如何发声。每一语都该如金玉,掷地有声,而不是泛滥成灾。
结语
《荀子·非十二子》有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成熟的标志,始于对言语的驾驭,臻于对沉默的领悟。
愿我们都能体悟“话说七分满,留人三分颜;事做十分足,但求一心安”的境界。把汲汲于辩白的时光,付与深沉的思考;把消耗于闲言的精力,用于扎实的成长。
诚如《礼记·缁衣》所言:“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真正的智者,以耳倾听万象,以心包容天地,以行践言,默然书写人生。
此刻,不妨轻轻合上手机,享受片刻宁静。窗外风声、蝉鸣,或许正诉说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谛。
来源:武林研究所